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首尾 巧妙扣题

时间:2022-10-10 03:29:36

元代陶宗仪认为文章首尾如“凤头豹尾”,方能视为好文章。纵览历年高考作文,不少考生的作文开头倒是精心构思,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只是结尾太过草率,令人大跌眼镜,眼看到手的高分就因为这样的结尾,而与自己擦肩而过,岂不令人惋惜!下面就结合高考作文中的精彩首尾,谈谈考场作文的构思技巧。

一、移花接木巧点题

放眼全国高考,材料作文几乎一统江湖,这就要求考生能准确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合理确立行文的中心,接下来精心设计开头的样式,让阅卷老师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份好感。当然,高分作文除却好的开头,还得看你的结尾如何。因为文章是一环套一环进行的,一着不慎,便有满盘皆输的风险。灵光一闪写出精妙开头后,就开始信马由缰地“侃”下去,焉能获得高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结尾时让它再度出山,形成首尾遥相呼应的态势,使全文开合自如,结构浑然一体,考生思维缜密自然就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尾呼应,并非简单的重复。结尾是全文情感的升华,要注意简洁明快、新颖别致,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片段示例]

(开头)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白、磨毛了,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结尾)记忆就站在那里,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泛起了泪花。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记忆,明晃晃地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阿锦的黑白记忆》

名师点拨:首段以“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起笔,通过对相册里黑白照片的感受,转入叙述人生成长的记忆碎片。这样的开头,有助于作者从容叙述文章主体部分的回忆,那些亲切可感的生活情景便联袂登场,令人有眼前一亮的喜悦。文题材料的主体部分是讲述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的辩证关系,该考生不动声色地将黑白照片“移”进开头,然后以泪花点点“接”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显得匠心独运,毫无穿凿的痕迹。在此基础上,结尾以“眼里顿时泛起了泪花”呼应开头,巧妙扣题,将她“忍着泪”的画面再次曝光,收到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实现情感升华,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之情。

二、锦上添花妙修辞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发展等级”的一个标准就是“有文采”,而要让文章的语言出新、出奇、出文采,运用修辞无疑是一条捷径。因为恰当地使用修辞,譬如排比、反问、比喻等,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振聋发聩。若是对古诗文非常熟悉,在行文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将那些独特的意象自然地嵌入文章,让文章亮点纷呈,绝对能成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得分利器。尤其是记叙文,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修辞手法,将会很快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让文章多出一个个亮点,让人击节叫好,心情愉悦。若是议论文,在夹叙夹议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喻论证,也能使语言优美,深入浅出。

[片段示例]

(开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举手投足间,溢满了无尽的善意与关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纸条上写下“危险”二字,举手之劳,似春风撩拨起新鲜的丝丝竹笋,似皓月映射出心田的斑斑影迹,在心中开辟世外桃源。

(结尾)举手之劳,平凡得微不足道,却需要我们用长久的信念支撑。在心中种下善意与责任的种子,让它在浮世喧嚣里纤尘不染,在狂风骤雨里吐蕊生花。在某一刻,善因开出善果,听见清风的呢喃,看见繁星漫天。

――《坚守责任,善心长存》

名师点拨:标题既是观点,又切中了所给材料中关于责任、关于坚守的主旨。开头的妙处就在于引用了两句对仗工整的古诗,暗合善心之念。而接下来,考生围绕善意与关爱展开联想,强调举手之劳的善意所在。两个“似”字句,锦上添花,毫无雕琢之嫌。结尾落笔于善举、平凡及信念,强调心中种下善念,就能让自己在浮华而喧嚣的尘世间保持清醒的状态,听见呢喃的春风,看见漫天的繁星。

三、反弹琵琶不离奇

反弹琵琶,即文章的结尾和读者原来预料的完全相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向思维。这种构思法,往往会使读者的思路跟着作者走,就在他们以为水到渠成的时候,却发现结果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反弹琵琶,可以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旧瓶装新酒”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犯结论离奇的错误。

[片段示例]

(开头)老刘在山上捉到两只猴子。他把猴子带回家,想训练它们表演的能力,帮自己挣大钱。大猴子拒绝表演;小猴子乐于表演。

(结尾)然而,当半个月后老刘再来到山上时,发现小猴子已经死了。原来小猴子由于肥胖已不能很好地爬树,适应不了竞争激烈的野外环境,居然活生生地饿死了。

――《两只猴子》

名师点拨:该考生选择了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两只猴子的故事――在训练时,大猴子以看透世事的眼神,警惕地对待嗟来之食,宁可饿死,也不用自己的演技博取果腹之物;小猴子则热衷于表演,只要给吃的,它就拼了命地走圈,然后讨赏,再走圈,再讨赏,最终得了肥胖症,不能再从事表演来为主人挣钱,以致被放归山林。

文章虽然叙事平淡,但在凸显主旨上手法高明。结尾处,按常理应该是写大猴子瘦得皮包骨头乃至饿死,而作者偏写那只肥胖的小猴子因为丧失觅食能力,活活被饿死。这种反弹琵琶的构思,更能彰显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批判效果更加显著。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有振聋发聩的阅读效果,不愧为反弹琵琶的佳作。

四、卒章显志费心机

卒章显志,即在文章结尾才点明文章的主旨。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文章衔接紧密,事件的描写或观点的论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文章的思路和线索均较清晰,而结尾的点明主旨往往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此类结尾,一般是用简洁的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来明确主旨;或者直接叙述事情的原委,从而揭开谜底。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叙事或论证中,切忌过早明确观点或暗示事情的结局,否则文章就会失去悬念,失去可读性。

[片段示例]

(开头)卢梭言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算是对当代人生存羁龅母爬ㄐ月鄱狭恕3乱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来是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依愚之拙见,当我们欣欣然于拥有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自由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即我们的不自由。

(结尾)诚如“不自由”饱含的是禁锢与约束,“自由”也并非肤浅的“从心所欲”。犹念卡夫卡说:“沙漠谜一般的特点,必然会让你触及它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带着对“不自由”的敬畏,也带着对“自由”的追求,穿越沙漠,走过山川、草原,在跋涉中拾起关于风霜雨雪的感动,也在哲思中感受生命的每一抹亮色。

――《从不自由到自由》

名师点拨:文章开篇就由“自由”引出“不自由”的话题,并将之置身于个体、集体与社会之间,凸显其重要意义,作为文章立意所在,这是需要语言表达功底作为后盾的。而结尾呢,作者没有一味地重复开头的素材,而是另辟蹊径,从卡夫卡的名言中再次推导出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显得意境高远,且又不落俗套。

上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要 下一篇: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