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中的图像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9 06:08:00

《地理》教材中的图像教学策略

现行的地理教材中以各种图形把时空的变换与社会现象定格为图像,展现给读者。以图像代替了文字内容,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地理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果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会读、渎懂地理地图,那么对加深、巩固教科书中所学的内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中国地理》中164幅图像按语言图像和图像语言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同行商榷。

一、概念诠释

1 图像语言:图像语言是视觉艺术独有的语言系统,包括具象图像语言和抽象图像语言,是视觉传达藉以实现的语言媒体。不管是视觉艺术还是视觉产品,都只能依靠图像语言去实现。离开图像,视觉艺术就失去载体。

2 语言图像:图像是生动、形象、直接的基本感知形式,它是用图像替代文字叙述的,它除了有与文字语言相同的功能外,它还有为文字语言佐证、在同一时间内为文字语言扩展信息的功能。

二、图像教学中的功能利用及其策略

1 从图像语言中获得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图像与语言不同,图像不去解释什么,而它自己等待观察者的“解释”——不确定性。图像的含义更少约定性或更多任意性。如《坎儿井剖面图》,让出身在江南水乡的学生格外陌生,左图《剖面图》与右图《坎儿井》的情景相差很大。学生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想象推理,才能把左、右图之间的反差弥合起来。如果教师面对这样的模型进行追问:“坎儿井采取这样开凿的方法,费时费力,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可以从图像中观察到暗渠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地表污染。夏天的新疆气温高,还可以供人纳凉。通过上述案例教学,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护环境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图像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如何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图像资源,如何有效地挖掘与学生生活、与教材直接联系的素材,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无疑大有益处。

2 从语言图像直接传递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的感性思维能力。图像具有无需约定而自然俗成的视觉通识特性,如《中国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学会读图名、读数据、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从而得出我国地形的特点是山区面积广大(占69%)平原面积小(占12%)。据笔者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看书,大多数学生还是只注重文字阅读,忽视图片知识;考试中一旦遇到图片知识反映某一问题之类的题目学生失分就会严重。面对教材由文字文化向图像文化转化的趋向,教师应敏感地意识到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出现。总而言之,图像文化在今后的教材或考试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这种具有“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和重视。

3 从图像语言还原为真实的文本,促进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变换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教材中用文字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图像,用图像准确地表现知识的过程,另一种是教材中的图像隐含着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剖析图像,概括出图像所体现的规律性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内容解读、课程资源开发时,应将这些简化、抽象、概括化的书本内容转化、加工和还原为通俗易懂的文本或转换成形象的图像,使学生好懂易学,过程完整全面、细节丰富生动、情境真实有趣。

教师有效运用图像进行教学可以导入新课、衔接知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也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进行思维训练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观赏、识别、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培养高中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探索 下一篇:关注细节处理 深入解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