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纪实

时间:2022-10-09 02:40:08

“克和千克”教学纪实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阶段有关“量的计量”知识的一部分,前段学过了有关的“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既是前段学习方法的后继应用,又为以后学习“吨”和其他“量的计量”作好知识与方法的铺垫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结合教材及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设计上注重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 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教学关键:

通过猜、掂、比、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精彩镜头)想亲自拿拿这些球吗?(出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网球、铅球。)

(学生到前面拿球,拿铅球的会觉着很沉,有拿不动的表情,拿其他球的会觉着很轻松,尤其是拿乒乓球和羽毛球的。)

师:为什么这种表情?(引出轻重。)

师:看来这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表示物体的轻重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这些球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应该用哪一个质量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意图:走上讲台亲手摸一摸、掂一掂各种球的轻重,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又巧妙地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了物体有轻有重。最后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自然渴望新知识的出现,为学生对已有知识扩展埋下伏笔。)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整体感知克与千克的不同

师:请同学们一手拿起一袋盐,另一只手拿起1枚2分钱硬币,掂一掂,说说什么感觉。

生:硬币轻轻的,盐重重的。

师:这轻轻的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重重的盐的质量就是1千克。 所以“克和千克”是有分工的,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意图:这一比一掂,就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大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获得亲身体验的满足感。)

2.认识秤

师:要想学好“克和千克”我们先要认识几件法宝,猜猜是什么。

生:秤。

(课件演示,并语音介绍秤的种类:天平、盘秤、磅秤、弹簧秤、人体秤、电子秤。)

师:知道哪个是称像2分硬币这样很轻的物体的吗?

生:天平。

师:用天平须要注意什么呢?一起来看――(课件:天平的用法。)

师:天平的砝码上都写着多少多少“g”,g就是克的意思,g是克的字母表示法。(板书:g。)

师:电子秤,我们买蔬菜、水果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我们来看看它的用法。(课件:电子秤的用法。)

师:“g”是克的意思,那电子秤上的“kg”能猜到是什么意思吗?

生:kg是千克的意思。

生:kg是千克的字母表示法。

(板书kg。)

(意图:借助多媒体影音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重点操作,既省时又有效。)

3.学习克

(1)感受1克、几克、几十克

师:1克很轻,轻到只有1枚2分硬币那么重。(拿起1枚1角硬币)1角硬币的质量是几克呢?5角呢?1元呢?我们一起用天平秤一秤。

(摄像头对着天平,屏幕中出现天平,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演示过程。)

左盘放1枚1角硬币,右盘放1枚2分硬币,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再继续添加2分硬币至平衡,得出1枚1角硬币大约2克。继续操作得出:1枚5角硬币大约有3克,1枚1元硬币大约有8克。

师:掂一掂,并记住这些数据和相对应的感觉,回去当小老师讲给你的家人听好吗?

师:同学们知道吗?(出示实物)1克大约有两个图钉、3个曲别针 …… 你能说几个吗?

生:我的口香糖是3克,这里写着呢。

生:1枚5角硬币和1枚1元硬币大约是11克。

生:我的橡皮和他说的11克差不多重。

师:真是好办法,把多枚硬币放在一起就可以知道更多的数据了。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看看你们借助硬币能找到哪些数据,并掂一掂感受它的轻重吧。

(小组活动,借用硬币合一合、掂一掂、说一说。)

师:小组汇报你们的数据。

生:我们组收集了5枚1角硬币,也就是10克,掂一掂10克,比1枚1元硬币重一些。

生:我们组收集了6枚5角硬币和1枚1角硬币,也就是20克,比他们组的沉一倍呢。

生:我们收集了10枚1元的硬币,也就是80克,和我的这个本子差不多一样重了。

生:我们两个组一共收集了10枚2角的,10枚5角的,一共是50克,挺重的,我觉着硬币比纸币重多了,拿着不方便。

…………

师:是啊,1克很轻,但很多的1克放在一起也会变得重起来。

师:你们知道吗,奥运会比赛用的羽毛球重在4.74克 ~5.5克中间,为什么有的4克多还有的5克多呢?其实这微妙差异就会让羽毛球飞行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在南北不同的地区,由于空气中湿度不一样,羽毛球沾上水珠的多少就不一样了,所以南北赛场用球的轻重也就不一样,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啊,差之1克差之千里呢。

(意图: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是学习“克”运用“克”的关键所在。所以注重借助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观念。数学知识蕴涵的人生哲理也不是孩子们一时半会能体会透的,但这种积极的点拨与渗透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2)感受几百克有多重

环节一:感受已知质量

师:每小组还有几样用克作单位的物品,先看看有多少克,再掂一掂,感受它的质量。

(生掂,感受奶片100克,1袋奶200克,苹果230克,洗衣粉450克。)

师:选择其中两种放在一起,再掂一掂,闭上眼睛你就会发现你的感觉更灵敏,试一试。

(可以加出300克,330克,550克,430克,650克,680克。)

环节二:明确怎么估,怎么称

师: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不需要物体质量的准确数,那就可以估一估,估一估可是有窍门的,谁能说说你打算怎么估呢?

师:相反有时候还须要知道物体质量的准确数,那就要实际称一称。所以老师再介绍一个法宝给你们(电子钩秤),它的优点:方便,快捷,准确。(课件介绍电子钩称的用法。)

(意图: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重点放在怎么估。先充分感知几个已知物体的质量,再对比已知物体的质量去估,而不是胡乱猜。方便、精确、快捷的电子钩秤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环节三:小组活动,估一估,称一称,填一填

师: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运动员和我们小朋友要想有个好身体可缺不了它。但是每天摄入多少可是有学问的。你们回去可以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拿出你带的蔬菜或水果,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称一称有多重,每位同学都要估称一种,然后填到表格里,小组内成员可以帮助修改。比一比哪一组的最接近实际值。

(生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汇报)

(意图:充分体现了“体验研究”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经历了观察、实践、猜测、验证的过程,活动中训练了学生敏锐的判断、比较、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克”的观念。)

(3)感受500克

师:通过刚才的称量,同学们的手是越来越有准儿了,敢做个挑战吗?

(学生跃跃欲试。)

师:这有1袋糖,每组请一位同学掂一掂,估一估它的质量,我说开始把你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比一比谁的最准,好吗 ?

(生掂,估,写答案。)

师:打开下面的标签公布答案。(500克)500克有多重?再掂一掂感觉一下,500克也就是妈妈常说的1斤。1斤=500克 , 2斤=( )克?

师:留心的同学就会发现我们常吃的小食品的包装袋上也有这样表示质量的标签,但是小食品没有营养,不利于我们的健康,膳食专家是很少吃小食品的。

(意图:我们的数学绝不能只是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把爱自然、爱生活、爱健康的观念渗透给我们的孩子们,将使其终身受益。)

4.学习千克

(1)感受1千克,建立1 000克=1千克的观念

师:算算两袋糖多少克?(1 000克)(板书。)

师:(把1 000克的糖放在电子秤上)呀!我的 1 000克糖怎么变成1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引发争论)电子秤的单位是千克,1代表1千克。

生:1 000克=1千克。

师:kg是什么意思?

生:千克的字母表示法。

师:知道妈妈常说的1公斤是多少吗?

生:1公斤就是1千克。

师:3公斤是几千克?6公斤?

师:一个苹果约200克,1千克大约有5个苹果。根据刚才的称量你能试着填一填吗?1千克大约有( )个( )。

师:说得好,不知道大家做题做的怎么样?敢挑战吗?要求:填上适当的数字、单位或>、

5 000克=( )千克 3千克=3 000( )

2千克2 000克 4 900克5千克

800克1 000克 2 500克3千克

(2)感受几千克

师:把小组桌上的物品都装到一个袋子里,拎一拎、估一估、称一称。

师:能找一找你周围哪些物品重几千克吗?

(生随便说说,教师相应选几样称一称。)

师:这些物品已经很重了,想不想体验一下更重的?谁知道自己的体重 ?

(一组选一个说。)

师:(相应的把斤和公斤转化成千克。)你们小组的同学背一背、抱一抱,感受他的体重。

(意图:整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知识的攀升阶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断扩展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奥运会里蕴涵着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练习一:奥运会的各项标准用球都有十分精确的质量要求。聪明的同学们来判断它们该用哪一个质量单位吧。(出示课件。)

1. 乒乓球:重2.7( )

2. 羽毛球:重4.74~5.5( )

3. 铅球:正式比赛男子铅球重7.26( )、女子铅球重4( )

4. 排球:重260~280( )

5. 篮球:重560~567( )

6. 网球:重56.7~58.5( )

7. 垒球:重125( )

(意图:这部分练习和导入部分相呼应,使教学有始有终的同时,也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强化训练。)

练:

这是举重运动员周璐璐,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75公斤级上的举重决赛中,夺得金牌,她挺举成绩是大约是187公斤,老师的体重大约是60公斤,她挺举杠铃大约相当于几个老师的体重?

(意图:以上练习捕捉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贴近生活,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丰富了奥运知识。)

四、 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香安小学)

上一篇:清单革命下如何提升高校国防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下一篇:犬瘟热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