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09 07:43:04

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文章通过总结大学英语多媒体机辅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分析存在的不足,从理念框架、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立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郑晶(1979- ),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翻译学。(上海 2014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60-02

纵观教育史,每一次教育传播媒体的革命势必引起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专任教师带来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第一次转型;文字的发明和普及推动了第二次教育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迎来了第三次教育革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推动了第四次革命浪潮。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也必将引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为了使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下文简称《课程要求》)。文件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倡采取以网络化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大学英语教学朝个性化、自主式方向发展。这一新模式向传统“书本+粉笔”的单一授课模式提出了挑战,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呈现了积极探索、成果林立的改革局面。本文在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并科学分析实践误区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总结

1.成果一:教材媒质构成的革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自1986年问世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多次予以修订和改编。新版本汲取以往教材的精华,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现选取2000年后出版的三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配套媒质构成做出统计(如表1所示)。

2.成果二:教学技术效果的提升。自《课程要求》出台至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大环节都运用了新型教育技术,使得“教”和“学”都体现出生动、清晰、便捷、互动等特点。现就演示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自学平台等方面的技术效果做出总结(如表2所示)。

3.阶段性成果总结。表1、表2显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相比,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确取得了不少进步,努力向《课程要求》所提出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要求迈进。新教材主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信息化。王志强等学者指出,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息,把多媒体信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并呈现在屏幕上,然后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可见,教学技术信息化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又是教学效果全面提升的硬件保障。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几大误区

1.误区一:立体式英语教材=纸质书本+电子版本。大学英语教材在多媒体方面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配套光盘。但是,目前的不少配套光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读写教程光盘往往将纸质书本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即仅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课文和练习,或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配套的PPT课件和练习参考答案。虽然能够方便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课文讲解和练习校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既没有实现“量”的突破(在“量”上仍然与纸质书本保持同步),也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在“质”上没有改变“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传统授课模式)。这就造成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主要依靠纸质书本和教参开展教学,配套光盘形同虚设。可见,立体式英语教材≠纸质书本+电子版本。

2.误区二:信息化技术教学=课件投影+光盘播放。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演变为两种模式:读写教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投影设备将教材配套光盘可见或自制电子课件投影至大屏幕,用以分析语言难点和语法重点;听说教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依靠播放光盘(包括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开展听力练习,然后分小组讨论或编对话操练口语。虽然这种投影演示技术和音频、视频数码播放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磁带”的方式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信息技术的强大教学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主要依靠“课堂面授”,缺乏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可见,信息化技术教学≠课件投影+光盘播放。

3.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平台=练习软件+自动评阅。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正在努力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教学平台无法真正推动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例如不少平台推出在线配套练习软件和自动评阅系统,鼓励学生上网完成练习,然后自动得到回馈,即自动评阅得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平台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遭遇冷落:一是没有师生即时互动环境,学生缺乏动力;二是传统习题使得任务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三是自动评阅体系虽然提供评阅结果,但是无法真正完成“解惑”,尤其是翻译、作文等主观习题,其评阅信度本身就存在质疑,效果难以保障。可见,多媒体教学平台≠练习软件+自动评阅。

三、积极构建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

1.构建方案一:搭建课堂自主建构框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一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陈坚林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营造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境,充分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有效实现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和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相结合,帮助学习者积极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前者即机辅教学,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运用于外语教学,其作用主要是以演示讲解为主(图形、动画、仿真等);后者即机辅学习,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广泛地运用于外语教学,主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工具、资料、答疑、计划等)。据文秋芳等知名学者所述:“教育要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标,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挑战和承担新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增强自我责任感、效能感、成功感以及维持奋发向上的动力和永不退缩的激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即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机辅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设计者、鼓励者的作用,从任务、协作、资源、服务、测评、趣味、动机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CAI与CAL相互配合、高效运作,协助学生自主建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2.构建方案二:打造高效网络协同平台。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学平台即配套练习软件和自动评阅系统。作为机辅效果的主要体现,这类软件一般只用来强化现有知识,例如语法重点、习语搭配、词汇用法等,有利于对书本内容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消化。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的价值。Morrison和Lowther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协作,缺乏相互沟通和竞争的学习情境,这种较为机械而单调的学习软件显然不适合学生建构新知识。顾君忠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具有协同要求,协同教学是由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习的合作环境。因而可以通过丰富教学任务形式的方法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网络协同平台,例如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所学重点词汇或短语编写英文故事、按照特定主题寻找英文报道并排版打印小报、就特定社会问题开展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等。李香敏等学者指出,教育手段现代化意味着高速传输的信息化网络,以及构建适应个别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因此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要求。一方面,教师事先设计学习任务并将相关信息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在整个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参与咨询、监督和评定角色;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依托学习平台开展一系列诸如“领取学习任务”“协同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各自任务”“课堂汇总报告”等课后学习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又有助于他们自主建构拓展新知识。

3.构建方案三:开拓学术英语教材方向。为了适应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13年3月推出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指令性文件――《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作为上海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框架》精神,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即为上海高校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框架》明确了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以学术英语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通用学术英语水平和逻辑思辨推理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提高作为21世纪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该词汇的前身即拉丁文“Universus”,其中“Unus”表示“一”,“Versus”表示“沿特定方向”。因此,“Universus”的字面上的意思即“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期待:具备专业知识、具备自学能力、具备钻研精神。因此,有必要针对高校低年级学生开展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积极开拓学术英语教材,在打通“大文类 V.S. 大理类”学术壁垒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新学术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提高人文修养,而且有利于文科学生把握现代科技动态,培养现代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够协助学生顺利完成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转型与衔接。

四、小结

正如陈坚林教授所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计算机功能的高端时代,使得计算机在教学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突破:计算机不再仅仅局限于完成演示、播放等辅助功能,而是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提高教学效果。面临时代新挑战,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广大一线教师应当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汲取经验,不断从理念框架、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J].外语电化教学,2006(12).

[2]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3]顾君忠,贺墚,王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香敏.多媒体教学系统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探索 下一篇:论当前高校服饰美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