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寒夜》中的描写对主人公形象的深化

时间:2022-10-09 04:28:13

浅谈《寒夜》中的描写对主人公形象的深化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巴金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和曾树生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汪文宣这个勤恳、忠厚与善良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说是抗战时期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写照。可是一提到巴金的代表作,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他的《家》《春》《秋》,而《寒夜》却并没有那么地广为人知。其实,作为巴金家庭问题系列小说压轴之作的《寒夜》历来以其清新的目光,以其刻画出主人公具体的爱恨交织,以其委婉的笔调写悲哀与欢乐流转的人物经历而被人称道。巴金以现实的生活为依据,紧紧抓住小说人物的独特性,充分发掘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性以及深刻性,从而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化与丰满。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揭示主人公内心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巴金通过对社会生活观察与体验,认识到“人是十分复杂的,人是会改变的”。正是由于这种活脱脱的观察与体验,让巴金中后期作品则有明显的发展变化:多了许多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像曾树生,她是一个鲜活的个人主义者,她年轻漂亮,充满活力且思想很开放,具有三十年代新女性的特质,但她的内心却又深藏着无法言说的寂寞与苦闷。于是,她常常感到压抑,并本能地去摆脱它。所以当面对着自己的顶头上司的追求时,她感到惶恐但又无法抵抗。她心里很烦,她很想反抗,可是她无法反抗,在她的眼前只是白茫茫的一片雾,因为这白茫茫的一片雾,她看不见任何的远景。这白茫茫的一片雾恰是曾树生的心理反应,很生动形象,作家通过这一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的描写,尤其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矛盾的心理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十分真实自然。

其次,巴金通过汪文宣的幻象、梦境等描写来深刻勾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对于主人公汪文宣幻象的描写有很多处。例如:汪文宣在曾树生离去后,再次来到国际咖啡厅,要了两杯咖啡,按照他的喜爱习惯,在一杯咖啡中加了牛奶,另一杯则是老的样子,他对着空座自斟自饮,仿佛看到他心目中的久远的曾树生的身影和微笑。作家构思这样的场景,令人唏嘘,但也十分深刻地刻画出了汪文宣的善良和痴情。《寒夜》的第二章几乎都是对男主人公汪文宣的梦境描写,梦中让读者看到了曾树生的柔情似水,看到了作为儿子的他对自己母亲的孝顺,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不和,令其在中间苦苦挣扎,不知所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状况令人深思:谁是罪魁祸首?汪文宣最终被遗弃了,谁来负责?梦境描写的加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自然与社会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主人公复杂心理状态。当在漆黑的夜里,汪文宣他的妻子要远走兰州时,他追出了门外,《寒夜》描写了躺在汪家大门墙脚下两个十岁上下的小孩,严冬腊月中,互相抱着取暖,这也间接地烘托了汪文宣当时的心情,笔调含蓄,却又十分耐人寻味。作家渲染这样严寒的夜,既是渲染自然气氛,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在那个环境下人物的心理感受。当时的人们,在当时社会压抑下,似乎永远生活在寒夜中。活着的每个人都在寒夜中苦苦寻找生存的方向,苦苦思索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但是现实的黑暗总是蒙蔽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没有人生的方向,留给他们的只有苦闷和彷徨,巴金的《寒夜》正是通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渲染,十分深刻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在阅读《寒夜》的过程中,《寒夜》给人最大体会就是整个小说充满了“压抑”。整部小说一直是那种淡淡地叙述,语气平和,平静地从“寒夜”始,至“寒夜”终。就算是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之间的谈话也很少有那种感情激烈的言辞,这种种压抑有时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更确切地说是不敢喘气。让人产生这种压抑的原因是主人公汪文宣的遭遇,是那令人悲悯的遭遇。主人公汪文宣拖着病体坚持工作,就这样他每天还要忍受周主任的奇怪表情和吴科长的冷木眼光,工作和生活单调且痛苦。即便如此,他也只是得到些许微薄的收入,这些收入也只能养活半个家。可以说沉重的生活重压让汪文宣不堪重负,而在他希望获得慰藉的家庭温情方面,他的母亲的过分关心、他的妻子和母亲的不睦让他更加地痛苦。因为她们虽然关心他、爱他,然而却不能真正地理解他。甚至连唯一的儿子都不能给他带来些许的欢乐。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痛苦的折磨。汪文宣这一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个整天夹在工作、家庭与疾病的痛苦中间,无法喘息,无力挣扎的有着痛苦心理的形象。

《寒夜》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十分细腻,尤其对主人公汪文宣的心理描写极其真实,正是由于如此细腻而又真实的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幻象、梦境描写,以及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丰富的世界,充分显示出主人公汪文宣他那压抑、矛盾、痛苦的心理,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他内心挣扎的过程,它的主人公汪文宣在这些细腻而又真实的描写中有了生命,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从而整个《寒夜》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陈家运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210044)

上一篇:关于散文阅读讲评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由“儒根道形”看语文课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