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欢呼

时间:2022-10-09 09:40:22

中印之争由来已久。

作为两个同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又面临相同的历史挑战。在西方世界的思考维度中,屡屡被摆在一起比较。

“超过中国”成兴奋点

印度《经济时报》网站的关键位置上刊登着头版文章的标题:“火星之旅:印度战胜中国”。

随着远在火星轨道上“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陆续带回的好消息,印度全国都沉浸在一种欢乐与兴奋之中。

人们在庆祝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创造的历史。它不仅是全世界唯一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就获得成功的国家;而且仅用了美国人10%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它用“简单的”“粗糙的”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总重只有1.35吨、冰箱那么大的装置上,只携带了4台科研设备和一台照相机,以“扔铁饼”的方式――就为印度拿到了世界航空精英聚集的“火星精英俱乐部”的邀请卡。

去年11月5日,载有“曼加里安”号探测器的火箭从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成功发射。“曼加里安”从此踏上了总里程6.66亿公里的火星之旅。但在印度之前,有许多国家发射过火星探测器,42次发射尝试只有18次成功。没有人想到印度会如此轻易就取得成功。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印度的航天技术远不及日本和中国,甚至极有可能是垫底的。但是印度用事实证明了印度军事与国防总体能力在不断增强,并且已经做好准备为提高印度国际政治地位再添砝码。

《环球时报》登文指出,“印度探火星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要在航天领域拿一个亚洲第一。印度这次首先是要争取政治意义,之后才是工程意义,科学意义排在最后面。印度在卫星、探月、载人航天方面都没有拿到亚洲第一,甚至载人航天领域还是空白,所以急需借助这次探火星抢到一个亚洲第一。这次探火星不仅费心力找了一个空当,甚至还冒了很大的技术风险。他们在火箭推力不足的情况下,绕地球飞行20多天不断加速,借助‘扔铁饼’的方式把自己扔进地火转移轨道。”

有分析认为,开展空间探测计划,推动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提升本国在国际航天舞台上的话语权,并有助于提升国内民众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带动国家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印度能做”的态度

中国的“萤火一号”输给了印度的“曼加里安”号。英国广播公司称,“迄今为止,中国在几乎任何太空技术方面都领先印度:拥有发射重量4倍于印度的火箭,已成功实施载人太空飞行;完成奔月使命。”

虽然中国航天界对于印度“曼加里安”号的成功也表示了祝贺,但是仍然有专家表示,中国实际已经具备了探测火星的实力,至于何时执行,实际上只是一个太空发展战略设计的问题。

嫦娥二号和三号总指挥顾问、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说,中国航天科研团队此前对于火星探测的设计也是“绕落回”三步走方案,他表示,按照现在的技术储备,“我们有能力搞一次既绕也落”。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可以去探火星,但绝不只是因为印度的成功。中国的深空探测还需要立足自身需要和节奏,别被别国打乱步子。中国的航天成就不需要用“探火”来证明。

当今亚洲的“龙象”之争,已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军事、科技、政治、外交和民主等方面。

没有人比印度总理莫迪更理解火星任务的现代化价值。

就在印度的火星计划饱受国际社会赞扬之时,莫迪迅速推出了“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计划,目的在于说服更多的企业在印度投资,提振印度萎靡的制造产业。

莫迪解释,就像印度能够成功发射卫星一样,一切都归功于“我们能做”的态度,印度的制造产业同样拥有勃勃的生机。

火星还树立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就在“曼加里安”号进入火星轨道后,莫迪要求国内的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花上5分钟来回味这个时刻,就像他们品味一场板球的胜利那样。火星任务让印度重新回忆起涌现大批杰出科学家的更早的一代,他们中的某些人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印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即使它还有很多国民无法接受教育,公共的卫生系统多么被西方诟病,但是火星任务至少暂时提升了印度公共部门的形象。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莫迪是一位务实的、民族主义的现代化推行者。他能为印度带来好运,更高效率地为国民提供服务。

上一篇:任剑涛: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无可替代 下一篇:红色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