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找钱”路径

时间:2022-10-10 05:41:17

【前言】银行“找钱”路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恰逢此时,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指引征求意见》八条指引,再次明确资本充足率新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已口头要求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2%。资本充足率的集体下滑引发了上市银行的集体“融资冲动”。 次级债券忙救场 发行次级债券补...

银行“找钱”路径

在普通投资者印象中,银行应该是最不缺钱的公司。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2009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同比增幅为32.8%。在这样天量信贷投放的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陷入了自身流动性不足的窘境。

天量信贷埋隐患

据了解,截至2008年末,招商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为11.3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56%。到了2009年上半年,其信贷增量巨大,天量信贷投放迅速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招商银行一季度报告显示,一季度末该行资本充足率已经下降到1O.95%。

无独有偶,不少上市银行也有融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求。根据近期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显示,8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去年底相比出现了下降的现象,深发展与浦发银行~季度末资本充足率仅为8.53%与8.72%。

恰逢此时,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指引征求意见》八条指引,再次明确资本充足率新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已口头要求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2%。资本充足率的集体下滑引发了上市银行的集体“融资冲动”。

次级债券忙救场

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是国际上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2004年7月,中国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100亿元次级债券,此后,各大国家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在此次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过程中,很多大型商业银行便采用了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据统计,今年以来,1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1家提出了次级债发行计划,发债计划达到数千亿元。截至8月,2009年各银行已发行次级债2240亿元,约为2008年全年所发736亿元的3倍。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在今年2月已经发行了总额为400亿元的次级债,而在8月7日,又发行了200亿元次级债。

可以说,我国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路子是可行的。按照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较低(见右表),核心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发行次级债还有很大的空间。

基于《巴塞尔协议》关于次级债券的规定,银行在运用次级债券补充资本上体现出有别于其他资本工具的相对优势:一是成本较低:二是不改变原有股权结构,对股东收益的稀释程度最小,具有强杠杆效应,容易维护股东权益;三是融资便利。但是,在看到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作用时,不能忽视其局限性,把次级债当成一棵“摇钱树”,资本不足时就摇一摇。

次级债券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监会规定,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净额的50%。要想多发次级债,首先要补充核心资本。如果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不足。即使发行了次级债也无法计入资本当中。

其次,与银行存款的平均利率相比,发行次级债的相对成本还是较高的,特别是随着次级债到期日的临近,次级债将打折后计入资本,这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财务压力。

再次,次级债作为附属资本,其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当次级债都是由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时候,银行间并不需要实际的资金划拨,仅需账面数字调整。而当一家银行发生偿付危机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产生,多家银行将面临偿付危机。

正是为了严防这种风险,以及下半年银行再次出现贷款天量投放的状况,8月中旬,银监会决定对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的行为进行限制,一些未上市中小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计划已不会被批准。最新消息还显示,银监会已研究相关规定,拟将银行交叉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这两项针对银行次级债融资的限制措施,将进一步加大银行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压力,相当于切断了银行贷款的“弹药”供应渠道,属于釜底抽薪之法。

多管齐下方解忧

除次级债外,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以股市融资、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例如,招商银行于8月14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公司A股和H股配股方案的议案,拟融资150亿到180亿元人民币补充资本充足率;民生银行的计划是在香港市场进行H股融资;深发展则是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这些方式同样各有利弊,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状况多管齐下。

一、股票市场筹资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筹资、增资扩股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增补核心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有14家商业银行在国内或香港上市,筹措了巨额的资金。IP0筹集的资金一般都在50亿元以上。工商银行首发募集的资金甚至高达1732亿元,但上市对银行股权的稀释也最严重。由于发行新股程序较复杂,资本成本较高,且会损害老股东利益,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得到原有股东的支持,因此,上市银行不可能频繁发行新股。同时,新股上市的周期通常长达1年,对一些急需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此外,股票发行能否成功,以及发行价格的高低,还取决于银行经营状况、盈利水平以及管理者的长期决策等。

二、资产证券化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没有明确限制,银行可根据自己的贷款规模和特点具体安排。资产证券化需要的筹备周期也较短,4个月即可实现一个贷款组合的证券化。因为证券化资产都以未来的现金流量为支撑。商业银行事实上只是让渡了部分利润,就换来了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资产证券化对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除少量优质的中小商业银行外,一般的中小商业银行很难达到。即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进行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对于自身规模较小的银行,其证券化资产的规模也相对太小,必然会形成较高的发行费率:另一方面,资产支持证券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在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发行巨额信贷支持证券的情况下,纵使中小商业银行达到了发行标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行压力。

可以看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不止一种,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银行要结合自身状况综合考虑。例如,短期内可以采取发行次级债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迅速的补充资本金,但长期来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资本充足率,关键在于银行内部的资本积累能力,提高效率、提高留存收益,进而提高核心资本,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

上一篇:CFO巧牵外盟之手 下一篇:制造企业的预算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