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时间:2022-10-10 03:20:19

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而初三年级的升学率更是学校切身利益的核心,所以初三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求稳、求实。相应的,衡量一个教师能力的标准便趋向唯一,就是看你的教学实绩。我们初三的课堂又一次“沦陷”,让位给了“传统”。《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受到重视。

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实践新课改精神,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事实告诉我,只要我们能保持一颗教育者的平常心,领会了教育真谛的摒弃功利的那颗平常心,在农村的初三不仅可以实现升学的重任与《新课标》的有机统一,而且可能极大,效益明显。这是因为:

1.柳暗花明,有成功的必然性

对刚上初三的学生们而言,他们经历了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八年的学习生活,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知道老师会怎么教,自己该如何学,或如何应对。传统模式中,学生大部分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八年的“冶炼”,学生们变得近乎机械,也感觉学习的单调乏味。可追求高分,考上好的高中的压力是他们能够在学校中继续坚持的动力。到了初三如能在教学和学习的方式上采用一些新的模式,特别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无异于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好似吃惯了大米饭,忽然有能喝上一碗小米稀粥时的那种清凉与惊喜。如能恰当使之,学生反而会兴致盎然,而这正是符合兴趣教学理论和疲劳克服原则的,长途驾驶的司机需要及时用确认车距的方式增强其注意力和兴奋度也即如此。

事实证明,在初三的课堂上,学生们愿意以他们的观点来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以他们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个性。他们都感叹语文课如能早些这样上就更有兴趣了。

2.独具匠心,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用“大语文”的观念来俯视语文教学才能更清晰地实践它。

2.1 扩大生活面、体验语文。生活即语文,但初三学生的生活是单调而刻板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他们的生活,我坚持做到:

2.1.1 增设阅读欣赏课。即每周利用2个早读课的时间,把我在课外精选的短小优美的文章拿到班上,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熏陶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专门准备一本摘记本,当我读完了一篇文章后,学生可把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或最受感动、启发的句子和感受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感想。

把听到的文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感悟,学生们能体会到课外的生活,或自己生活范围外的另一种生活,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充实了他们的内心生活,不妨把这种方式称之为积累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有益的深化。

当然,要做好这项工作,老师要能不厌其烦,课后要阅读众多的资料,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精心选择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也要考虑文章的时代性、思想性,更要考虑学生感受生活的层次性、全面性,还要把选择的文章进行分类汇集,真是量大而繁。但我为了实现心中的理念,毫无怨言地坚持了下来。

2.1.2 开展课前4分钟讲演活动。在每节课上之前,要求一位学生走到讲台前进行3分钟演讲。一开始时,给他们定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去搜集材料,积累材料。在此过程中,让他们自己主动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进而通过思考,用讲演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在讲演结束后利用一分钟时间请一位同学作点评,教师也可参与点评。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至有时学生为了表达独特的见解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与展现。

半个学期下来后,我逐渐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讲演时不再限定话题,学生们可以根据一时一事的触发而自由讲演。同时对他们讲演的感召力,观点的独创性,言辞表达的流畅程度乃至讲演的台容都作了规定,并规定一个学期下来后将评比“最佳台容奖”“最优秀讲演家”“雄辨家”等,以目标来激励他们,鼓起他们的热情、激情。

2.1.3 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每周我都用一节课作为语文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可去图书室,阅读文学作品,可到校园各处仔细观察我们校园的一草一木,有时可集体组织学生到学校德育基地考察,或者由学生根据节日或语文实践的疑问组织一个庆祝研讨活动。这一节课,学生们的自得到了充分展现,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去进行探究,何乐而不为呢?

2.2 立足课堂,追求多元化、个性化。课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阵地,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训练场,为此我努力实现课堂的多元化。

2.2.1 课文选择的自主性。在我将一些必需要学的基本篇目圈定后,学生们经过自己的讨论,将他们喜欢的课文选出,然后报给我,这样我再组织他们学习这些课文时,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更乐于去主动探究了,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2.2.2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学习课文的不同类型,我精心设计不同的形式,并组织部分学生讨论,征得他们的同意与参与,如在上《范进中举》一课时,我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来理解课文;在上《沁园春・雪》时,采用音乐,上成诗词鉴赏课;在上《论美》一课时采用了讨论式;在上《窗》一课时,上成了评论课。课型的多元化,让学生们总能在一种兴奋而愉悦的状态中进行探索,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我想这就是语文的一个重大使命吧。

2.2.3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即在语文课堂上,不一定将参考资料中的重点作为教学目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把最受启发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思考的内容作为本课的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化,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这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恰恰体现了学生张扬的个性,为展现了他们思维的多样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2.2.4 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的多层次性。教师转变角色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所以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做到问题设置有亲和性,有目的性,有层次性,有吸引力,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上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达到在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上 我做到充分尊重他们的见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有较大价值取向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成绩,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这是符合教育的本质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语文是对人生的守望,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解读。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创新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猜想·探究·体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