探析《活动变人形》中“活动变人形”的象征意味

时间:2022-09-12 12:26:39

探析《活动变人形》中“活动变人形”的象征意味

摘要:“活动变人形”是倪吾诚给孩子们买的一种日本出产的玩具,通过头、上身、下身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只不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的人形,有时和谐,有时生硬,有时让人觉得可笑、可厌甚至可怕。作为小说的题目,它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本文试就这一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变形;象征;传统;现代;冲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16-02

《活动变人形》是王蒙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采用回忆或“回忆中的回忆”这种“盒套式”的结构方式,从倪藻出国访问,寻找父亲的故人史福岗夫妇写起,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记述了父亲倪吾诚一生的命运遭际,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西文明相互冲突的社会环境中的痛苦心境和悲惨命运。“活动变人形”是倪吾诚给孩子们买的一种日本出产的玩具,通过头、上身、下身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只不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的人形,有时和谐,有时生硬,有时让人觉得可笑、可厌甚至可怕。作为小说的题目,它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作者在小说中写道:每个人可以说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的心灵、欲望、追求等是他的头;他的知识、本领、资本、成就、行为等是他的身;他的环境、地位等是他的腿。当三者能调和时,人就能活得不错,否则就只有烦恼和痛苦。而对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说,这三者都是不协调的,因此他们都是“变形人”。

一、倪吾诚的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最典型的“变形人”。他九岁上了洋学堂,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但这吓坏了他的母亲,为避免他“走上邪路”,母亲教会了他抽鸦片。他因此而大病一场,康复后竟变成了罗圈腿。从外形上看,他的身体是不协调的,然而更严重、更可怕的是他精神上、人格上的“变形”。

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倪吾诚对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恋恋不忘,他热爱向往一切“洋的东西”,即使是鱼肝油、温度计这一类的小物件。他痛恨国内封建的、传统的一切,因为眼前的一切相较于他理想中的生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渴望从改造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改造中国社会,但这对于过分崇洋、追求享受、眼高手低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太重的担子。当改变不了时,他便只有抱怨生活,对妻子孩子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由此遭来了一家人对他的反感。如他“教导”妻子和女儿走路要抬头挺胸,却被认为这是才有的行为;他要求孩子们喝粥时不要发出声响,孩子们却故意咕咚咕咚地耍起了口技。他对孩子们一切的现代式教育都被认为是“神经病”的做法,也遭到了孩子们的厌恶和嘲笑。作者在小说中写的:“他一生追求光荣,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耻辱。他一生追求幸福,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痛苦。他一生追求爱情,但只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过怨毒”正是对主人公悲剧的、矛盾的一生的最好的总结。

倪吾诚的悲剧是由于他自信、有理想却流于空谈、眼高手低造成的。他自认为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充满活力,热爱生活,向往文明,渴望爱情,追求幸福”,可是他的理想和才能,无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从未将之付诸实践过。他连教书都说不清楚自己讲的内容,与人谈话也是没有逻辑、没有中心,让人不知所云。能力的有限和理想的无限将他置于痛苦的深渊。他接触了西方文明,便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实际上他只不过看到了西方文化中的表面的东西,如美食、如社交,对于其中的精髓他并未体会到。否则他便不会在国家危难之时和几个汉奸来来往往,也不会对于家庭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倪吾诚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对人性依然产生着严重的束缚,沉闷落后的传统文化也麻痹了大众,造成了社会的裹足不前,但这个社会同时又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矛盾的社会也造就了矛盾的社会个体,导致了社会个体的“变形”。因而,倪吾诚在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时,不可自制地对这种害人的文化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控诉和抨击。“好一个难得糊涂!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死,糊里糊涂地结婚,糊里糊涂地生子,糊里糊涂地爱,糊里糊涂地恨,糊里糊涂地害人,糊里糊涂地被害……这叫什么人生,什么哲学,什么文化,什么历史!为什么我要这样糊里糊涂地来,糊里糊涂地过,糊里糊涂地走?早知这样糊涂,又何必投生为人,糊里糊涂地走这一遭!”面对这种坚不可摧的封建堡垒和文化体系,倪吾诚想以他一己之力来改变这个社会,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像一条深潭中的鱼,周围都是坚硬的岩石,就连各个击破都不可能。

二、扭曲的姜静珍

姜静珍本可以成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她博览群书,连倪藻的《世界名人小传》都会看得津津有味;她会背许多的诗词歌赋和戏文,会唱歌谣;对孩子们充满爱心;对烹饪也相当有兴趣。尤其是当她陷入对亡夫幻念和怀恋时,觉得丈夫并没有死去,而是自己和现实中的人统统死去了,“他们说着鬼话穿着鬼衣住着鬼房吃着鬼食做着鬼事,他们构成了鬼的生活鬼的世界鬼的家庭,过着鬼的日子”,作者将静珍作为一个女人的真挚而温柔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并对现实作出了隐性的批判。

但从静珍丧夫开始,她便立志“守志”――或者说这是她不得不选择的道路,除了倪吾诚以外,没有谁对这种文化习惯的合理性进行过思考,产生过哪怕一丁点儿的怀疑――从此无边无形的寂寞和空虚便开始蚕食着她的身心,一切美好的东西对她来说已毫无意义,读书、唱歌都只是她用来打发时光的工具而已。帮妹妹对付倪吾诚让她有事可做了,但当他们“和”了以后,生活再次将她“打入冷宫”。她每天都必须面对“我今天做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或许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对她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吧。

她的性格随之变得阴郁怪戾。她时常做出及其怪异的行为,自言自语,无端大哭,漫无对象的极其恶毒的谩骂。最有名的是她近乎自虐式的、夹带亢奋、狂躁的恶骂的洗脸和梳妆的“仪式”。但这些不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反而是嘲笑、厌恶和痛斥。她对帮静宜设计对付倪吾诚有着近乎疯狂的激情。她不仅被害、害人而且自害。当我们思考“人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呢?女性――^类中善良、美丽、纯洁、柔弱的充满诗意的花朵,怎么会幻化为这样一丛干枯、歪斜、锋利、无情、令人望而生畏的荆棘刺”的时候,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答案:正是中国的旧文化、旧伦理导致了静珍人格的扭曲。

小说中其他的人无不是可悲的“变形人”。作者用夸张铺排的手法,细致描写了倪萍“提问、咒骂、轰鸡、叠被”的“例行功课”以及姜赵氏的“修脚瘾”鼓捣煤球炉子的做法和对刷尿盆的特别兴趣,这样,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由变形的人组成的社会,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

三、变形的社会

我们不妨也像作者一样来作一个比喻,一个社会的面貌、风气、精神追求等是它的头,世上形形的人是它的身,而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是它的脚。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很显然,这三者也是不和谐的,注定了旧文化、旧制度崩溃、解体的结局。当时,封建的传统文化彻底失去了生命力,于沉闷中弥散出死亡的气息,而西方现代文明在这个浅薄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缺少其生长所必需的土壤,对改变这个腐朽的机体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样一个“变形”的社会要得到改变不是一人一时能够做到的。

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表现了一代人在封建道德和文化的侵蚀下走向灭亡的命运悲剧。每一个社会个体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的影响和制约,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个体的反抗也是无效的。由此也体现了小说的人性和命运主题。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他继五十年代创作的《青春万岁》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其思想内容之丰富、结构方式之独特、艺术手法之多样使它自问世之初起便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实认为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名著。通过对“活动变人形”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褒奖他都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周云钊.传统与现代的错位――论王蒙中倪吾诚的文化人格[J].山东文学[J].2006(07).

上一篇:从《天净沙.秋思》看英汉形意之别 下一篇:论意识流在动画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