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建议

时间:2022-07-10 12:20:10

“克和千克”教学建议

一、充分运用教材主题图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进而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颗粒冲剂)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茶、一袋瓜子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他们猜一猜,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用符号“g”表示。(同时板书:克(g))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如,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再借助其数量,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然后指明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根据实际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如,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说说自己的感觉,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常用“千克”做单位,用符号(kg)表示。(同时板书:“千克”(kg))

设疑:

1.如果每袋盐重500克,几袋盐重1000可?

2.比一比,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为什么?

3.1千克有多重?

4.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要用秤称,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以达到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1斤=500克,2斤=1千克,1公斤=2斤,1市两=50克,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一桶油重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个面包重48( )。 一袋饼干重255( )。

一只鸡约重3( )。 一个苹果重12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把牙刷重20(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克。

一块橡皮重( )克。

一只铅笔大约重(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克。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明明的体重是35克,比我重。( )

(3)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4)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1克桃子。(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更换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上一篇:民族鼓乐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下一篇: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