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8 21:22:03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1篇

教师的引导角色

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开始都是泛泛的,没有针对性,要想找到合适项目的学生,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比如我校开展机器人足球的时候,最初这个项目对于师生都非常陌生,我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给学生做多角度的展示,借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果然,高二年级的王农龙等一批同学兴趣浓厚,当时正值他们参加完重庆的“机器人灭火比赛”并夺得了冠军,大家都信心百倍。我趁热打铁,又为学生详细介绍了足球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和规则,并且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机器人足球的细节,探索自己今后在机器人足球上发展的方向。这样我们的机器人足球队就顺利组建起来了。

最初,学生用灭火机器人的底盘为原型来进行改装,原来的风扇被拆下后装上光敏传感器和一根桅杆(用来固定罗盘)。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其找球和控球能力极其低下,灵活度也较差。我便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机器人足球的两种主要的控球方式――吸球装置和冲撞模式,并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结果他们参考网上的方案,经过两天的努力,做出了带吸球装置的足球机器人,大大改进了控球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了很浓厚的兴趣,并能自己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为机器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师的决策角色

机器人活动的开展学生是主体,但针对中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在关键时刻教师还应充当好一个正确的决策角色,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和进步。

机器人足球项目起步的初期,学生用的是吸球装置来控球,但是在实战中发挥得不是很好。学生当时觉得吸球是一个新的技术比较感兴趣,希望慢慢研究,但是所设计的机器人走的又是灵活机动的方向,这种结构的机器人是很难发挥吸球装置的效果的。而且为了应对比赛,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器材来同时推进两种方案。因此我一边鼓励研究吸球装置的学生继续研究,一边同时提出用冲撞的理念来设计机器人。这样学生分成了两个组,两天以后看效果。经过两天的尝试,最终用吸球装置的学生还是转变了观念,改为用冲撞方式。我马上让他们仔细观摩机器人足球的实况录像,激励他 们从这个方向去努力,学生很快就将冲撞机器人设计出来了。

在某些关键时刻,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局限,可能会有一些不恰当的想法和方向,此时,教师的决策角色是很重要的,可以保证学生更高效地用有限的时间来开展活动。

教师的服务角色

让学生制作机器人并参加比赛,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中学生的亲自动手和积极思考。同时,机器人比赛是学生的比赛,只有亲手去设计制作,才会完全了解它的特性,调试时得心应手,出现故障时也能很快找到原因。因此,机器人兴趣小组必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方式。无论是机器人搭建、程序设计,还是机器人调试,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同时教师应该充当好服务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坚强后盾。

我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并不断地自我学习,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设计思路时,必须要他们制订出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当老师认可了这个设计后,就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充当好服务的角色。

当时,在解决足球机器人找球能力这个问题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网上资料的查询了解到澳大利亚新出了一种传感器――飞眼,可以180°远距离找球,当学生兴奋而忐忑地说完了他们的思路之后,我立刻从西觅亚公司购买回飞眼,并交给学生去试用,不做任何干预,仅提供实时服务。飞眼装上以后,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它极不稳定。学生通过反复测试发现,主要是因为RCX(乐高机器人核心控制器)输入端口的电压值过低。当时我们为了增加动力和灵活性,将马达的数量增加到了6个,因此在卡死的情况下,电机的负载达到了最大,此时的RCX能够提供给飞眼的电压值就远远低于它工作的正常范围了。这个问题西觅亚的技术人员也无法解决。看着学生期待的目光,我咨询了很多搞机器人的专家,又做了几种尝试,比如用12v的电压供电,制作用继电器控制的电路板来带动马达等,均以失败告终。无奈我又与学生一起仔细研究飞眼的说明书,终于,一个新的思路提出来了,既然是电压的问题,那为什么不考虑单独给它供电呢?因为当时的飞眼是两线的,与RCX的接口也是两线的,而这两根线,既要承担RCX对飞眼的供电,同时还要承担信号的读入,这样电压就常常受累于机器人的负载,不能正常工作。如果将其改为三线就可以实现单独供电。而据飞眼的说明书描述,飞眼是可以改为三线的。在分析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后,我马上表示支持。同时我马上通过网络请西觅亚的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又联系了澳大利亚的技术人员寻求帮助,最终学生成功地将飞眼由两线改成了三线,其中有一根线是公用的,另外两根与公用线一起分别作为供电和反馈信号,反馈信号的当然还是接到RCX的输入端口,供电的接口接哪里呢?难道为了飞眼单独做一个电源吗?通过分析,我提出了将接口接到RCX输出端口上,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有创意的想法,机器人的6个马达分成了2组,并联之后只用了2个端口,中间还有1个B端口没有用到,既然只是供电,那我们将B端口一直输出最大电压就可以实现啊!经过安装、测试,用程序监控飞眼值的变化,发现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成功的那一刻,学生和我都非常激动。

在机器人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性的探究,但也需要强大的支持和服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服好务。

教师的组长角色

我将参加机器人活动的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常常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我告诉他们,每个兴趣小组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强不是强,组内每个同学都强才有力量,以此促使大家相互交流和帮助。而我也融入其中起到协调和一定的组织作用,成为一个隐形的组长。比如足球项目,一般都是两个同学一组,我通常要求一人做进攻机器人,一人做防守机器人。要求学生在设计时以追求最大的默契度为目标。无论是比赛还是试验都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密切交流磨合。同时两个小组之间相互对抗和交流,最后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有时,尽管只有两三个同学参加比赛,没有比赛任务的同学一样会来参加他们的赛前训练,给参赛的同 学提建议、出点子。因为在他们眼里,参加比赛的同学代表的是我们学校整个团体的水平。

在备战 “机器人世界杯”选拔赛的时候,因为时间非常紧,而飞眼的使用还不够成熟,我们决定暂时放弃飞眼,还是用普通光敏来找球。学生的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担心可能要失败,这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停止学习的脚步,而是要求每个小组在解决光敏问题的同时对机器人的底盘进行重新设计,加重了学生的任务。通过对小组的施压,反而激发了小组间的斗志,小组与小组间也开始共同探讨和协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所有成员的能力。很快小组新的改进方案就设计了出来:在机器人的前面放4个光敏,每边2个,由于RCX的输入端口只有3个,而给光敏的只剩下了2个(其中一个给了指南针),怎么办呢?开始的时候我们用2个RCX来做,将一个作为指挥者,另一个作为执行者,2个之间通过通讯来控制,但是由于通讯的方式延迟太大,根本无法实际应用,因此很快就放弃了。后来我们将2个光敏并联在一起,再接到RCX的输入端口上,这样输入端口就刚好够用了。有了这次高强度的体验,学生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体会到了协作的力量。

有的时候,需要教师以隐形组长的角色参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并能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教师的心理辅导师角色

机器人比赛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无论是在比赛过程中还是在研究试验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引导外,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及应变能力等综合方面进行培养,充当好称职的心理辅导师的角色。

在我们的机器人活动刚起步的时候,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各种各样的实际比赛中,学生会不断遇到挫折和许多未知的情况,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老师都能包办,都能处理。老师越少包办、越少处理反而越好。强调学生的应变能力,独立自主地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学生挫败的承受力才是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情,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组织机器人比赛的一个初衷――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适当适时地鼓励和开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鼓励坚定学生的信心,通过开导舒缓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实验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还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坚持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一次参加机器人足球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打入了决赛。但在决赛中,由于对手的机器人力量过大,我们的机器人的程序被猛烈的冲击撞掉了,最终和冠军擦肩而过。当时学生特别的遗憾和委屈,个别学生甚至有了放弃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我慢慢地开导学生,并且带头组织所有学生对我们机器人的结构进行全方位审视,寻找出自身的优点,增强学生信心,同时也鼓励学生找出不足,让学生客观认识到我们输掉比赛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开导,学生的挫败心理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继续努力的决心,马上就有学生想出了新的方案。经过多次改进,新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高强度的撞击。我们还改进了找球程序,使普通光敏也可以找全场了;改进了防卡死的功能,终于在当年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重庆赛区)联赛中囊括了中学足球“二对二”的冠亚军。而在这场比赛中学生充分体现了临场应变的能力,比起过去成熟了很多,这与平时的独立训练是分不开的,更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要多学习心理学,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经常为他们解决心理的问题,这对推动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2篇

百年星舰计划的流产

早在2004年1月14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就曾提出最早于201 5年派人重返月球、2030年后派人登陆火星的计划。NASA随即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准备把未来的载人登月飞船猎户座加以改进,使其成为载人登陆火星的航天器,打算在2031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奥巴马上台后,经组织专家调研论证,于2010年2月1日修改了这一计划,放弃了派人重返月球的安排,改为直接派人先登陆小行星后登陆火星,而登陆火星的时间仍然定在本世纪30年代。

2010年10月28日媒体报道,NASA正在筹划百年星舰计划,准备用载人航天器将4名航天员送上火星度过余生。此举惊人之处就在于与此前计划不同,打算让登上火星的航天员有去无回,永久驻守在那儿。作为NASA主要太空研究机构的艾姆斯研究中心承担了这项计划的研发工作。该中心主任皮特沃登表示,目前NASA已提供了10万美元的经费,他们也筹集到了100万美元的资金。他说:“我们也希望吸引亿万富翁加入,成立一个百年星舰基金。”沃登曾与谷歌创建人之一的拉里’佩奇商讨此事,得到的回答是:“能否让费用降至10亿至20亿美元?”看来寻找富人赞助,不会一蹴而就。另外,沃登示意,百年星舰的首站目标应该是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在那里,航天员可以使用机器人对火星进行大量的勘察工作,然后选择适当时机再登陆火星。其实,在本世纪初,NASA就曾提出过包括利用火星两个天然卫星做登陆火星中转站的多种可行性报告,百年星舰计划不过是沿用了这一研究成果。沃登希望2030年前后,人类能以100亿美元的代价,送首批航天员移民这两颗星球。显而易见,筹划中的百年星舰计划虽然未曾提到小行星,却以火星卫星作为登陆火星的中途站。

当时美国《宇宙学期刊》载文说,在目前的载人航天活动中,将航天员安全送回地球的费用占据了绝大部分资金,建造百年星舰不仅可以节省经费,而且将是人类迈出宇宙移民的第一步。美国科学家德克·舒尔策-马库奇和保罗·戴维斯发表文章认为,出于科学和政治上的考虑,人类都应该登陆火星。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而且需要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他们强调说,单程登陆火星载人任务的第一步是在火星上建立一个人类能够长期居住的驻地。刚开始,会从地球陆续发送一些生活补给物资供生活在火星上的航天员使用,但是航天员最终将能够在火星上自给自足。有专家刊文称,人类移民其他星球后,应首先开展机器人探索,建立小型核反应堆并储备可供航天员使用两年的物资,同时还必须提供可开展农业耕作的必需物品。

沃登说:“人类太空计划现在已把定居其他星球作为了目标。”他还乐观地表示:“几年后我们就会看到第一艘能在星球之间往返的真正的星际飞船样品了。”他认为,宇宙移民旅途漫长,需要减轻飞船推进系统重量,新型推进系统中的一个方案是微波热推进系统,用激光发射器或微波发射器通过光波给推进器传输动力。

对立志献身并最终登陆火星的航天员来说,实现身负的目标将要度过非常艰苦的岁月。因为那里的生存条件极差,其中包括极寒的气温和稀薄的空气。有鉴于此,沃登建议,诸如合成和人类基因改造等新技术都应当在该项太空任务之前进行。理由是,让人类适应一个新的星球环境比改变该星球来适应人类要容易得多。合成生物学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他说:“在另一个世界人类如何生存?我目前还没有一点主意。不过,将火星改造成另一个地球,倒不如改变人类生理结构以适应火星。”

向火星发射航天器可选用多种飞行路线。为了节省能量,通常采用外切于地球公转轨道、内切于火星公转轨道的霍曼轨道。航天器沿该轨道飞行所需速度最小,从地球奔驰到火星需用时259天。由于太阳、地球、火星处于同一条直线的间隔时间即会合周期为780天,故而每26个月才有一次沿霍曼轨道发射航天器的发射窗口。当然,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或货运飞船并不是非要沿着霍曼轨道飞行,只要有足够的发射和推进动力,也可选择相对较短的路径前往,以便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为此,在改进现有的化学燃料火箭推进技术的同日寸,还需要发展其他类型的推进技术。美国退休航天员富兰克林·张·迪亚兹就正在研发等离子体火箭。根据他的设想,可利用核反应堆将氢变为200万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然后用磁场控制高温等离子体从火箭尾部喷出,从而产生反作用推力。他推算的结果是,装有等离子体火箭的飞船速度可达每秒55千米,从地球到火星只需要飞行39天。富兰克林于2005年创立的艾德阿斯特火箭公司目前正在加速研制这种全名为“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一旦这种推进装置研制成功并被证明使用可靠,无疑对百年星舰计划的实现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2020年能亲吻小行星吗?

值得关注的是,近地小行星中有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存在撞上地球的概率,有的轨道离地球轨道很近,也可能被地球引力捕获而招来麻烦。2010年7月29日,数名科学家指出,1999RQ36小行星最有可能于2182年9月24日撞击地球。这颗直径为56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尽管仅为1/1800,但已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德拉克称:“1999RQ36小行星确是最容易登陆的目标,不过这同样意味着,它很容易撞上我们。”美国行星学家克拉克。查普曼说,这个尺寸意味着一旦它撞上地球,就相当于数百枚大核弹同时爆炸,即使不会毁灭地球所有文明,也将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及物种灭绝。NASA为此提出了应对计划OSI RlS-REx,将于2016年发射名为“奥西里斯-雷克斯”的机器人飞船,用3年左右的时间飞抵1999RQ36小行星,对其表面进行测绘,并登陆采集样本后返回地球,以深化人类对它的形状和组成的认识。有专家称,任何试图将1999RQ36小行星转向以拯救地球的措施,必须提早100年开始行动才有成功的机会。这也就是说,为迎战1999RQ36d、行星采取的系列举措最迟也得于2082年付诸实施。天文学家认为,对1999R Q36小行星运动轨迹施加影响的最佳时机是在2060年至2080年期间。据介绍,要想降低该天体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几率,就必须使其偏离目前的运行轨道。计算显示,在2080年前进行干预,仅需使其轨道偏离1千米。而在此之后,则须使其轨道偏离数十千米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其实,让机器人飞船就近探测、登陆采样1999RQ36小行星,并最终返回地球,也是为美国实施派人先登陆小行星后登陆火星作准备的。

为了实现先载人登陆小行星后登陆火星的目标,NASA正在筹划2025年前发射猎户座飞船载人登陆小行星。飞船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拿出一项派遣两位航天员持续半年时间探索小行星的代号为“移民石”的计划。猎户座原本是为运送航天员重返月球而设计的,在美国搁置登月计划后,它被当作国际空间站的救生船继续研制,现已具备登陆小行星所需的绝大多数要求。派遣载人航天器造访小行星,将是美国登陆火星任务的一项宝贵技术测试及演习。航天员成功着陆小行星,可以直接了解其实际情况,帮助科学家们加深对该类天体的认识,并为登陆火星进行探路和储备技术。登陆小行星的成功经验,也是对登陆火星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的有效验证。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宣布的要在2020年至2025年派遣航天员访问小行星的计划,为了避免携带太多的生活用品,载人飞船往返飞行时间不超过6个月,同时为了地面天文望远镜能够观看到小行星,星体直径不能小于50米。据此只有2009QS5、1999AQ10、2003SM84三颗小行星符合条件,但NASA目前还没有最终决定登陆哪颗小行星。这三颗小行星直径仅为50米~100米,几乎没有重力,且快速自转,还会产生离心力,给飞船登陆其表面和航天员出舱行走都造成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NASA对猎户座飞船和航天员将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显而易见,让飞船载人登陆小行星要比登月艰难得多。将来航天员登陆小行星成功,在表明载人航天技术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还为载人访问火星积累了经验。这也是美国政府决心暂时放弃载人重返月球计划的主要原因。也有消息说,NASA透露,地球周围已知小行星数目为7000个左右,但飞船能在2025年到达的小行星只有六个。NASA能够预计的最早抵达时间是2020年,目前确定的目标是长约60米的2009QS5小行星。

小行星空间站建造难点

拉格朗日点是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中存在的五个秤动点的总称。它包括三个共线点和两个等边三角形顶点,被简称为L1、L2、L3、L4、L5点。在两大天体引力作用下,拉格朗日点是能使小物体稳定的点,小物体相对于两大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是因为太空中两大天体在此处的引力相等,使小物体处于引力平衡状态;或者是太空中两大天体的引力的合拉力在此处与离心力平衡,故而航天器能在那里停泊,可与两大天体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航天界通常将拉格朗日点称为平动点。对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来说,L1点处在地一月连线上,位于它们之间;L2点也在地-月连线上,位于月球外侧;L3点亦在地-月连线上,位于地球的外侧;L4点在以地一月连线为底线的等边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上,且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轨道的前方;L5点也在以地一月连线为底线的等边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上,但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轨道的后方。对发射航天器进行空间探测来说,这些点的位置各有用处,尤以L1点和L2点更为显著。L1点和L2点分别位于月球的两旁,距离月球同为6.5万千米。由于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值为38.44万千米,故而向L1点发射航天器要比向月球发射航天器近16.9%的距离,向L2点发射航天器要比向月球发射航天器远16.9%的距离。

现在NASA提出的打算捕捉一枚500吨重的小行星将其变成航天员前往火星途中的空间站的设想,是利用近地小行星位置优势的一种新的考虑。

NASA和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撰写的可行性报告阐述了他们将如何捕捉小行星:在一枚老式“宇宙神V型”火箭上加装一个“小行星捕捉舱”,将小行星引向地球和月球之间。一旦靠近,这个小行星舱将释放出一个直径为50英尺(约15.24米)的袋子,利用束带包裹住这块旋转着的大石头。随后,用袋子携带的助推器产生的推力使其停止旋转,并设法把它拖运到地-月系统的L1点稳定下来,再将其建设成为可以住人的空间站。航天员将以这里为固定基地乘坐载人飞船前往火星、火星的卫星或其他小行星。

不言而喻,要将捕捉到的小行星建成空间站,犹如盖房子,它仅是一块地基,需要多次向它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航天员必须多次进行太空行走与操作,充分利用它的体积和结构特征,安装和构建必不可少的居人和存货以及科学实验舱段,包括生命支持系统、必要的科学仪器、操作工具、通讯设备和姿态控制火箭等,还要装置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机构。在此过程中,仍需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不难想象,载人到地一月系统的L1点开展航天活动要比到L2点相对容易些。

这项计划的可行性来源于三个重要动向:一是有能力发现数量充足且体积够小的近地小行星以供捕捉和重新定位并确定其特性。二是有能力提供功率够强的太阳能电力推进系统来运输被捕获的小行星。利用太阳能推进至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在被捕获的小行星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阵列,不断地提供电力,能够启动电火箭连续工作,将其推移到地一月之间的L1点;第二种是在被捕获的小行星上安装携有抛物面反射镜聚焦的利用太阳能直接加热工作介质产生动力的太阳加热式火箭发动机,同样达到上述目的;第三种是在被捕获的小行星上安装太阳帆推进系统,用其产生的推力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并将它移动到L1点。其中对于第一种方式,NASA已有这方面的技术基础,并委托鲍尔航空航天技术公司等五家公司继续进行研发太阳能电力推进系统。三是人类按预定方案在21世纪20年代进驻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太空,从而能够对重新定位的小行星进行探索与利用。

早在1992年和2002年分别在美国华盛顿和休斯敦召开的两次世界航天大会上,NASA的太空探险计划小组就提出了21世纪要在地一月球间的L1点建造新的人类居住地,作为飞向火星和其他太阳系目标的中间站的设想。2012年初,美国行星资源公司提议在10年内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矿。这个项目与OSIRlS—REx计划的想法比较接近。此外,多年来一些航天专家还提出了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建造太空天梯和太阳能发电站以及利用L1点位置优势开展航天活动等建议。利用小行星自然资源的想法可追溯到100年前,但直到现在才具备相关技术把这个想法逐步变成现实。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3篇

校外教育孩子办班视野据调查,目前全国有15000余家校外教育单位,遍布全国各地,以个体经营居多,各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的投入和规模大不相同,发展状况层次不齐。我国的校外教育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发[2006]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两项意见颁发之后,确实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我们的工作对象到底是谁

其实,答案谁都清楚,但关键是校外教育机构的选择权不在我们的工作对象身上,而在家长的手里,家长要的是什么?是高分!那些个不良校外机构就是紧紧抓住家长的心理打出了“提高升学率”的王牌!可是社会的发展要的是什么?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们在确定培训项目及培训方式时,要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否有帮助。为了扭转家长的想法,我中心创办了“家长学堂”,每周以讲座、沙龙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们明白:高分数与优秀无关,高学历与能力无关。

二、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外教育呢

为了了解孩子们最真实的校外需求,首次开班前,我们到周边学校进行“民意调查”,让孩子们用打“√”的形式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校外活动,统计结果表明,需动手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创意的项目排首位,如机器人、三模、手工、彩陶等,约占46%左右,舞蹈、器乐等音乐艺术类的项目次之,约占39%左右,与语、数、英等相关的学科拓展类项目选择人数最少,仅15%左右,这说明孩子们急需活动内容多样化、办班视野国际化的校外教育来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三、今天的校外教育人究竟应当做什么

1.要打开国际化的办班视野。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要以国际视野引领各项工作:建构国际化的校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化的校外教育品牌、举办国际化的活动赛事等等。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青少年校外教育团队的联系与沟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校外赛事和展示活动,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风采。

2.要寻找多元化的办班资源。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要始终坚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提供青少年校外社团冠名权、与其它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校外活动、将各类公益活动推广至社区、特殊学校等方式,获取良好的校外教育成果,真正实现多赢化的局面。

3.要创建多样化的运作模式。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运作模式将全面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既要坚持打造自主品牌,又要不断拓展市场,采用外包、加盟等多种形式增设项目,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努力寻找平衡点,促使多种运作形式有机渗透、和谐发展。

4.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始终坚持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校外教育服务传统,努力创新服务内容、建设服务载体、拓展服务人群,如向家长提供“候课服务”,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一校一品”创建工作提供优秀师资,启动“流动少年宫”为乡镇和边远农村地区提供校外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校外教育。

四、在坚持“四要”的基础上,充分落实“五项工程”

(一)项目结构优化工程

1.突破提升优势项目。对现有项目逐一审视和梳理,在保持强势的基础上优化发展,从而形成一批品牌教师和领先项目,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拓展与时俱进的新项目。

2.重点扶植传统项目。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使民族传统项目得以继承与发扬是每个校外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校外培训项目开设过程中对地方戏剧、武术、京剧等民族文化、国粹项目应当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并逐渐推广与强化。

3.创新研发特色项目。科技、艺术等培训要继续保持优势,继承与发展并举,要大力鼓励、倡导教师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开发新的资源和项目,通过多项目、多学科的整合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项目。

4.多方论证合作项目。。对一些合作(加盟或外包)项目要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形成可行性报告,签定合作意向书,明确相关责任,同时还需不断根据市场规律审时度势,实行最佳方案。

(二)三支团队建设工程

1.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核心,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将影响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总体方向,因此将实行内部竞聘上岗,在竞争、优化中不断适应、推动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

2.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校外教育名师工作室。二是培育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骨干教师。

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营离不开后勤服务部门的基础保障,要强化专业工程师等后勤专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三)活动品牌突显工程

各项活动的展开要紧紧围绕校外教育核心的办学理念,开发系列化、品牌化活动,突显“四新”:

主题“新”――活动主题要结合本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紧扣时展的主题。

支撑“新”――每次活动开展要主动争取多元资源的支持,如通过当地媒体的支持扩大活动知晓率,通过企业的投入解决经费问题,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提高活动层次,通过学校、社区的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等等。

模式“新”――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活动模式。“点”主要指短期的重点活动,“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活动,“面”指覆盖面较广的活动。

成果“新”――加强国际交流,拓宽青少年校外活动的渠道,使每次的活动成果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

(四)特色项目扶持工程

1.创新格局。努力探索形成“普及项目――特色项目――高品项目”阶梯式发展的格局,让各项目呈现出比例合适、互相衔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普及项目数占70%,特色项目数占20%,高品项目数占10%。

2.重点打造。相对于普及项目及高品项目来说,特色项目易出成果、易推广,应全力培育,生点打造,使之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外交流的名片。

3.科学管理。首先要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项目考核评估办法,每年举办1~2次的公开展示活动,尽量让参培人员“人人有特长,个个能上台”,展示率达100%。

(五)受益人群扩大工程

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对象,努力提高本区域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覆盖率,充分体现校外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

1.请进来。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现有的活动场地,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性未成年人培训、讲座、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率。

2.走出去。通过“流动少年宫”、夏令营、“送课下乡”等形式切实增大校外教育的辐射力,扩大受益面。

3.两头扩。增设面向初中生的校外培训项目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早教项目,将校外教育服务对象努力向两头延展。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提出通过立足于教师实际项目构建的产品原型为起点,组织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完成从产品开发到维护的各个阶段,结合市场服务的产学机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产品原型;市场服务的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113014),地方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9006);重庆理工大学校级项目(2009006),结合工程认证,创建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范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物联网;黄贤英,女,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徐世军,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技术。

1 现实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个普遍现象,即那些从一、二年级就进入机器人实验室或者创新实验室学习的学生,都可以在毕业时做到轻松就业,并且就业质量高;同时我们也发现毕业生在企业里实习的阶段,是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迅速提升的阶段。结合教学分析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际案例分析。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大量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大量平淡枯燥的代码迅速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 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尤其是应用的连贯性)不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零零散散,完成的实践性任务都是小的程序段,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清楚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忽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 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够科学,实验素材脱离实际应用环境。

在教学上不容乐观,而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老师们为企业开发的软件和产品(横向项目)在教学上只是改成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小的题目,以产促学和以学促产均存在巨大的落差。

既然老师为目前企业和市场能提供IT服务和产品,未来学生也要求能为企业和市场开发产品,我们何

不通过直接引入市场服务的机制,沉淀和完善现有的产品,积极转换产品原型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进入基于“产品”的学习,结合“产品”的推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基于产品的服务市场的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也为老师完善了产品,有利于下一次的横向项目的竞争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2 改革思路

产品原型是改革思路的核心,采用老师服务企业的产品,原因是基本质量有保证,又满足目前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这样的起点,当被抽象为产品原型和解决方案时,能被市场其他企业认同,有进一步推广的可能。

这样的产品原型转化为教学资源,无疑能把老师、市场、学生有机联系起来,当每一次被市场化的时候,就是一次教、学、研的良性循环。

通过针对计算机专业同学的创新试点,我们认为创新模式至少应该包括:

1) 整合现有的师资队伍已经开发的产品项目,参考IT培训机构的做法,完成多个“产品线”的教学案例的开发,开放教学资源的建设,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和问题的解答,鼓励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用学生的视野补充和完善产品原型的教学。

2) 打破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情况,从大三学生中选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老师重点培训后,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让学生带学生,形成学习型团队,熟悉“产品”使用的开发语言、工具和环境,按要求逐步提升,保证四年下来让学生熟练掌握1~2种流行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完成对“产品原型”修改,拓宽实际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3) 用市场的手段推动教学,将目前的产品原型提供和展示出来,专人负责低成本或者免费提供给中小企业使用,对于成为用户的企业,进一步开发其需求,提供后续相应的低成本“定制”开发服务,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团队完成。

4) 模拟IT公司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团队中充满成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生拥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是团队和教学有力的推进器。

2009年以来,我们不断梳理现行的项目产品,同时也通过综合课程设计,让同学完成作业到作品,作品

到产品,产品到商品的市场转换过程,从一个产品到多个产品,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思想,在专业多个方向下完成多个产品原型的改造[1]。与此同时,加强基于产品线的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在教学上,注意相应的阶梯,一开始树立学生的产品意识,让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一开始就能结合实际的产品,从感性到理性,深入学习,完成对产品的开发过程,检验了各个专业知识点,具备了一定的开发体验,同时对IT公司的运作及产品研发流程包括项目管理有一定的经验。

3 具体措施

3.1 在专业方向上充实产品原型

以老师开发的产品为基础,在计算机专业方向上完善和充实作品原型或产品原型。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掌握和逐步完成产品开发。

表1 方向、产品原型对应情况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不断将市场服务的产品放进来,也可以将市场上流行的软件通过学生,以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过程逐步完善,创造性的让同学完成作业到作品,作品到产品,产品到商品的市场转换过程,沉淀为原型和教学资源。

比如,我们在XX单位财务监管平台(WEB)项目中,教师将项目分层分块,具体分解为财务预算模块、网银展示模块、报销管控模块等,从技术上分为了二层开发模式、三层架构、以及Webservice,AJAX技术等,并将每个模块中的功能分为具体的功能小模块,可以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完成和学习,并在学习之后可以完成相近的其他的模块。

3.2 以市场服务为动力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市场都是持久和创新的保证。产品原型或作品原型仅仅是目前服务的起点。IT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教学资源的与时俱进,都必须采用市场推动的机制。通过积极将

产品原型与市场对接,无论是通过校企合作,同学或老师的宣传,无论是免费提供或是低成本服务社会企业,目的都是让老师――企业――学生联系起来,企业使用了产品,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机会,未来就可以服务其进一步的需求,也提供了一个行业应用的窗口,也进一步得到新项目的机会,同学得到了多层次的实践机会和开发锻炼,也促进了沟通能力、研究能力、服务能力上提前与产业接触,学习就是服务社会,就是服务企业、服务市场。

对于产品的企业用户,采用了对应的服务模式,刚入门的学生负责基础的培训,到企业去体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对应企业的问题解答,更高层次的学生们完成需求的采集分析,与老师完成可行性报告等等内容,进一步可以完成代码编写,产品设计完成、测试检验和培训等工作[2]。

比如,上述的XX单位财务监管平台(WEB),实际开发周期近一年,分别有四个年级的多达12名同学进入开发团队,项目初期由高年级的同学进入进行

开发,中年级的同学完成相近的模块以及测试工作,大一的同学帮助完成文档、培训手册;在项目过程中,初步培养了2~3名初级的项目主管,4~5名代码级程序员,3~4名按软件工程要求的文档编写人员。同时根据XX单位的应用实际要求,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技术公关,在系统采用目前市场上较新的技术,提高了团队整体的技术水平。

3.3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要积极转变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在教师团队中逐步过渡为能面对市场挑战的工程师,能带领学生学习攻关的教练。有了产品原型基础和市场服务的起点,不断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团队,部分教师还可以承担市场分析推广的“先行兵”。

创新模式的建立,将积极促进“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同时也将积极带动老师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应用,促进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

在XX单位财务监管平台(WEB)中,项目团队中有一位老师虽然从来没有使用过C#开发工具,但是经过项目近一年的开发时间,已经完全掌握了本开发工具的使用,并熟悉了Vs2010团队开发模式的使用,完全可以指导同学的学习和实际开发。

3.4 促进学习主体的转变

目前大学教学的现状是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是主流。通过市场服务机制的引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的目的,老师不是标准的提供者,促进学习角色的重定位。

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

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

当学习方式由“考试模式”进入到“工作学习”阶段,学习的许多模式变得更为重要。大学不再是教会知识的地方,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基于产品原型,学生可以由感性开始,由整体开始,再进入具体的,抽象的学习,符合学习的规律。通过团队的建立,使各个年级的,各个学习阶段的同学可以更主动和自由的方式获取学习的成就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按部就班的方式,为不少同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在XX单位财务监管平台(WEB)项目中,学生被分为了相应的财务预算组、网银展示组、报销管控组,由技术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并直接面对XX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工作体验。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完全转换成积极学习、努力工作的“员工”角色,促进了学习主体的转变。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型培养充分结合市场、产品以及服务的因素,有效结合科研,参考公司培养毕业生的模式,用产品原型转换为实践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市场服务为驱动,使得教师和学生角色主动调整,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在我院多个教研项目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上得到了有益的补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些思路的指引下,最终形成充分结合本专业和各自高校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贤英,刘恒祥,范伟.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34.

[2] 范伟,黄贤英. 大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工程素质培养[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3):163-166.

Reflec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nnovation

FAN Wei, HUANG Xianying, XU Shij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ctual project proposed by the teachers construction product prototype as a starting point, organize the students to the team finished produc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intenance products at various stages, with the market service of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guide th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study,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of the re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第5篇

不久前,路透社曾这样描述“创新”之于中国的意义,“一场史诗般的产业革命把中国引领到了当前的状态,但引领它继续向前的只能是一场伟大的知识革命。”

谈中国的创新,想要绕过中关村,几乎已经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大中文门户网站中的两个在中关村,碎片化门户网站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NASDAQ:BIDU)同样在中关村,这里垄断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全国最大的IT卖场在中关村,挤垮这些卖场的京东商城也在中关村,这里主导了人们在购物体验上从验货和砍价到下单乃至收货的转变;面对过去10年最严重的卫生恐慌,这里率先研发出“非典”和禽流感的疫苗。

这里的企业也不再惧怕国际化。不久前,百度了“框计算”战略,以求实现与谷歌(NASDAQ:GOOG)的差异化。新浪(NASDAQ:SINA)微博则成功打入了日本市场,并计划推出英文版本以直面与Twitter的竞争。几年前,联想(0992HK)的高管还是纯粹的中国团队,但今天,伴随着其跻身PC厂商的全球三甲,联想的国际化水平同样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中关村有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和需要履行的使命。

从一个极度贫困、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变成“世界工厂”,中国用了差不多30年时间。但伴随着多年高速发展的,不仅有国力的强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也有对资源环境一定程度消耗和破坏。一方面面临着人口众多与资源匮乏两大瓶颈,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低端化格局亟待突破。不创新,几乎无路可走。

中国希望能通过未来10年时间,让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上一层楼,成为全球的创新大国。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路透社评述的由来。

因此中关村的每一步演进,都显得意义非凡。如何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结合中,取优补劣,趋利避害,中关村无疑任重道远。

“在中关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还有太多问题需要面对。”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高新技术专业组副主任谭邦佳表示,“但首先,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问题是根本性的,哪些问题是暂时性的,哪些阻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化解的,哪些阻碍则是我们必须通过施加巨大的外力才能逾越的。”

但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中关村?特区还是园区?

对于中关村来说,10年前“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人员的流散、格局的巨变、特权消失以及创业激情的回归,都从那时开始轰轰烈烈地走上历史舞台。

就在那几年,马云离开一直生活的北京,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全中国都没想到,这个靠跟员工借钱发薪水的男人后来成了商界传奇,阿里巴巴则成了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

也是在那几年,马化腾终于熬垮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即时聊天工具。人们同样没想到,蹒跚的“企鹅”一旦起步就无法停止,直至在“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中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

明星在北京之外的崛起,只是体系重构的序曲。园区在全国范围内的涌现,才最终成就了历史的转折。

几乎每个宣传浪潮过后,都会有一个高新区横空出世。高新区的政策优势逐渐趋同,创业浪潮席卷全国,中关村再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创新图腾。大连软件园的软件外包不但对中关村构成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冲击了班加罗尔在全球的地位;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集中了江苏省26个部级开发区中的22个,它的出现几乎改写了中国的创新版图:早在2005年,这里的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比当时中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三分之一。

相比于难以大规模商业化的军事工业和效率低下的大型企业,中国需要新的体系推进创新,迄今为止的近60个部级高新区曾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这些工业经济社会中的“知识经济特区”能够引领中国经济继续前进,一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特区”深圳一样。但地方政府以GDP和税收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却使它们偏离了最初的航向:这不难理解,相比于借助招商引资实现成熟技术的商业化,培育初创型企业的周期确实太长,风险也太大了。

“在工业经济时代,这种发展模式相当有效,深圳的成功就是证明。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发展模式肯定会遇到很大的挑战。”谭邦佳表示,“对于经济特区,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依然适用。但要真正推进创新,我们还是应该培养更多本地化的创业型企业。”

于是,10年轮回过后,人们意外发现中关村依然是惟一,只有它还旗帜鲜明地在坚持创新、创业和本地化。在谭邦佳看来,中关村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国家重视、发展和利用。

首先,中关村内的所有企业都是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其次,中关村内的企业尽管以中小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都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的,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当完善。第三,中关村内企业的创立者和运营者大都是中国最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既有专业特长又有学习能力,既有本土情结又有国际视野。

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独特的中关村必须扮演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必须为了国家利益而奋斗――中关村是中国的中关村,而不再单单是北京的中关村。

是北京的还是中国的?

2005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曾对中国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年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科技企业中,中资企业的人均运营收入已经达到421000元,略少于在华外资科技企业的439000元。这标志着中资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仅仅5年前,中资企业的人均运营收入还仅为226000元,远远落后于在华外资企业的501000元。

产业集群当然功不可没。但在最初的野蛮生长过后,科技园区的建设需要更科学的规划和更大程度的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现实是,尽管中关村的“一区十园”散落于北京各处,但在经济版图上,中关村与北京却渐行渐远。

北京正逐渐变成一个没有工厂和车间的城市,其对产业升级的渴望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强烈,温州和东莞的企业比任何地方的企业都更渴望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北京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并不强烈,粗放式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山西煤矿和内蒙钢厂对清洁生产与安全生产的渴望都在全国其他地区的企业之上。

中关村需要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北京以外的地区也需要中关村来帮助他们实现产业升级和保护资源环境。但在现有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对推进这种层面的合作明显兴趣不大。

2010年,中关村企业的收入接近2万亿元,但其中仅有约4000亿元来自北京。而作为总部经济的代表城市,央企总部扎堆的北京每年税收总额高达8000亿元,但其中仅有约1000亿元来自中关村所属企业,所占比例不足20%。谭邦佳认为,这是导致地方政府对于推进中关村与北京之外地区合作者需求兴趣不大的重要原因。

是北京的中关村-还是中国的中关村,在这里成了一个隐性矛盾。

“中关村拥有全世界最密集的智力资源,它有条件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园区,但北京对创新的需求却并非是最迫切的。”谭邦佳表示,“因此,必须借助机制创新使创新的力量与现实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形成互动。对于中关村而言,这是最紧迫的改革任务。”

这种矛盾甚至影响到了对中关村的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面积高达249.7平方公里,却经常遭遇“有项目没地”的尴尬。相比之下,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总面积仅有5.6平方公里,却催生和运营着多个世界闻名的大企业并掌控着全球IT命脉,其产值甚至可以媲美整个深圳。

在赋予园区更高的自上,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新竹科技园虽然在新竹县,但从筹办到主管都是中国台湾当局。班加罗尔也是由印度国家政府直接管辖,班加罗尔地区对其没有任何行政权力。”谭邦佳表示,“要想真正发挥中关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就要想办法使其真正变成‘中国的中关村’”。

事实上,尝试已经开始。

2011年2月22日,国家发改委联合17个部委共同制订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共八个部分,对中关村未来10年的发展形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这是发改委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规划:在国家发改委历史上所有规划目标中,只有中关村既非一个明确的行业,也非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域,“甚至连一个省都不是”。但借助《规划》,中关村却成功与中国的17个部委确立了合作关系。

“在目前的中关村,原始创新还比较少,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比较多。而对于原始创新,这样的体制安排究竟有多大作用,我心中也打了一个问号。”作为《规划》的主讲人,谭邦佳表示,“但大的方向肯定不会错,那就是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来提升我们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专一还是综合?

中关村永远无法回避硅谷:学习和复制硅谷,从中关村诞生之初就是人们最直接的期望。

但硅谷太过独特。美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身就充斥着太多偶然性,加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更是如同现实世界里的怪胎。硅谷定义了新经济的理想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资成了风险投资,可行性报告成了商业计划书,研发成了烧钱,创意成了创业。事实上,不但全球各地难以复制硅谷,就连美国本土也再没能催生出一个新的硅谷。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尽管工业基础更为优秀的日本、英国和法国都没能建成可与硅谷媲美的科技园区,但工业基础相对较差的中国台湾和印度却都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新竹以硬件制造闻名天下,其集成电路设计和代工水平举世无双;班加罗尔则主攻软件外包,其软件编写水平以及软件开发人员的性价比同样独步天下。

“新竹和班加罗尔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突出的特点。”谭邦佳表示,“这种背景和特点同样具有不可复制性。”

中国台湾有完善的工业基础,但缺乏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他们只能借助可贸易性强的标准化产品才能融入全球市场。印度的优势则是语言和时差――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罗尔与硅谷的时差则刚好为12小时,这使软件的全天候无缝开发成为可能。

历史上,上述两地在硅谷都有大量移民,人才的回流密切了当地与硅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认可了这种形式的国际分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竹和班加罗尔都是硅谷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关村才是世界上最像硅谷的科技园区。”谭邦佳表示,“两地的模式完全相同,差别仅在于发展程度和所获成就。硅谷是原始森林,中关村则更像灌木丛。”

但“灌木丛”的中关村可能比硅谷更加全面。

硅谷虽然引领了新经济的发展潮流,却未能动摇“128公路”在军工和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也没能在飞机制造和火箭生产领域击败西雅图和休斯顿,即便在其最擅长的IT产业,硅谷也没能将微软(NASDAQ:MSFT)、IBM(NYSE:IBM)和戴尔(NASDAO:DELL)揽入怀中。相比之下,中关村似乎无所不能。从能源环保到生物制药,从信息技术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可以在中关村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遗憾的是,综合的中关村迄今尚未诞生一个世界级的产业,而相比之下,走专一发展路线的新竹和班加罗尔则已催生了数个“巨无霸”。这一强烈的对比多年来愈发鲜明,也越来越频繁地被人提及,潜台词是:中关村是否应该放弃多年的综合化尝试,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然而,开拓未来并不像回顾历史那么简单。尽管新竹和班加罗尔的成功令人艳羡,但人们也不应忘记日本的教训。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日美第五代计算机之争”中,美国充分动员市场发展软件与网络,日本则举全国之力发展机器人。政策的后果就是,美国在颓势渐显之时力挽狂澜,并以网络经济大放异彩;而日本则在即将追上美国之际错失了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科技时代,至今只能在某些个狭小的专业领域获得领先,却丢失了全局。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完整的工业基础和数量恐怖的优质人才。如此有利的发展条件,在世界经济史上几乎从未出现,可能也再难出现。如果新经济留给世界的是一道难解的考题,至少中国已经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综合还是专业,表面上看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谭邦佳表示,“但二者也并非完全绝缘,不论选择什么道路,人才都是最关键的创新资源。”

金融还是人才?

资本和人才,也许是检验园区建设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

虽然金融危机影响了总体经济形势,硅谷仍然选择全力推进其在风险投资和人才流动上的全球化进程。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成为硅谷风险资本的首选国外市场。2009年,硅谷风险投资机构的对华投资总额更是达到惊人的22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是第二名的3倍。

但这些资本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今天的中关村,活跃着超过100只产业基金,几十亿美元簇拥在这块狭小的土地上寻找着宝贵的投资机会。除此之外,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每年还会向这里的初创型企业提供超过10亿元的资金支持:其中包括1亿元的转移支付,和接近10亿元承诺低价退出的股权投资。

资本的腾挪,至少部分上源于人才的流转。

硅谷的历史,是一个汇集全球顶尖人才的奋斗史。每年,硅谷网联(Joint Venture:Silicon Valley Network)都会著

名的“硅谷指数”。经由这个指数,人们可以直观地评估硅谷的生活环境、创业环境以及经济活力。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编写的指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硅谷指数就曾浓墨重彩地探讨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器”的价值问题。

连续多年的硅谷指数显示,进入新世纪后,推动硅谷前进的最大动力就已经变成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人才和技术移民。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变幻莫测,使硅谷对全球高技术人才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但受到的威胁也与日俱增。2010年的硅谷指数显示,硅谷25个集中程度最高的职业当中,大多数要求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理工科人才。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修MBA或者金融,美国本土理工人才的数量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经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2009年,硅谷仅有一家公司实现IPO,这家公司名叫Fortinet,其创办者是中国大陆的赴美留学生谢青。

抢走硅谷风头的,正是中关村。

现在,中关村拥有海归创业人才2万人,海归人才创办企业4000家,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2家的速度增加。在中关村总计近190家上市公司中,有约80家都是海归人员创办的。不久前,中关村又宣布将在现有29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再增加4到6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即便硅谷不愿意,它也必须正视,中关村的创业活跃程度已是全球第二。

这并非中关村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才繁荣期。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大批海外创业人员的回归使中关村摆脱了“骗子一条街”的尴尬境遇。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关村走上了以海外创业人才为主流的新时代。而在那之前,正是以中科院出身的柳传志和北大出身的王选等一批本土创业人才开创了中关村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

“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已经相当优秀,有本事没处使的情况基本上已经消失。真正束缚其发展的,其实还是高质量的顶尖人才。”谭邦佳表示,“毕竟,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人的经济。”

这又使北京陷入了另一个两难处境。

上一篇:教育机构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 下一篇:行业可行性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