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9 07:39:16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活动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发现,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活动兴趣 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这就明确了本课程超越了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如何提高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使得课堂中的活动扎实有效。

一、活动兴趣激发不露声色是有效性的前提

许多孩子在学前阶段活泼可爱、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似乎有十万个为什么在等着他们。可是,我们不难看到,不少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由于他们的探究欲缺乏适宜的环境,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培养,甚至受到人为的压制。久而久之,于是他们越来越不爱提高,学习兴趣的火种变得越来越小。可见,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心理品质需要细心的挖掘和爱护,才能成长壮大,促使儿童主动探索未知的王国。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参加活动的兴趣呢?我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应该把创设活动情境这一思想贯彻于一节课的始终。品德与生活课打破传统的课题方式,利用有情趣的儿童语言,用话题的方式呈现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活动、欣赏、讲生活经历呈现学习内容,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如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开课时,也可创设激趣的气氛,用歌曲来揭题。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情绪被点燃了,全班唱起了找朋友的歌。唱后,老师又启发学生:“同学们,大家想不想认识我们的新朋友、新同学?你们可以自己介绍自己,用什么方法自己选择。”于是,同学有的一边说一边表演、有的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的照片、有的一边说一边画……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多快乐,真好!由此,进入主题活动。

(二)亲近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乐趣

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源于生活,品德形成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时,教师先请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平时自己买过什么东西,怎样买东西。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大家都说买东西不简单,有学问。接着,教师请学生联系平时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买东西的经验,先想一想,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学问,再进行小组讨论,并请一名学生做好记录。过了一会儿,各个小组的讨论像热油炸开了锅一样。小组汇报之后,教师再进行点拨,使学生明白了:买东西要买新鲜的,没有包装的食品要眼看、鼻闻、手摸,检查食品是否新鲜;有包装的食品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有厂家名称和厂址,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买。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懂得讨价还价……这样通过发掘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又给予适时的点拨,学生对如何购买保证质量、价格实惠的商品已了如指掌,也增强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采用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品德与生活课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鼓励性评价,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道肯定的目光,一句热情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精神上以鼓励。如二年级上册《你真棒》《我也棒》等主题,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自己制作了小红点、小苹果、小红旗等小奖品,在同学积极主动发言时,奖给这位同学一个小红旗,在活动中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奖励他一个小苹果,在与同学合作学习中,主动帮助同学的奖励他一个助人星……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非常高涨。

二、活动方式选用丰富多彩是有效性的保障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获取知识。我根据品德与生活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努力营造引人入胜的情境,给学生一片新天地,把欢乐撒满课堂,让孩子在快乐中感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活动目标制定明确、具体,是有效性的根本

活动的开展,要紧扣教学目标。丰富多彩的活动固然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较高,但是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最主要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完成有作用,有帮助的课堂上可以多搞一些,反之,有些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却没有任何意义。在二年级《我的好习惯》一课中,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将各自的缺点写在纸飞机上,到操场上放飞纸飞机,和缺点说再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上将纸飞机一一放飞,有的又捡起来再次向远处扔去,有的则望着手中的纸飞机舍不得放飞。下课了,操场上留下了一地的纸飞机,望着兴高采烈的同学们,老师满脸无奈。这样的活动,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的效果却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与我们平时宣传的讲究卫生的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在设计课程活动环节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是否有用,而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教材中的活动都搞一遍,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五花八门的活动给带走了。

四、活动时间安排灵活开放是有效性的依托

活动的开展,要注意连续性。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还拿《我的好习惯》来说,要想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光靠一两节课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开展了“我有好习惯”评比活动。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握笔的习惯,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格,学生每坚持正确的姿势一节课加一颗星,然后每周进行评比,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配合督促孩子写字姿势要正确。坚持了一个多月以后,班级学生写字姿势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活动开展因时因地制宜是有效性的后盾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如二年级下册《春天的种植》,通过种植、小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但仅仅靠课堂两课时是不可能完成种植过程的,这就需要提前布置学生先在家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种大蒜、种花的实验,并作好有关记录。在种植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直观的认识,课堂上才能提出问题,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指导或参与下学生的自主活动,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从而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上一篇:《骨伤科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