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10 12:17:53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摘要】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宏观背景的改变――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朗读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朗读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视点,那就是初中学段的朗读教学。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

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 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 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 都牵涉到朗读。朗读能促进初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 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 受到熏陶感染, 还锻炼了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通过朗读, 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 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 课会上得轻松愉快。 同时, 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于朗读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 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的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

兴趣是逐渐养成的,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的积淀是学生朗读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例:陶渊明的小诗《饮酒》第五首,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事,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的喜爱,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老师可由对这首小诗的学习,延伸到《饮酒》的其他小诗及相关内容的诗文的阅读,学生会在阅读中渐渐培养朗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便会乐于朗读积累,便会“孜孜以求之”,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二、师生在思想上明确朗读的重要性

在新生入学后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什么以及朗读对语文学习有什么作用。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应是从会念文章到熟读文章再到领悟文章内涵的过程。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默读相比,朗读虽然速度较慢,但更能加强对口、耳的锻炼,从而培养语感。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表达思想,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也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而不能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成绩。更应该让学生明白,朗读对语文学习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学生才能在以后的朗读教学中不至于受考试机制的影响而失去朗读兴趣。

三、教师自身要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每一篇课文, 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的, 教师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读得好, 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而且有激励作用。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 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量的良好影响。如文言文, 学生尽管大多普通话比较准确, 但能读出味道来的很少。而教师范读, 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 又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在教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 遇到没有录音磁带的课文, 我就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 尤其是经典段落反复朗读, 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再者, 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 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善于模仿, 记忆力好, 只要老师范读得好,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 朗读出“成果”来。

四、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进行评价。学生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另外,可以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展开相互评价。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我们知道, 朗读分为欣赏性朗读和思考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旨在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形象, 要进入境界, 绘声绘色、悦耳动听。思考性朗读旨在于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有阶段性。如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教师让学生朗读时, 要给学生留出时间, 让朗读成为学生动脑的过程。这种朗读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停留在表面上, 而是实实在在的思考性朗读。思考性朗读有个前提, 即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识水平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启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 发现新的问题, 沟通新的知识联系, 唤起思维, 激发想象。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尽情朗读吧!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罗良芳:《朗读的作用》,《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下一篇:创设导入情景 优化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