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第23期

时间:2022-09-03 08:42:43

名人的去世,总是一场媒体的盛筵。何况是黄。

黄从不会寂寞。他这一生,做过广告策划、词作者、电台、电视台主持人、专栏作家,曾和金庸、倪匡、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他的多才多艺,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在2001年得知患癌之后,仍然若无其事继续完成博士学位,这种充沛精力、进取姿态最能代表鼎盛时期的港人精神。

但他声名鼎沸,并不仅在于此。黄为人任情任性,肆酒轻狂。他讥讽文人道学虚伪,自称“不文”,喜讲粗口,在其《不文集》中大讲黄色笑话,得风气之先,且相当坦然。他曾与倪匡、蔡澜一起主持深夜节目《今夜不设防》,清谈成人话题,三人有时醉酒出镜,任情至此。

这种不甘寂寞的个性,置身于大众媒体的舞台,使得黄的人生正如一个精彩的秀场,包括其全城无人不知的私人生活。

他始终活跃在前台,他的生活就是香港流行文化的构建性因素。但是毫无疑问,黄的成就,首先来自他在幕后的创作。

1940年,黄生于广东,1949年随父母迁至香港。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教书两年后,辞职进入广告界。当时的香港正要由一个满山木屋的难民社会转变成高楼遍地的殖民地国际都市。至上个世纪70年代,工商业高速发展、外国商品涌入,当地实业崛起―─白花油、瑞士糖、聪明豆、朱古力糖、迪斯尼,正是营销的黄金时机。黄适逢其会,并且迅速表现出对语言的敏感,和对大众趣味的精准把握。“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这一上口、易记的广告语就是出自他的创意。

此后,黄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歌曲,曾自称终身都是广告人,艺术只是兴趣。但毫无疑问,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词作者。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香港华洋杂处,粤语虽是本地住民的语言,但是既非官方用语,又无成熟的书面文化,所以仍处边缘,未能登大雅之堂,歌坛由英语及国语歌曲分割。

  黄的出现,则将其深厚的中文功力融入粤语歌词写作,把原有的村谣变成都市歌曲。他的才华借助电视媒体的崛起而爆发,从此不可收拾。黄与其最佳搭档顾嘉辉创作的经典电视剧主题曲,成为一个时代范式的转折点。

197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开始播放电视连续剧《狮子山下》,故事讲的是香港草根阶层,面对种种挫折、逆境自强的挣扎历程。在香港经济起飞、港人艰苦奋斗的背景下,这部剧非常受欢迎。在同名主题曲中,黄用简易的语言写出一种坦荡、进取的境界,成为香港人的精神乐章。2002年,在经济衰退的打击下,时任财长梁锦松演讲时清唱一曲《狮子山下》,以勉励港人,“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多年后,这首歌仍对港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而黄的另外一首歌《问我》同样深入人心。有人解读说,香港这块“飞地”,被清政府割弃,在英国又只是殖民地,居于其间的个人身份十分模糊,人们很少想过“我是谁”。在难民和饥馑的集体记忆里,香港人第一次喊出“我是我”的心声:我就是我,只有“我”的觉醒,才可以建立“个人主义”的奋斗精神。

无论《狮子山下》,还是《问我》,都是独属于香港人的。黄的另外一些影视主题曲,铺延更广。这些歌曲包括《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上海滩》主题曲、《沧海一声笑》等,它们不似励志与广告歌曲那样直白,而是与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词中豪放一派取得沟通。

  比如《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淘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这些歌词境界苍凉、磊落,令人联想起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

正是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人格赋予了粤语歌曲深厚的底蕴,和以许冠杰为代表的市民流行歌曲一同,建立了粤语流行音乐。

那个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流行文化也辉煌一时,香港文化遂成为华人圈里的强势文化。最重要的表征是,非粤方言区的大街小巷,亦能传唱粤语歌曲,而其中,黄的作品必定占了很大一部分。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陆年轻人,亲历了这一黄金时期。但盛期不再,这样的歌曲在当今乐坛早已是明日黄花。黄去世之前,这个时代就已结束。

上一篇:文事.动态 下一篇: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亟待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