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大单以市场换石油

时间:2022-10-09 09:37:56

中伊大单以市场换石油

10月31日上午10点30分,北京仍然笼罩在晚秋晦冷的气氛中。伊朗石油部长比詹纳姆达尔赞加内(Bijan Namdar-Zanganeh)登上了返回德黑兰的航班。

短短三天间,赞加内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一起出席了“中国-伊朗能源投资项目推介会”,并密集拜会了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外交部长李肇星、商务部长、发改委主任马凯、上海市市长韩正等政府高层。

赞加内的中国之行并未引起媒体的特别关注,但作为核心成果之一,《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伊朗石油部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对于中国海外石油战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根据这份10月28日签字的文件,中国每年将向伊朗采购100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为期25年;作为回报,伊朗正式将位于西部库尔德斯坦省的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的开发权授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由此,中石化将成为该油田的主要作业者。

“中国终于在中东――这个世界油库――找到了第一个稳固的立足之地。”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评价说。

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朗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众所周知,但在天然气领域却表现不佳。整个中东地区都蕴藏着足以与石油相媲美的天然气资源,伊朗的探明储量更高达812万亿立方英尺,在全球仅次于俄罗斯。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天然气液化及储运技术不断成熟,卡塔尔、阿联酋、阿曼等中东国家纷纷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只有伊朗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加上竞争对手已通过长期合同,锁定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美国等主要市场,始终无法开启液化天然气的大门。

中国经济上正在崛起,对能源充满饥渴,无疑是新兴市场的最佳之选。实际上,之前在中国广东和福建开工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中,伊朗一直试图扮演供应者的角色,但先后败给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

不过,中国的市场相当庞大。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可达每年420亿立方米,折合液化天然气为3000万吨以上。澳大利亚和印尼目前只锁定了每年600万吨左右的进口量。与中国签署了每年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协议之后,伊朗有望超过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在这一领域最大的进口国。

伊朗的欲望还不止于此。在接受伊朗国家通讯社的采访时,赞加内表示,希望把向中国的出口提高到每年1500万-2000万吨。

中国的收获同样巨大。亚达瓦兰项目一旦顺利接手,不仅将成为中石化在海外获得的第一个大型油气项目,也将是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东地区迄今最大的收获。

2000年和2002年,伊朗先后发现了库什科(Koushk)和侯赛尼雅(Hosseiniyeh)两大油田,当时估计储量分别为90亿桶和150亿桶。这就是后来合并为一的亚达瓦兰油田。目前该油田的储量约为170亿桶,建成后,可形成日产30万桶的能力,中石化有望获得其中15万桶的权益。

中东地区蕴藏着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2000年,中石油通过在伊朗南部参与天然气井开发的方式,试探性地进入了伊朗。中石化也先后参与了扎瓦里-卡山(Zavareh-Kashan)项目的开发,以及大不里士(Tabriz)炼油厂、德黑兰炼油厂的维修工作。伊朗国家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哈桑塔瓦那近日对《财经》指出,中国企业过去四年的实际表现,消除了伊朗国内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和能力的担心。

时至今日,以液化天然气进口换取到亚达瓦兰的开发权,对于中石化实属不易。

2004年年初,日本正式获得了阿扎德干(Azadegan)油田的开发权。伊朗对外事务部副部长阿德里接受《财经》采访时承认,条件是日本必须提供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低息贷款。

在位于阿扎德干东南部的亚达瓦兰,争夺也同样激烈。英荷壳牌(SHELL)、法国道达尔(TOTAL)、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西班牙的瑞普索(Repsol-YPF)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的公司,都对这个项目觊觎已久。

此前当地的《德黑兰时报》称,如果印度签署为期20年、每年从伊朗进口500万吨的液化石油气合同,印度公司将可在这一项目获得20%的开发权。

据悉,此次中石化在亚达瓦兰项目上签订的仍是开发权(“Buy-Back”)合同,即获得权限开发指定油气田,并按比例在一定时间内分享油气产量;合同到期后,将该油田移交给伊朗。根据伊朗的法律,禁止外国石油公司直接拥有油气田的股份或获得特许权。

此次中石化的合同,期限将在10-15年之间,与日本企业签署的阿扎德干项目相当。伊朗驻华大使韦尔迪内贾德对《财经》表示,如果有必要,合同的期限还有望通过谈判而延长。

“局外人”中信出击?

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之后,更多的中国企业正出现在伊朗的“石油王国”中。

其中之一是被称为“第四大石油公司”的中化集团。这次赞加内访华,曾与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举行了会谈。这家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石油贸易企业,正将自己打造成国家石油公司。

2003年初,通过收购阿特兰蒂斯(Atlatis)项目,中化已经在突尼斯、阿联酋以及阿曼获得了一些小的油气田。

知情人士称,中化有意参与位于伊朗南部港口城市阿巴斯(Bandar Abbas)的炼油厂项目。伊朗驻华大使费雷敦韦尔迪内贾德也向《财经》证实,中化、中石化和中石油都有意参与这个炼油厂项目,中方的投资额可能高达15亿美元。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一项目的中方主力却不是上述三家公司,而是“局外人”中信集团。

成立于1979年的中信集团最近在实业方面动向颇受关注――除了电信,便是能源。2003年,中信集团的营业额虽从36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416亿元,净利润却从23亿元下降到16亿元。与此形成对照,随着中国石油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三大石油公司已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6月,中信试水石油,采取类似于中化的方式,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艾霍(Ivanhoe)能源公司在中国大港油田相关项目40%的权益,并承诺为该项目提供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

与伊朗合资炼油厂的项目将是中信迈入石油领域的真正开始。据伊朗国家通讯社的报道,该项目每日炼油能力将达到30万-35万桶,生产的优质石油将优先供应伊朗国内需求,其他产品则向中国出口。

由于缺乏足够的炼油能力,1982年以来,伊朗一直是原油的出口国及汽油的进口国。近年来,伊朗一直致力于吸引外资参与炼油项目,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石化和中石油在炼油方面自然轻车熟路;即使中化,对炼油业务也不陌生。在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炼油厂――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中化持有33.6%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其加工能力已经达到每年800万吨(折合每天15万桶)。而中信在石油领域虽缺乏积累,但运用金融工具却有相当优势。业界据此分析,中信参与这一项目,有望在融资安排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据说,除了合资炼油厂,中信还有意与伊朗石油工业投资公司(Oil Industry Investment Company)合作,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天然气资源,在伊朗南部联合兴建化工厂,生产塑料等化工产品。

此前一直对伊朗心存疑惑的中海油也在靠拢。

中海油在此前的广东、福建液化石油气项目中,最终都没有选择伊朗供应。业内人士认为,它主要担心伊朗会给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带来不稳定因素。不过,今年7月,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带团参加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的“博鏊亚洲能源论坛”。此次赞加内“闪电式”访问上海,显然意在刚于9月正式宣布的上海300万吨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这个项目的两个股东一个是上海申能集团,另一个就是中海油。

知情人士透露,中海油很可能参与伊朗有史以来最大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南帕斯(South Pars),以及天然气液化、运输等。根据惯例,中国为了确保液化天然气进口的稳定,一般也会在天然气气源上持有相应的权益。

南帕斯天然气开发项目位于伊朗南部,1988年被发现,目前估计储量为280万亿立方英尺。但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资料,其储量可能超过500万亿立方英尺(折合14万亿立方米)。此外,这里还储藏着可能超过170亿桶的凝析油。

该项目已进行了多期开发,目前正在招标的第十一、第十二期等项目,主要目标都瞄准了液化天然气出口市场。这正是中海油目前的主攻方向。

变数几成?

据悉,中伊两国目前签署的仍是框架性协议。由于已有中俄输油管道在签署框架性协议后终于不了了之的先例,业内对今次中伊协议仍存疑惑。但分析人士指出,中伊能源合作的变数仍远低于中俄能源合作。

俄罗斯之所以在石油政策上保持强势,主要与普京的“能源外交”思路有关。在俄罗斯看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需求国,只是一个砝码,远不是支点;俄罗斯更看重与欧洲甚至美国的战略关系。

反之,伊朗处境艰难得多――虽然是石油大国,但在国际政治格局上的地位相当弱势。加上美国的严厉打压及欧盟政策游移不定,伊朗一直在通过石油外交寻求强大的外援。

伊朗石油部估计,在未来10年中,仅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就需要上千亿美元的投资。因此,在欧盟和日本之外,开拓一个更加长期的潜在投资者,对于伊朗保持在全球石油市场以及中东的地位,都十分必要。

问题是,伊朗自身面临的困境,会令中国企业的投资“进退两难”么?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伊朗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的改革期。以总统哈塔米为首的改革力量虽在内政上遭遇一些挫折,但与1998年相比,其国情变化无疑是积极的。当年在国际油价低迷及巨额外债的压力下,不少西方媒体已开始猜测“伊朗何时崩溃”的话题。

随着国际油价回升,目前伊朗经济虽仍面临失业率高企、过分依赖能源产业的局限,但已经表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2003年初,在哈塔米的推动下,伊朗终于通过了新的《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进一步对外开放。

伊朗驻华大使费雷敦韦尔迪内贾德也对《财经》强调,中国企业在伊朗的投资,都将获得法律上的切实保障。

而有关美国的制裁,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人士对《财经》指出,中国企业在投资的时候需要慎重决策,详细论证,但也不用过分忧虑。毕竟,“美国没有权力禁止中国公司(投资伊朗)。”

今年年初,日本不顾美国反对,毅然支持本国企业接手了阿扎德干油田。俄罗斯、法国、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家石油公司,也并未因为美国的制裁而刻意放缓进军伊朗的步伐。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也对《财经》表示,中国进入与美国关系不睦的市场是不可避免的,不积极面对就会丧失机会。“像利比亚,美国人一解除制裁,它自己的石油公司就跟进,中国企业就难有什么机会了。”

2003年中国和伊朗的一般贸易额达到57亿美元,目前仅次于日本,是伊朗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中国也已成为继日本之后伊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与美国、欧洲人相比,伊朗人更喜欢中国人。”伊朗驻华大使费雷敦韦尔迪内贾德半开玩笑地说,“我相信,(伊朗)与中国的合作很快将超过日本。”

上一篇: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亟待重建 下一篇:什么是电视节目辛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