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时间:2022-10-09 02:39:09

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公共休闲服务发展程度决定一个城市休闲产业的品质,其建设是杭州休闲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供给的角度,勾勒杭州市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发展机制,并从实践的角度浅析建设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休闲服务;杭州市;政府供给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28-02

休闲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杭州市休闲产业不断发展,居民休闲消费持续快速增加,城市休闲环境不断完善。杭州市政府如何准确把握休闲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以有限的资源,有的放矢地为来杭游客及本地市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休闲服务,是建设休闲之都的关键问题。

一、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服务是政府机构向社会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服务[1]。据此推理,公共休闲服务是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各项休闲类服务,并且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和在杭人员的休闲需求,通过财政支持、规划引导和标准推广等措施,利用和组织公共资源为人们提供有效的休闲供给。

根据笔者的理解,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1)供给内容。从政府供给的视角看,公共休闲服务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休闲设施、公共休闲产品和项目等方面。(2)供给主体。供给主体是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发展的推动力,通过有效手段配置公共休闲服务资源,并向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环境的变化,供给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是一个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供给体制,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团协会等,其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需求对象。公共休闲服务的需求主体(即服务对象),是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是服务的接受者或受益者,主要包括本地居民和来杭人员。

(二)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发展机制

公共休闲服务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其中,供给内容是主体和基础,供给主体是促进公共休闲内容发展的推动力,需求对象是整个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牵引力。社会需求水平决定休闲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消费水平。2010年杭州市人均GDP为68 398元,达到10 103美元,已经迈上“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5%,按照联合国的恩格尔系数标准,城镇居民处在相对富裕的水平。①在整个体系中,尤其是政府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上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以及消费能力,牵引着服务体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见图1。

二、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

(一)以公共休闲空间为基础,营造惬意的休闲环境

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杭州市政府积极推进杭州公共休闲空间的建设,相继建成一大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步行街,使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主要的休闲场所和游憩空间,与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目前杭州已建成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钱江新城森林公园、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步行街兼有游览、观景、购物、休憩等多种功能,目前杭州已建设完成十几条特色步行街,如湖滨商业旅游特色街区、中山路南宋御街、大兜路美食休闲街等,充分满足了来杭游客和本地居民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积淀,杭州还建设了一批市民化、通达化、休闲化的城市广场,营造惬意的休闲环境。

(二)以公共休闲场所为依托,提供免费的休闲场合

目前,杭州拥有22家博物馆、16家纪念馆及美术馆、14家公共图书馆、13家文化场馆,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休闲场合。2002年,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景点实行免费开放。至2005年末,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17家事业单位管理养护的83个景点,包括各类公园、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等,除动物园、植物园、太子湾以及具备文物保护性质的21个景点外,其余62个景点全部免费开放,约占总数的3/4。这些免费提供公共休闲场所的举措,不仅使杭州的休闲氛围显得诗意和人文化,更丰富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三)以公共休闲设施为载体,创造美好的休闲体验

公共休闲设施是开展休闲活动必不可少的辅助道具。公共自行车是杭州公共交通服务的一大亮点,也是全国首创。它的推行不仅方便了居民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还使得“低碳、绿色出行”成为社会热点。目前,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达2 411个,拥有公共自行车52 800辆,服务网点涵盖八城区。截至2010年1月底,系统累计租用量达到近5 000万人次,日均租用量达到21.5万辆次,日最高租用量已突破30万辆次,单个锁止器累计最高租还车量达到近7 000人次[2]。此外,环西湖公交车、观光巴士、漕舫船、水上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不仅都开通了中英文广播,还配备了英文导游图。

(四)以公共休闲产品为重点,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休闲产品和项目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核心,杭州的城市休闲氛围浓厚,休闲产品随处可见。2007年,杭州市提出并积极推进培育“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保健、化妆、女装、运动休闲、婴童和工艺美术”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媒体、公众等力量进行了“最具影响力200强”与“休闲生活体验点”评选活动,并开展了“2009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休闲主题活动大巡展”五大板块系列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以创意、快乐、美丽、休闲、体验、时尚、文化等元素为特点的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逐渐成为杭州公共休闲产品的主体。除了休闲产品,在休闲项目上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国际化滨水休闲项目、山地运动型休闲项目、乡村休闲项目等。此外,政府和企事业每年都安排各类节事活动,如西湖烟花大会、中国动漫节、现代西湖音乐节等。丰富的休闲体验不仅提高了市民和来杭游客的社会参与度,更丰富和提升了居民的休闲生活品质。

(五)以大众传播为媒介,传递丰富的休闲资讯

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政府休闲组织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宣传和报道杭州休闲产业的发展动态,为市民和来杭游客传递丰富的休闲资讯。如杭州市旅委制作一系列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以“心中的神秘”为主题的宣传片同时出现在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CNN新闻频道、ESPN职业体育频道等六个电视台。大众点评网每月定期推出最热门和最新的餐馆信息,供会员选择。杭州市旅委和规划局共同策划和出版了一系列宣传册,包括中英日韩四种文字版本,内容涉及餐饮美食、交通出行、游记攻略等方面。这些个性鲜明的宣传册被摆放在各大星级酒店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供游客和市民获取丰富的休闲资讯,全方位地了解和感受杭州的休闲氛围。

三、杭州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杭州市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居民需求与公共休闲服务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专业人才不足、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充分发挥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现代社会中以非营利为目的的一种行政组织,是以强制性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实践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休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国外“第三部门”的成功经验,作为“掌舵者”的政府,要将公共休闲服务全面推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借助社会的力量提供公共休闲服务,政府主要发挥法规制定、监督执行等导向作用,将具体的服务提供交由其他组织或部门操作,政府负责监督确保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而达到减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3]。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建设

突破由政府部门提供公休闲服务体系的单一途径,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委托授权、市场化运作、服务外包等措施,吸引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休闲服务中来,不断扩大公共休闲服务的供给总量和质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杭州市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不同公共休闲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公共休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休闲服务供给格局。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协调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共同承担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不断丰富和创新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内容

公共休闲服务体系会随着杭州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除了提供公共休闲产品和引导公共休闲消费,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休闲市场秩序维护、质量监督、消费者利益保护等。因此,当前不仅需要完善针对广大居民的公共休闲空间、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休闲措施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创建优良生态环境,完善交通条件等,也要重视针对休闲服务企业的市场维护、诚信体系建设以及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对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监管工作,如建设休闲服务监管网络等。

公共休闲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领域,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系统。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杭州建设休闲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科学把握公共休闲服务体系基本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公共休闲服务供给模式以及政府必要的监管,有效地配置公共休闲服务资源,为公众提供美好、舒适、安全的公共休闲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竞.张家界旅游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文史博览,2008,(8).

[2] 赵振华.公共自行车:八方多赢的杭州创造[J].今日浙江,2010,(17).

[3] 欧阳卉然.加快推进海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今日海南,2010,(4).

上一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总结与反思 下一篇:高职生职业责任感培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