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的服饰特点

时间:2022-10-10 04:11:46

浅谈宋代的服饰特点

【摘 要】 宋代十分重视恢复汉族服饰传统,强调“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程朱理学”在当时的哲学体系中占有统治地位,对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服饰呈现出质朴、典雅的“理性之美”。

【关键词】 宋代;服饰;特点

一、宋代服饰的形成背景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率军队回到首都开封夺取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利用宋王朝内部危机,攻入汴京,掳走北宋徽钦二帝,国号为金。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南越长江,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登基称帝,史称南宋。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中获得政权后,只考虑到赵家政权的得失,利用杯酒释去众将手中的兵权。当辽、金、西夏等游牧民族武力入侵的时候,无力与之抗衡,只得大量攫取民间财物向异族统治者称臣纳贡,换取暂时的和平,最后偏安江南,继而被蒙古统治者灭亡。在危急时刻,宋朝统治阶级不是采取修明政治变革图强的政策,而是强化思想控制,进一步从精神上奴化人民。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以维护封建道统为目的的聂崇义《三礼图》。宋代的整个社会文化趋于保守,“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主张“言理面不言情”。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舆论主张服饰不应过分豪华,而应崇尚简朴,尤其是妇女的服饰,更不应该奢华。朝廷也曾三令五申,多次申明服饰要“务从简朴,不得奢侈”,从而使宋代服装具有质朴、理性、高雅、清淡之美。

二、宋代男服的特点

宋代百官的朝服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或獬豸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宋代以前,官员穿着朝服,只在里面衬一个圆形护领,从宋代开始,凡穿朝服,项间必套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璎珞锁片的饰物。这个饰物,被称作“方心曲领”,实际在功能上用以防止衣领臃起,起压贴的作用。

幞头,是宋代官员常服的首服,宋代幞头和唐代幞头相比有所创新,最明显的变化是幞头的两脚。宋代幞头已由唐代的软脚发展为各式硬脚,且以直脚为多,两脚左右平直伸展并加长,每个幞脚最长可达一尺多,这种两脚甚长的幞头成为宋代典型的首服式样。据说宋代使用这种幞头是为了防止官员上朝交头接耳。官员们戴上这种左右伸展得很长的直角幞头上朝,必须身首端直,稍有懈怠,就会从两个翘脚上反映出来。当然,群臣之间若在朝上交头接耳、私下议论些什么,两翅更会随着身体的微微晃动而晃动,容易被发现。

革带,是宋代区分官职高低的附属物,革带由带头、带銙、带鞓和带尾四部分组成。鞓就是皮带,是腰带的基础。鞓的形制,一般分为前后两节,前面的一节在末端装有带尾,穿着时带尾要朝下,喻示官员对朝廷的忠顺;带身则钻有小孔,与后面的一节在两端扣合。后面的一节装饰有“带銙”,从后背带銙的材质和色彩即可判断官员的品级。大体而言,天子及皇太子用玉,大臣用金,亲王、勋旧间赐以玉,次则金镀银、犀(通天犀除外,犀又有上等与次等两种)、银,其下则铜、铁、角、黑玉之类。按元丰官制,侍从官、给事中以上乃得服金带。所以,在宋代能束金带者颇以为荣,如既得金带而又得佩金鱼袋,则谓之曰重金,那就更为显要了。

鱼袋,是宋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朝官与地方官吏,常用一种三寸长短的鱼饰物,作为彼此联络的凭证。鱼形饰物用金、银、铜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文字,分成两爿,一爿留在中央政府,一爿由地方官吏保存,如遇升迁等事,即以此合符为证。又用金银饰为鱼形,穿着公服时,则系于带而至于后,以明贵贱,并以此作为官吏出入殿门、城门的凭证。起合契作用的,实际上就是古代虎符的变形。因鱼目昼夜不闭,有“常备不懈”的寓意,所以用来作为官员的装饰。唐代制度,凡五品以上官员存放鱼符,都发给鱼袋,以便系佩于腰间。宋代不用鱼符,只饰鱼形于袋上。凡有资格穿着紫、绯公服的官员,都可佩挂金、银装饰的鱼袋。如果官职较低而又有特殊情况(如特派出使之类),需要佩挂鱼袋者,必须先赐紫或赐绯,然后给予金涂银鱼袋。这种特例,当时称为“借紫”或“借绯”。在宋代,能穿紫佩鱼,是—种很高的荣誉。

三、宋代女服的特点

宋代命妇的服饰依据男子的官服而厘分等级,各内外命妇有礼衣和常服。命妇的礼衣包括袆衣、褕翟、鞠衣、朱衣和钿钗。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袆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服褕翟;皇后亲蚕服鞠衣;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服朱衣;宴见宾客服钿钗礼衣。命妇服除皇后袆衣戴九龙四凤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加左右各二博鬓(即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青罗绣翟(文雉)12等(即12重行)外,宋徽宗政和年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冠有两博鬓加宝钿饰,服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之于衣裳。翟衣内衬素纱中单,黼领,朱褾(袖)、襈(衣缘),通用罗縠,蔽膝同裳色,以緅(深红光青色)为缘加绣纹重翟。大带、革带、青袜舄,加佩绶,受册、从蚕典礼时服之。内外命妇的常服均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生色花(即写生形的花)罗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即玻璃料器)为坠子。红罗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裆裤,服黄色裙,粉红色纱短衫。

宋代女子服饰中最具时代特色和代表性的是背子。背子是宋时最常见、最多用的女子服饰,贵贱均可服之,而且男子也有服用的,构成了更为普遍的时代风格。背子的形制大多是对襟,对襟处不加扣系;长度一般过膝,袖口与衣服各片的边都有缘边,衣的下摆十分窄细;不同于以往的衫、袍,背子的两侧开高衩,行走时随身飘动任其露出内衣,十分动人。穿着背子后的外形一改以往的八字形,下身极为瘦小,甚至成楔子形,使宋代女子显得细小瘦弱,独具风格,这与宋时的审美意识密切相连。宋代是中国妇女史的一个转折点,其服饰也明显地带有变化。唐代女子以脸圆体丰为美,衣着随意潇洒,出门可以穿男装、骑骏马。宋时的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甚于以往各代,较之唐代要封闭得多,不能出门,不能参与社交,受到男子的绝对控制,成为男子的附属品。所以当时女子以瘦小、病态、弱不禁风为美。背子穿着后的体态,正好反映了这一审美观,再加之高髻、小而溜的肩、细腰、窄下身、小脚,形成了细长、上大下小的外形,更加重了瘦弱的感觉,有非男子加以协助不能自立之感,正迎合大男子的心理满足。

襦是战国时期产生的一种短衣,最初作为内衣穿用,以后由于其式样紧小,便于做事,而被穿着在外,至唐代,一度成为妇女的主要服饰。宋代沿袭了这一服饰,但一般为下层妇女所着,一些贵族妇女大多作为内衣穿着,外面再加其他服饰。襦早期多系于裙腰内,此时已由内转外,不系于裙腰之中,犹如今日朝鲜族妇女的短上衣。袄与襦相似,多内加棉絮或衬以里子,有宽袖与窄袖之分,有对襟与大襟之别,一般比襦长,为宋代女子的日常服式。衫为宋代女子的一般性服装,以夏季穿着为主,单层,无袖头,长度不一致,质以纱罗。宋诗中:“薄罗衫子薄罗裙”、“藕丝衫未成”、“轻衫罩体香罗碧”、“轻衫浅粉红”、“衫轻不碍琼肤白”等,都是对衫子的薄轻及色的浅淡之描绘。宋代妇女下裳多穿裙,裙有两种,一种称裙,另—种称作衬裙。其样式基本保留晚唐五代遗制,有“石榴裙”、“双蝶裙”、“绣罗裙”等。

四、结语

宋朝十分重视恢复古代服饰制度,宋代男子的官袍以隋唐时期的圆领袍衫形制为主,结合古代制度,形成宋代的独有特点。同时,与官服配套的革带、佩鱼、方心曲领等配件与官员的品级密切相连。宋代幞头的形制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成为文武百官的规定服饰。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服饰呈现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

【参考文献】

[1]袁仄.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上一篇:孔子“中庸”之提出 下一篇: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