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 第3期

时间:2022-09-19 01:44:49

杂文道路好像越走越狭,是不是和过于强调投枪匕首有关?当然,犀利尖锐,能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功绩自是不小。但若独沽一味,以为非此不可,就未免有些单调。

从内容看,摆生活,谈思想,发感慨,抒衷情,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学术理论,历史政治见解等等,都可以用杂文形式去写,有的不妨投一下枪,但更多的却以心平气和如谈家常为宜。而社会痼疾和人群病态,如封建意识宗法思想之类,都是在旧社会里长期凝结而成。它根深蒂固,习以为常了,要扭转过来,有的当然需用匕首针砭,但更多的也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收效更大。

在芸芸众生中,除了必要的针砭之外,可否用之多些点化法?所谓点化,是说写来比较平易近人,心顺气和,目不怒视,少带火味,而是茶余饭后款款而谈,地北天南,三言两语,简赅朴素,但又不是漫无边际,却分量不轻。

它像细而无声的春雨那般润入泥土,使埋在深处的善良种子慢慢发芽上长。有人对此种剖析利弊于谈笑之间的做法觉得听来舒坦,易于接受,有的病者迷迷糊糊无所适从,或陷入泥坑一时不能自拔,经过多次点化,切中要害,乃豁然开朗,改弦易辙,自解绊索,走入正途的。

古代的高僧大都讲究和善于点化,几句偈语,随随便便,看似平凡,却意味无穷。《十国春秋》载:一个大官与同僚在净众寺纳凉饮酒,寺外有农夫在烈日下耘田击鼓,疲累不堪,一个高僧写诗献给那位大官:“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大官看了立即撤去筵席。南唐李煜兵败之前,一个禅师在宫中赏牡丹时说:“拥麾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何虽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这也是点化,但太迟了,且人各不同,当然也有屡点不化的。

点化不排除譬喻、讽刺、幽默,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要害,点明道理,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也给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特别是晚年,他的不少杂文写得平易近人,炉火纯青,有分析有评价,指点迷津,中肯贴切,我认为这类作品也是点化式的。在《论人言可畏》中他用具体事实点出了阮玲玉“颇有名,却无力”,从而“走到末路”。而当时一些记者的威力“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因而在阮玲玉事件中也应负一些责任。文章一气呵成,说理性强,引人深思,促人猛醒。还有评论章太炎的文章,提高到理论高度,评价公允,分析深刻,着墨不多,却点中要害。

当然,杂文作者也是寻常百姓,并非高人一等,我点你化,板起面孔训人。而是平时留心世事,注意观察,受到外界的点化,形成一得之见,也能说出别人一时看不清的问题。另外,也不是像古代一些庸僧那样,自己昏昏,却故意说些朦朦胧胧、莫名其妙的话去让人猜测,以自炫高深。点化,就要态度诚恳,和蔼对人,浅显明白,讲清道理。要做到这点,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丰富的知识、相当的文学功力与敏锐的观察力。点化式的杂文是无刺的玫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高尚的生活情趣和有益的启示。

【选自赵元惠编《杂文创作百

家谈》河南教育出版社版】

题图/天堑变通途/佚名

上一篇:“跟”者有其“甜” 下一篇:新闻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