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9 02:46:54

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学,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益,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5 ― 19岁,这个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有了更高的发展,他们遇到问题更喜欢独立思考,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他们也分别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这个阶段的师生关系除了具有教育性、非对等性、不可选择性和相对纯洁性外,还具有多重性的特点。由于教师的身份及其任务的广泛、复杂性,师生之间不仅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具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不成熟者、长辈与晚辈、有知者与无知者、引导者与被引导者等等角色关系。因此,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对于这些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的接近成熟的学生,教师应该始终如一地关怀和爱护,用无私的胸怀、公正的态度以及得体的仪表和举止等影响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社会心理环境因素,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教育要求的认同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理教育表明: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内心有种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最有效,而在内部动机中最有效的成分是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视学习为最大的乐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对所学的一切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1.以数学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复数时,可先讲数的起源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数的变化;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平面内n条直线,任两条不平行,任三条不共点,则交点个数为f(n)=n(n一1)/2时以实际应用出现:某地有n条直线形铁路线,在每两条铁路线的交点处设一车站,最多需设多少个车站?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跃跃欲试地想去解决它,从而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再如,讲对数计算时,可先举例:将一张厚为1/200厘米的纸对折50次后的厚度将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继而在学生将信将疑中展开讨论,极大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中坚持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中,要科学地运用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尤其要特别贯彻启发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是愿意学的,也是能学好的,教师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学生孜孜求索,开动脑筋,自己思考、消化,得出结论,使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上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交点个数的问题,教学时最好不先讲证明,而是置学生于猜想发现的情境。画图观察n=l、2、3、4、5时交点个数,再列表,由直线条数看增加的交点个数,再看交点的个数,猜想结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了问题的规律,欣喜之极, 体验到数学家的愉快之感。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们:这里还有一点“遗憾”,我们的发现还只是猜想,还必须经过证明,才能成为真理。于是学生积极投入到结论的证明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又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多种感官的认识中接纳新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材的直观性、生动性,而且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促使学生产生最佳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讲“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一课时,由于书上的图是静止的,只反映结果不反映过程,不能提供直观现象和动态的视觉材料,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脑子里形不成“运动”的画面,更不易建立数形结合的观点。于是,使用计算机、大屏幕辅助教学,在学生积极思考之后用微机结合大屏幕演示向量的旋转与伸缩变换,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继续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例题也多次用微机演示,从而使数形结合的观点在学生头脑中深深扎根。这节课在利用几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高潮,用微机演示了一个古老的故事 海盗藏宝,逼真的画面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而对于足球运动的酷爱,又使学生跃跃欲试地利用求角知识帮助球员解决“足球射门”问题。这节课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引向热烈而紧张的思考,提高了学习能力,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努力的价值,成功的愉悦,课堂效率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三、利用成功,升华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

成功与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领略到成功的欢欣,可增强勇于探索的自觉性,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并形成行为习惯。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们行为习惯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多表扬少批评,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等赞誉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中下等学生,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在板书、提问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成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奋起赶上的信心。总之,要善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使他们感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愉快心情,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断进步。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应深入研究心理学,把心理学知识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数学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变学习为内在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一篇:寻源与授渔 下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生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