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10 04:57:45

浅谈新形势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摘 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性决策,课程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速教育信息化。本文对改革的依据和要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信息化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是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处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过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性决策,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只有以此为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的长远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以三个面向为根本方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是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应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特别是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二、明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等几个方面是研究与实施我国素质教育,是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教育质的变革与创新开启人类二十一世纪大门的重要依据。

(一)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知识经济中也相应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承担着国民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也必须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彻底全面的变革。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作为智能化的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作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高新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这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与认知工具。

(三)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

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使命就是试图揭示人脑是如何调用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在内的各个层次的组件,乃至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突现出学校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它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解释与谨慎应用将成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基本要点应该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十分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

(一)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信息要素

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二十一世纪成为知识与信息的时代。由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物质贫困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

(二)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统整的建构主义

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应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建构主义知识观

要建立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辨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同时,还应该注意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联系。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

3、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计原则的更新。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基础上,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评价观包括:目标自由的评价;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

(三)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开发人固有潜力的有效途径。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应该携手共建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依托于这个大平台。这场改革应通过开发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和相关网络资源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的真实与虚拟教育的无缝链接,从而最为有效地、全面地提升人的素质。

上一篇:师范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 下一篇: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