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

时间:2022-10-09 06:23:29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

摘要:作为单簧管这种西方典型木管乐器的经典之作,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一部具有一般西方器乐协奏曲曲式和中国音乐特色的完美结合。本文论述了作曲家如何在作品中使用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使其到达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和背景,进而从配器和鉴赏的角度探讨这种木管乐器对中国器乐协奏曲这种体裁的探索和应用。本文提出:在为单簧管这种西洋木管乐器应用在协奏曲体裁时,必须注意对每个器乐音色和技术特性的了解,使其在演奏协奏曲这样三个乐章的长曲目时,始终尽量保持奏出最恰当、最美的音色出来,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表现以及整体的音乐感表现等。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技术的练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01-01

整曲分为三个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协奏曲体裁,快―慢―快的速度特点也是很有标志性的。例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斯波尔的(Louis Spohr)的四首《单簧管协奏曲》等。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一个单三部曲式。开始就完全体现了中国元素,散板的开头是在西方器乐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的,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中国音乐特色的一种延续。

散板的结束后,4/4的节奏、a小调的属音开始了A部。A部的音域基本都是在单簧管的的中音部分奏出。单簧管的中音区空洞而又安静,54的运奏速度仿佛描写出驼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缓慢而又稳定的前进,帕米尔高原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象和寂静神秘的气氛让行进的队伍也会偶尔驻足观望,人烟稀少、茫茫高原,沙漠中驼铃声由远而近。随后音乐进入了B部,节拍的速度也由原来54加快为130。而单簧管的演奏的音域也由之前的中低音域变为了中高音域。沙漠驼铃,音乐主题逐渐展开,推向高潮。不停的半音突进很好的描写了大自然无情的力量,不停的小二度上行快速推进搭配增四、减五度的下行,好似塔吉克人与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上行音符所表现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打击被下行的增四减五所代表的塔吉克人一一顽强抵御。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猛烈冲击后,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原先的壮美和寂静。这时乐曲来到B部和A’部之间的链接部。链接部由一个慢板的段落加一个华彩乐段构成。

在单簧管华彩之后,再现主题,驼铃声渐渐远去,消失在茫茫暮色中。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柔和的慢板。这个乐章依然使用了三段式(A-B-A)的写法,节拍也转为了8/6拍。和第一乐章相同的是,第二乐章的开始也是用了主调d小调的属音。开始平稳的节奏就好比高原之夜,而突显的高音二度上行则好比星星闪烁,突强突弱。

慢慢的,在29小节,乐曲进入了中段,也就是B段。速度也由开始的每拍56加快到了每拍104。虽然从字面上看加快了许多,但是实际上的6/8拍子,以八分音符为一拍还是显得从容而缓慢。

D小调的分解和弦,单簧管特有的簧片断吐音,正好是静静的湖畔上偶尔的点点碧波,青年思念远方的亲人,憧憬未来,沉浸在幸福的遐想之中。随后,作曲家再次使用长段的华彩来链接中段(B段)和再现段(A’段)。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式。速度达到了176,和西方的协奏曲形式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和西方协奏曲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独奏进来的时候,作曲家用了看似简单但又非常恰当和写实的长音来表现浩浩荡荡的塔吉克人婚礼的长队。

八个小节的长音后便进入第三乐章的主题。C大调的主旋律经过27个小节,进入B段,B段转为F大调。我们如果仔细看谱子,可以发现作曲家在很多地方都用了装饰音或者颤音和拨音,这也和塔吉克的民族风情非常的相似。经过35个小节的演奏,乐章再次转回C大调。通过9个小节的链接,乐曲回到A段。我们发现,整首协奏曲大量的使用的华彩乐段,也给整个乐曲添彩不少。

技术的练习:

这首乐曲是西洋木管洋为中用的最好体裁之一,作曲家不仅充分的发挥了单簧管的音域宽的特点,而且在演奏技术上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发挥。特别是在技术的表现力上。

单簧管在技巧的运用方面非常的全面,吐音、滑音、循环呼吸等等,在本曲中使用比较多就是吐音中的单吐、双吐和循环换气等。例如在乐曲第一乐章的中部结束的华彩,作曲家就使用了大量由慢到快的吐音,这时我们就用了双吐。双吐是管乐演奏中很重要的技术之一,在乐曲所需要快节奏以至于不能用单吐完成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双吐来代替。在现代的演奏技巧中,双吐从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从而使单簧管的演奏进一步完美。

简单说来就是 TU KU发音,练习的方法是:用正确的口型将笛头叼住,然后把舌头贴在哨片上,随后用气流将贴在哨片上的舌头冲开。当贴在哨片上的舌头被气流冲开后,舌头再回到哨片上,将气流切断。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口腔里发出TU KU的发音。最初的练习要从慢练习开始,大约打六十速的拍子,每拍一个音符,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将速度逐渐加快,切记速度不能忽快忽慢。当速度稳定下来后,并能熟练自如的吐音时,再进行下一步“吹奏乐器”的练习。而且我们应该先选择在最容易发音的音区上练习,比如说中音区和低音区。

最初的练习也要从慢开始,等练习了一段日子以后再逐渐加快速度。切记,速度是重要的,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有节奏的练习来掌握对吐音的快与慢的控制力。在吐音的时候,注意吐音的干净,因为双吐特别容易产生杂音。同时要注意吐出的声音要饱满、结实,同时要有弹力。

在本曲中,有很多非常长的乐曲段落,通常的吸一口已经不能完成乐句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应用循环呼吸来处理。简单的说,循环呼吸就是通过积压口腔内的剩余气息来进行瞬间换气。和我们原先的腹式呼吸不同,循环换气采用的是肺式的呼吸。循环换气主要有四个步骤:1 当演奏者余气减少时,面颊的肌肉放松以便储存气;2 先将面部放松的肌肉鼓起,将气体存入口腔;3 当口腔鼓起后马上用鼻子马上吸入氧气,而口腔起到一个气的支撑作用;4 当足够的氧气吸入肺部后,口腔里的空气在减少的同时,放松的上颚重新关闭,使用肺部的气,继续恢复原来的演奏状态。既然知道了过程,我们再来谈谈具体应该怎样练习。

在练习循环换气的开始,我建议大家先用笛头和二节练习,因为这样可以更加轻松,而且容易掌握气流的稳定性。我们现在要放松面部肌肉,用正常的呼吸去感觉空气进入口腔的感觉,然后将唇部露出一个小缝,在吐出气的同时试着用鼻子吸入气,保持一定的时间。在练习的时候要将腮部鼓起,这样才有足够的压力去保持气息的平衡。当空气被压出的同时快速吸气。当吸入适量的氧气后,腮部慢慢放松,开始通过嘴吐出刚才吸入的氧气。尽量让出气的气流稳定,均匀。练习者可能在头几次的尝试中发出尖锐的声音,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经过很都的练习帮助演奏者或多或少的控制,消除这些问题,让演奏的发声更加流畅。

当你用笛头和二节练习已经运用熟练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加上乐器的其他部分了。在整个单簧管上练习是很难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练习在开始阶段没有必要太注意很好的音色,只要能够吹响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这样的初级阶段是很有用的。要想掌握这个技术,就要不断的练习,大多数演奏者在公开演奏前都要经过数月的排练,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最容易的先是在低音区和中音区练起,因为在中音区和低音区哨片的震动频率慢,而且震动的幅度大、易发声。在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先练单音,这个也是最基本的。在当一个音练好的时候,就可以在两个音之间换气。两个音之间的换气相对与单音换气是比较容易的,在转换音符的同时,也容易帮助你减少发声中的撞击噪声。

高音区对于练循环换气的演奏者来说是最难的音区了,因为在高音区哨片的震动频率高很难控制,而且对腮部两侧的肌肉要求比较高。关键是在鼻子吸气的过程中会引起嘴中和喉咙运动的细微变化,这样会造成音频的变动,并且十分难以控制。在开始练习高音区的时候,从五线谱上方的G开始,就属于循环换气的极限音了,想要在这个音区换气就是难上加难,即使练好了在演奏时也不能保证完好和清晰度。如果不能很好的在高音区换气,我建议大家可以多研究研究谱子,尽量把循环换气都使用在中、低音区,这样既可以保证乐曲的完整性又能使演奏者在台上保持一个松弛的心态,避免紧张。

总之而言,随着作曲家对作品技术层面的不断探索,相对应的演奏技术也会有不断的更新。我们不得不承认,胡璧精先生在《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中使用单簧管展现出来的音乐尽善尽美地演绎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和那里人们的生活。

上一篇:精神分析视野中的爱姑命运 下一篇:论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