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2-10-09 02:53:09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思考

随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变化,许多教师为了迎合课改,在改革中出现了许多值得担心的课堂现状。如:过于强调教学环节、自主合作学习形式化、课堂对话细节被忽视、随意拓展、少数人会代替多数人会等现象。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来自四个方面,我们要加强学习研讨,克服课堂中出现的现状,让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系列学校课改成功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们也在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是,认真目睹我们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弄出适合听课人的课型,硬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可是这一弄难免会将我们的课堂弄走了调。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那到底有多少值得我们担心的地方呢?

现状一:过于强调教学环节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迎合听课人的口味,硬是将每堂课,每种课都精心的设计成了几个教学环节,教学时必须按照环节推进。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教学环节,把课堂中许多生成的东西都给忽略了,特别表现在导入上。一些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学习前总喜欢刻意设计一个导入环节。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老师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或与课堂联系根本就不大,或喧宾夺主,或拐弯抹角,迟迟不能进入文本,产生了负面效应。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都喜欢哪些小鸟呢?学生们一一举手发言。教师又问:那你们喜欢青蛙吗?青蛙常常生活在哪里?这样非常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们一个个抢着发言,有的孩子甚至爬到桌子上请求回答,这一导入整整花掉了十余分钟。可是,我们又认真反思一下,这样看似热闹非凡的导入实效型从何说起呢?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又会有多大的帮助呢?

现状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形式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们的老师们也在进行着这方面尝试。具体做法是:将学生的座位由插秧式变成了小组式;由学生的发言讨论代替了教师讲等。上课时,老师将所要渗透的知识点形成问题的形式,抛给每个小组,小组同学马上围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做完后马上举手。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改变了坐的方向,然后个别交流回答。学生讨论时,老师也似乎是无所事事,背着手不时看看窗外,不是看看手表把握时间。认真观察学生们讨论的情况,多数孩子是在装腔作势,真正在讨论发言的也不外乎就是小组内那几个尖子生而已。这样以部分人讨论代替多数人的讨论,少数人积极回答代替多数人的形式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现状三:课堂教学的对话细节被忽视,只注重了表象的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剥去自己的知识权威的面具,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形成积极的人际情感交往体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启迪一词上没有去下功夫,而只注重了师生的对话,忽视了生生间的对话对学生也是一种启迪。当老师提出某一问题后,学生便将思考结果直接针对老师来进行回答,其他学生在一旁当旁听者,似乎这一问题是老师不懂而已。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我们平时的公开课中,老师为了让课堂不尴尬,有气氛,抽答问题时都尽量找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直接走到回答问题的学生面前,并将话筒放在学生口边,学生面对老师认真回答,老师认真倾听,似乎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当学生答对时,其他学生的任务就是鼓掌。这样的对话顾忌到全体学生了吗?其他的学生就装腔作势的听着。我们又是否可以改变一下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呢?怎么就不顾及问题的全面性?为什么不能在回答的同时让其他的学生对回答的内容进行质疑、发问、争论呢?

现状四:人为提高要求,随意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一些教师却人为地提高要求,随意地拓展延伸,因而导致语文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四年级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在学习生字词时,老师出示了本课的生字,同学们针对生字的字形、字音、写法一一发表个人意见。其中学生所谈到部分形近字、写法,已经是以前所学过的。单凭这一环节就占掉了24分钟,这样的教学目标性不强、重难点不清,老师在把握学习目标时偏离了要求。这样的拓展延伸必将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做了许多的无用功。

现状五:少数人会代替多数人会的现象严重

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某篇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会指定一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结果是朗读者声情并茂,教师心满意足,以为这一段的教学取得了“成功”。然而,这样的教学现象只是一种以“点”带“面”的现象。就拿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如果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方面不够,代表小组的仍然是那几个尖子生。多数学生“泰然自若”,基本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还有的课堂预设的背诵目标,也基本上是有一两个学生背诵下来后就草草收兵……上述课堂上有效的部分只是作用在寥寥几个人身上。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一些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想当然,虽然口头里吼着改革,可是还是“穿着老鞋走新路”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不能准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明晰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处理。

第二、迫于现实,部分老师课改的观念到位,能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改革总体要求,积极性也有,可是缺乏实践的经验。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善于总结、反思。埋头改革,原地踏步。于是就产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具体到细化的课堂中自己就不能操纵自然了,往往忽视了很多细小的环节。

第三、虽然在各级各部门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可是老师们还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入,还存在着认识片面的问题。对各年段的目标还是模糊的。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完一篇课文之后,我随即便问这位教师:你能说出你所任教这个年段的目标吗?老师当时只能模糊回答。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这样的教师为数不少。就因为如此,导致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把握不准,随意性大。就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讲,许多教师认为是又在模仿“杜郎口”“洋思”等。其实不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正是对课程标准不熟悉的表现。

第四、功利心强、急于求成、应付态度等心理还影响着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些教师一方面应付着改革,而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眼前功利而努力加强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为了早日成为改革的“领头羊”而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大,忽略了总结反思等。如,课堂上重视基础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重视结果忽视探究过程的问题;重视表象现象忽视教学细节的问题等都将影响着我们的教学,都需要我们正视并加以改正。

弄清楚了问题的所在及成因,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努力加强学习,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夯实自己的文学功底,认真学习领悟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克服课堂中出现的现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 下一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