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10-09 08:52:42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树德立人,坚持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通过打造素质优良的双师团队,创建特色专业群和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途径,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构建“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船舶行业;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行业属于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具备综合职业素养与能力,能有效应对与处理工作问题、具有职业成长空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颇受船舶企业的普遍欢迎。因此,学院立足船舶行业发展需求,树德立人,坚持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关机制体制,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

(一)人才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跟踪。借助船舶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院有着充足的校企合作资源。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深入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市场调研,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坚持每年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时把握船舶行业人才需求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跟上船舶行业企业发展步伐。

(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蕴含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教学团队、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要素。校企合作制定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专家、政府监管部门领导共同参与设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重要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生产任务、生产过程和真实产品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方案制定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生产计划对接,专业教学团队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把企业典型生产任务作为培养高职学生阶段性能力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环节中,用企业典型生产过程培养高职学生编制生产流程、熟悉生产过程的能力,在企业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融合,兼顾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船舶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团队。依托学院培养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领军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进修、师资培训,与渤船重工和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流动工作站、企业项目工作室,培养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双师素质。聘任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建立相对稳定的300名左右由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创建特色专业群和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逐步建立对应地方区域支柱产业群的特色专业群,创建符合区域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按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进行课程开发,并课程设置中全面渗透职业素质元素。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点训练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流程任务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生产性顶岗实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确定生产性实习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基础条件。设计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以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行业专家、学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围绕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进行编制。对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导向功能。专业建设绩效评价通过对专业建设绩效进行考核、评定等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检验、肯定与导向的作用。以每年的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专业建设报告、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等工作为抓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调研,吸纳行业和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中,及时总结和提升。

五、结语

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难点,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做保障,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阎卫东.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Z].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web/index.aspx.

[2] 沈洁颖.试论职业素质提升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01).

作者简介:陈敏(1966.03- ),女,辽宁葫芦岛人,教育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

上一篇:自我效能感与初中生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格调与性情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