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能否被诈骗”之探讨

时间:2022-10-10 06:30:19

“机器能否被诈骗”之探讨

【摘要】随着智能化机器的出现,利用机器犯罪的情形日渐增多。与此同时,“机器能否诈骗”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不能被诈骗,因为只有对自然人才可以实施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有必要肯定机器被骗的可能性,认为机器能够被诈骗。

【关键词】机器 诈骗 盗窃

随着智能化机器的出现,机器开始充当交易的辅助人角色。与此同时,利用机器犯罪的情形也日益增多。关于“机器能否被诈骗”的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机器不能被诈骗,因为只有对自然人才可以实施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机器不能成为欺骗的对象,因而只能够构成盗窃罪。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机器能够成为欺骗的对象,有被骗的可能性,因而机器能够被诈骗。

一、“机器能否被诈骗”学术界相关理论探讨

对机器能否被诈骗,能否构成普通诈骗罪,学界主要有以下论断:

观点一认为:机器没有意识,不能被骗,利用计算机等机器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主张成立盗窃罪。“机器是不可以被骗的”这一结论来源于日本判例,在我国为张明楷教授所提倡。他指出:“行为人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在ATM机上取款的,应认定为盗窃罪。因为持他人的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属于违反被害人的意志,以平和方式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占有的行为,且这种行为没有欺骗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陷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故不构成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此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智能化机器不具有大脑结构,没有意识,不能成为被骗的对象。

观点二认为:有必要肯定智能化机器被骗的可能性,对机器实施欺诈,构成诈骗罪。正如刘明祥教授所言:“如果一个人故意对机器发出欺骗性的指令,而机器又执行了该欺骗性指令,那就说明机器是可以被骗的。由于欺骗机器而获得现金的,当然构成诈骗犯罪。该种观点认为机器不仅具有识别判断能力而且可以据人的指令作出相应处置。

二、机器所扮演的角色分析

学术界争论的“机器能否被诈骗”中的“机器”主要是指智能机器,其在交易中发挥着类似交易人员的作用,能够依照行为人的指示做出处分。

通过对智能机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可发现在人机对话中,机器只是处在工具的地位,机器能够被骗本质上反映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机器运行正常与否的状态和针对机器的财产犯罪类型的定性具有直接关系。在机器正常运行之下,行为人对机器施加虚假信息,尽管行为形式上符合机器设定的程序,但是违反了机器所有人的意志,构成诈骗。若机器本身发生故障,行为人没有对机器施加虚假信息而是利用其故障从中获得财物,这种行为并没有违背机器所有人的真实意思,因此构成盗窃。

三、机器诈骗犯罪和盗窃罪的界分

在利用机器犯罪的行为中,关于“机器能否被诈骗”的两种观点的分歧实质上是诈骗和盗窃行为的界分。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立足于“机器能够被诈骗”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自动取款机为例,如果行为人盗窃他人信用卡或者拾得他人信用卡后并在ATM机上取款,这种行为则是对ATM机所具有的电子人身份的欺骗,符合诈骗罪要求必须存有被骗之人的要件。在该行为中,行为人使用他人的信用卡,对于ATM机而言实际上是冒用了他人的身份,实施了诈骗行为。在这种情况下,ATM机根据行为人的指令作出了相应的财产处分,从而使行为人获得财产,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因此这种行为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立足于“机器不能被诈骗”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使用拾得的他人的信用卡从自动取款机中取出现金的行为,由于不是使对方产生与真实不一样的观念的行为,故不是欺骗行为,因此这种情况成立盗窃罪。另外,如果行为人通过自身行为造成机器程序错误而发生故障,从而利用机器取得财产的,该种行为也应被认定为盗窃罪。

四、“机器能否被诈骗”我国相关立法的不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盗窃信用卡后,无论是在柜台上对人使用,还是在机器上使用,都按盗窃罪处罚,不使用的不构成犯罪。而依照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信用卡诈骗中的冒用,通常表现为未经合法持卡人的同意,行为人以持卡等明示和默示的方法表明自己是合法持卡人,属于欺骗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显然认为盗窃信用卡,并利用信用卡在机器上取款的行为不属于欺骗,而是盗窃,即机器不能被骗。但依《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用拾得的信用卡在机器上使用的构成冒用,即机器可以被骗。由此可见法律规定的矛盾。

五、结束语

对“机器能否被诈骗”基于法律关系进行深层次探讨,能够更深刻地揭示隐藏在机器背后人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本质特征。鉴于此,本人认为机器能够被诈骗。行为人对机器施加了一定的行为,采用形式上符合机器程序要求而实质上违背机器掌控者意志的欺骗方式取得财产,这完全符合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ATM机为例,其不仅具有识别判断能力而且可以据此作出相应处置,并形成取款人给予指令与机器接受指令给付的人机互动。从这个角度上说,机器能够被骗。如今,一方面“机器不能被诈骗”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外已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机器不能被诈骗”的作用随着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和实践的复杂而逐渐消失。

上一篇:浅析水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 下一篇:丈夫为何婚前婚后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