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津

时间:2022-10-10 02:33:26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津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类型。

一、 答题步骤

纵观近年的高考阅读题,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这一部分取得理想的分数。具体来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勾画重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

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也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会“乱走”,写文章的人往往会在开头花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要着重看文章的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

“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同学说:“文章读得模模糊糊或者文章没有读懂”。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一是未勾画重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读懂了;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重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每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如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选择答案的范围,或是答题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在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

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速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然后扣紧文本,找到相应的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追踪筛选,定位对比,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此外,还要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1. 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2. 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 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都是命题人反复思考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话里有话”,同学们不能一扫而过。

4.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耐人寻味,这些词句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理解是最重要的。

5. 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信息提取出来,组织成一个观点,这需要自己去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二、 阅读技巧

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 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1) 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要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关键词句,它们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处。有时,文章的题目也会透露作品的主旨。总之,文章的关键部位常常隐含着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2) 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明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也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3) 寻找阅读区间。即发掘题干中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如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总而言之,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的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计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隐含的有效信息,从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2. 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阅读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对应原文的区域和文字,从而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1) 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找准信息区,找全信息点。

(2) 借助“标志语”。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时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 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为了保证准确,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除了“投石探波”法,还有“选项切片”法。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段,看相关片段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最后,再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

4. 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主次颠倒,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基本倾向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

三、 链接高考

(2009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1) 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2) 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3) 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4) 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5)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6)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做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1. 第(1)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

评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2. 下列对第(3)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 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 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 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 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案:D

评注:本题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3. 第(5)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解析:就是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便可。

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评注:本题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重点考查辨别、筛选与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4. 联系上下文,为第(5)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 也 更(2) 既 又

解析:在两项中选出一项并进行分析,这是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

答案:(2)

评注:“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

5. 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答案: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评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6.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

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

解析: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的表述并复制到这几位人物身上。

答案: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

上一篇:一幅社会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卷 下一篇:天下何处不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