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视角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对策

时间:2022-10-10 04:35:08

基于系统论视角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对策

[摘要]按照系统论,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要素功能,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政、校、企三方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

[关键词]系统论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机制 对策

[作者简介]高凡修(1971- ),男,河南台前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高职教育。(河南 濮阳 45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系统论视角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KGHAD-041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13-03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这已是高职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虽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也取得不少进展和创新,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政校企三分离” 等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校企合作系统是由学校、企业、政府三个主要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各子系统具有各自的目标、运行机制、价值取向,但各要素相互作用,同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对于校企合作问题,仅从单方或双方开展研究是不够的,必须从系统论的视角,深入开展研究,从更深层次上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内部机制,才能更好地解决校企合作问题。这对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活力、加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企合作的机制分析

(一)动力机制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1)选择优秀的职业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从长远看,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可能缩短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可能将企业逐步转化为学习型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2)企业借助职业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必然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3)学生到企业接受专业实训训练,了解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同时,可能形成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将来有可能优先选择本企业就业,还可能形成宣传效应,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4)企业可能因参与校企合作而得到政府部门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或补贴。

2.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第一,高职院校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是履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二,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是高职院校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是生源的总体规模减少。迫于生存压力,高职教育必然要参与校企合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

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政府参与企业教育的直接理由。第一,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第二,促进校企合作,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人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再加上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很不完善,企业会长期处于人力市场的优势,因此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和积极性,存在用人的“搭便车”现象。采用行政手段,促使企业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沟通协调机制

1.沟通机制。一是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制度和平台,校企双方应在各自内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把握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利益诉求,是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二是情感沟通机制。情感沟通是校企合作工作的剂。特别在目前多数校企合作层次不高、合作不够深入的情况下,依靠人脉关系联系合作企业,靠情感维系校企合作关系是校企合作常态。加强校企之间的情感沟通,显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政府的宏观制度框架下,学校和企业间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机制,不断维护和加强校企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校企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2.利益协调机制。学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宏观层面上,政府应通过制度建设,以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或以政策优惠等形式,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可能造成的成本增加或利益损失。微观层面上,职业学校应主动了解企业的利益诉求,探寻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围绕校企利益结合点设立多样化的合作项目,以服务企业换取企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三)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应各尽其责。宏观层面上,政府要有严格的法律制约。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义务。微观层面上,校企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有详细的可操作、可遵循的制度。校企双方应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协议合同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各自责任、权利、义务。

2.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办学,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3.体制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缺乏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指导。政府应承担起组织协调者的角色,重塑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立专门机构,与行业机构一道统筹规划,保障“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学校与企业广泛参与”构架下的合作机制的高效运行。

4.社会化服务机制。为了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政府应建立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为学校、企业和学生服务。例如,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及时校企双方的供求信息;建立免费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等。

(四)评价机制

1.政府。一是提高校企合作成果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就业稳定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是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科学评价,并作为对企业政策优惠或倾斜的标准。三是将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成绩作为各级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学校。高职院校也应制定各部门、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作出调整,探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根据校企合作双方教师的信息反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学校办学机制,改革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根据企业、行业、社会反馈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共同发展。

3.企业。政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制度,客观评价校企合作的效果,以便不断改进和加深校企合作工作。

4.社会。政府应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企业社会效益评价中,把校企合作工作情况作为教学评价和企业社会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行业专家、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

(五)激励机制

1.政府。当校企合作各方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时,政府应创设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形成鼓励企业、学校和有关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学校。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调动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积极与企业沟通,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3.企业。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调动职工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社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重要命题。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校企合作,人人支持和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促进校企合作对策与建议

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实现产学科研相结合,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成功运行的决定性因素。

(一)强化政府在校企业合作中主导作用

1.制度建设。(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央政府应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强化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校企合作的专门性法律,进一步明确有关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省、市级政府要制定适合地方特点的实施条例或细则,以提高相关法规实效性和适用性。(2)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由有关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和课程,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的能力;联席会议下设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沟通平台,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3)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成本补偿制度。建议政府要对承担校企合作的企业,按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实际人数、时间长短等情况,进行税收减免或拨款,允许企业税前扣除因参与校企合作而发生的支出,以弥补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二是进行政策倾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建立学生实习期间的合理报酬和保险制度。规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给予合理报酬。校企双方在实习前对学生强化风险教育,由学校为实习生购买“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以降低学生实习而可能给校、企、生三方造成的风险。(4)改革教师评聘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让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锻炼,并且把参与校企合作作为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之一,调动广大职业学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5)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目前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不够完善,更缺乏严格高效的执行机制。再加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不够科学和严格,不少行业职业资格鉴定流于形式,出现了“花钱买证”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更加大了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难度。应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认真执行《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用人单位招录技能型职工时应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各级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对就业准入情况的监察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6)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奖惩机制。在明确校企合作责权利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评估督导,对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进行总结推广,对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给予表彰,并作为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的直接依据,从而保护和激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对在校企合作工作中违反相关规定的政府部门、学校、企业或个人,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理。

2.机构建设。政府应设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校企合作专门组织机构,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各级政府应专门成立由发展和改革、教育、人社、财政、工信、税务等部门以及各行业协会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指导解决校企合作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项的协调联系及保障其顺畅运行。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应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便于对口的专业设置、实训、实习等事项的联系及实施。

3.发挥行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督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要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的重要作用。各行指委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行业领导和指导作用,与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密切沟通、积极配合,加强行指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结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校企合作工作。二是要发挥行业优势,提高校企合作成效。行业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行业影响力,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由院校与企业“点对点”合作到“点对面”合作的转变,提高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效率。三是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服务与实践。

4.完善资金分担机制。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财政资金为主体、学校资金相配套、企业资金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校企合作资金供给。

5.加强引导与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并不是十分主动,而职业院校仅靠自身力量又很难与企业取得共识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加强引导和鼓励,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多赢之举。同时,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的宣传表彰力度。

(二)进一步发挥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提高认识。虽说校企合作由政府主导,企业积极性也亟待提高,但职业学校不应等、靠、要,而要多反思自己,通过增强自己的作为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认清校企合作对提高教学质量、维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下大力气,调动各种资源,集中优势力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姻,根据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层次,服务专业建设。

2.建立健全机构。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学校应抽调精干人员,成立校企合作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工作联络、人员安排、经费预算等工作。

3.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运行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二是建立健全以校企合作为重要内容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职称聘任制度,调动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应立足地方企业发展需求,接受政府和行业协会指导,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创新“校企股份合作”“校中厂”“院校国有民营”等校企合作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不断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只有培养的学生素质提高了,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增强了,才能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的吸引力,从而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三)强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1.转变观念。企业作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应从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从履行社会责任高度正视校企合作。企业应接受政府和行业协会指导,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对社会作贡献。

2.健全机构。企业应选调骨干力量,组成校企合作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师资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学生生产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岗位。尽量抽调技术能手、管理骨干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实双师教学队伍,以弥补学校师资的结构性不足。

3.健全制度。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运行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实现校企合作工作的规范化,调动员工参与、支持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

4.主动参与。企业应主动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招生工作,为职校学生实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培养合格的企业职业教师,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企业也要重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以此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罗玉峰.构建校企合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3]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

[4]逄增梅.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

上一篇:people 下一篇: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