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社会民生

时间:2022-10-09 09:16:54

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社会民生

高等院校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参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紧跟世界潮流,不断地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产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民生,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生命所在。

西南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为指导思想。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科技、教育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通过创建一流大学的建设来不断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学校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248余项,其中获部级,省部级成果达546余项,将350余项成果推广到全国390个县(区),新增农业产值130余亿元。

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推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成熟的技术和企业的需求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各级政府是推动产学研结合的保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是产学研结合成功的关键。产学研结合产业开发与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高等院校面向社会办学,促进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西南大学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在参与科技扶贫、农业区域开发、三峡库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先后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47个区(市)县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将这些区市县作为教学、科研、推广基地来建设,为基地选派教师、科技人员7800多人次到地方服务,并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方面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信息项目1800余项次。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352余项,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共增产粮食25亿公斤、油菜7000万公斤、棉花2500万公斤、水果7000万公斤,蚕茧1800万公斤,肉猪40万头、肉牛12万头、肉羊19万只,新增产值50多亿元,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学校先后17次(项)获得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四川省和重庆市授予的技术成果推广、技术咨询服务、科技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西南大学与重庆必扬集团共同出资组建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该成果已由原国家计委列入国家西部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投入国债资金3000万元),同时也被列为国家“863”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重庆市“十五”种子创新工程、重庆市科技示范工程和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 “渝黄1号”产业化工程已经对重庆市农村经济起到明显带动作用,2002年全市推广种植50多万亩,项目实施25个区县,带动农户20余万户,2002年秋各区县计划推广种植“渝黄1号”100多万亩。

到“十五”末期,推广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将达到300万亩,“渝黄1号”油菜籽总产预计达40万吨,产值9亿元,带动农户100万户,农民增收2.4亿~3亿元,生产优质黄籽菜籽食用油16万吨,饲料饼粕22万吨,加工产值10.5亿元,加工企业新增效益1.8亿~2.2亿元。

服务三峡工程建设,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重庆市在三峡库区中的淹占面积和移民安置数量都超过三峡库区总数的85%,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特定的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承载能力脆弱,贫困人口多,而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大量的移民需要稳定的生存条件。西南大学根据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依靠自身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以库区为服务对象和科技转化基地,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配套推广了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在指导生态建设、稳定安置移民、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做出了成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深受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与三峡库区生态重建有关的研究项目10多项,如“三峡工程成库后重庆库区消落区利用规划”项目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水库不同季节以145、175水位运行时形成的消落区进行准确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消落区的合理利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和全面规划;通过“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型中药材基地建设研究”、“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坡瘠地改造培肥和持续高产技术”、“三峡库区高效蔬菜技术示范”、“库区陡坡地生物篱埂技术”等项目,为库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摸清了情况,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的基础材料,为科学合理配置利用资源,有目的地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促进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于2001年启动了柑桔、天然香料、中药材、笋干、黄籽油菜、草食牲畜、瘦肉型猪、蚕茧生产等八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积极组织有关学科,为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在“百万吨柑桔深加工产业化工程”、“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百万亩黄籽油菜产业化工程”、“百万头草食牲畜产业化工程“、“百万亩天然香料产业化工程”等方面提供优良新品种和先进配套技术。

开展校地科技合作,创造产学研“石柱模式”

从2003年起,西南大学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合作,共同建设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通过开展“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转化科研成果,培植和引进龙头企业,以“高校+企业+基地+农户”的产学研发展模式,由各学科专家结合石柱县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科研开发课题。目前,基地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的科研课题有石柱黄连现代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石柱黄连副产物开发研究石柱县优质莼菜提纯复壮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高效生态蚕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三峡库区石柱桑品种资源圃建设;石柱县佛手优质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三峡库区食用菌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及药食两用菌、药用菌开发研究;石柱何首乌组织快繁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农村庭院养蜂产业化开发;石柱辣椒毁灭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研究;石柱优质粮油繁育基地建设辣椒深加工及产品开发;石柱县复方中兽药及生物农药技术开发;石柱县优质牛羊肉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等26个科技开发项目正在石柱基地实施。

通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学研紧密结合,引进企业或培植当地业主,并以业主为成果转化的经营主体,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依托西南大学技术,开展产业化经营;高校依托企业转化成果,以科技成果转化促地方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目前,通过县校双方共同努力。已引进了重庆瑞洋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西沱建立优质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引进重庆德庄餐饮集团公司落户大歇建立辣椒加工基地、引进重庆新资源蜂业有限公司落户鱼池建立千野蜂业基地、引进重庆利农一把手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龙沙建立优质粮油制种基地。同时,依靠西南大学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为石柱县中药材公司、县黄连公司、县种兔场等多家企业单位以及种养业大户作技术支撑。培植当地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40多个。

5年来,通过县校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把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石柱县农业重点产业紧密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目前。学校与石柱县合作推广种植优质辣椒13万亩,辣椒种植户5万余户;种植优质莼菜9000余亩;推广农村庭院养蜂2万余群;推广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推广复方兽药防治兔病;开发黄连副产物等项目。以上科技项目的实施。总计每年为石柱县农民增收11000余万元。2007年石柱县农村经济年均增速达1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增幅为18.17%和14.7%,分别高于重庆市同期水平4.3和2.8个百分点。

西南大学与石柱县开展县校合作,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新华社、《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赞扬,被《光明日报》誉为产学研“石柱模式”。重庆市人民政府已将西南大学创造的产学研“石柱模式”在全市高校进行推广。

上一篇: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下一篇:产学研结合推进艺术院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