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计的成本控制

时间:2022-05-23 07:34:38

浅析审计的成本控制

(1.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哈尔滨150001;2.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哈尔滨150001)

摘要: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有效经济监督部门,其自身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备受社会关注。审计项目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审计机关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如何做好审计成本控制也成为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自身面临的一项挑战。通过影响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入手,逐项进行剖析,进一步探索研究目前审计机关有效进行审计成本控制的对策,再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审计成本控制进行分析,总结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对各个环节实施审计成本控制的经验和不足,努力探索更加贴近实际工作、更加科学有效的审计成本控制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成本;控制;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97-02

一、审计成本控制问题的背景

我国的政府审计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日益走向成熟,审计在履行其监督职能的同时,正在积极地影响和推进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进程。但是,我国的政府审计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手段落后、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够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逐步发展和审计工作量的逐渐加大,审计成本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摆在审计机关面前。在此之前,由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原因,审计经费始终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对审计成本问题始终没有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而审计机关对自身预算资金的使用与效果也未进行过深层次研究分析,广大审计人员审计成本意识较为淡薄,审计项目投入产出分析评估也较少。目前,随着审计工作量的逐渐加大和审计预算经费的相对减少,分析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和提出审计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审计项目管理水平、改进审计方法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了。

二、影响审计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

审计成本是指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审计实施结束所投入的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主要包括为实施审计工作所投入的人员、时间和资金支出。审计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审计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控制手段。

(一)审计成本控制的内部因素分析

1.促进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主要围绕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实施前后的工作、审计组的人员管理以及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因此,要从审计计划管理、审前调查、项目组织实施、项目报告各个环节找出节约审计成本的控制点,探讨审计成本节约的途径。

审计执法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的全过程,也称项目审计程序。在实践中,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为实现有效的程序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从审计工作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去分析和设计审计程序,避免重复交叉;二是要保证审计程序的计划性,促进程序的有效运行;三是要评估程序运行所需费用,简化审计程序。

2.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程序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审计机关一般根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定时期的审计工作、目标任务、内容重点、保证措施等进行事前安排,作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决定了审计项目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多少。审计机关或主管部门在下达审计计划前,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把审计成本控制与突出重点的原则有机地结合,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控制审计成本。审计计划确定要做好严谨的论证工作,要把领导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年度计划,要重点实施审计,为扩大审计效应奠定基础。以最小的投入完成最大的工作量,获取最大的审计成果,实现最大的审计效应。

项目审计程序是指现场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项目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所以,审计成本与审计程序密不可分,研究审计成本要关注审计项目从立项、实施到审计报告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开始就要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审计程序越烦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所以,要降低审计成本,就必须严格控制审计程序。

3.审前调查阶段、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分析

(1)搞好审前调查、制定细致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组能否有效实施审计成本控制的决定性因素。

(2)审计实施阶段会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审计人员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查看被审计单位银行开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被审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管理的财务核算系统,取得证明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在实施审计过程当中,审计成本控制就会贯穿始终,是实践和落实审计项目成本控制的环节,可以说是核心和关键。在前期审前调查时,审计人员的安排相对正式审计时要“少”和“精”,要突出重点;但到了正式开展审计时,审计人员的人数要适当增加,组成一个复合型审计小组,在选配审计组成员时,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要尽量选择懂财会知识,懂计算机操作,懂行业内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组成复合型审计组。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也能提高审计质量,更可以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

(3)审计报告阶段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分析。审计报告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收尾阶段,是承载审计成果、检验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机关把握宏观制定决策的重要环节。现场审计结束后,进入后期审计报告汇总阶段,这时审计人员分工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于后期完成审计报告的工作量相对审计实施阶段较少,因此需要审计人员的数量也相应减少,工作基本是由各审计小组的组长和分组小报告的汇总人来完成,这就可以适当地调整和减少人员,将已完成工作的人员撤回,安排其他的工作和任务,这样就可以合理降低一部分审计成本,也完全能够达到我们预定的审计目标。

(二)审计成本控制外部环境分析

1.审计经费存在一定的不足

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各级政府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努力保证审计机关的经费,使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条件得以不断改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但是,目前条件下,审计机关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面临诸多客观的困难。特别是各级审计机关经费保障仍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经费问题至今仍然是审计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制约审计质量提高、制约审计效果扩展、制约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2.被审计单位个性和共性特点影响审计成本分析

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主要是围绕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发现和防止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目前,由于被审计单位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因此,审计工作量也比较大,需要的审计技术日益复杂,审计成本相应增加。

三、审计成本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在审计计划和程序阶段控制审计成本

1.针对审计成本控制的主要内部影响因素,审计机关内部应把一些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审计成本控制方法作为一项机制引进,并加以固定执行。从审计计划下达、审前调查到实施审计,再到审计报告汇总,在各个环节都要采取审计成本控制,因为审计机关本身是国家财政预算经费的使用者,所以经费使用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审前调查如何开展好,直接影响着审计项目的实施,如何将审计实施方案制定的详尽和可操作性强,是实施审计时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关键。在实施审计时,如何处理好“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如何合理简化审计程序、如何处理好审计项目地域跨度大的时间和人员安排,如何增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本控制意识,要加大计算机使用的范围,凡是有条件尽可能多的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因此,只有针对审计计划和项目的各项审计程序等影响审计成本控制的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够降低审计成本。

2.对一些审计项目的实施,必要时也可适当简化审计程序,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

3.审计方式也可灵活多样,从而简化审计程序,如采用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方式。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方式。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可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对降低审计成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除了合理开发利用审计成果,促进审计资源共享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来降低审计成本外,我们还建议在审计机关上层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所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要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到查出一个问题,就处理解决一个问题,使得审计成本的付出具有真正的意义。

(二)推行奖励机制

实行经费管理奖励机制,合理节约审计成本。以审计质量为主要考核目标,以明确责、权、利为考核内容,做到与规避审计风险相结合,与遵守审计职业道德相结合,与精神、物质奖励相结合,与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使得审计成本控制与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联动、相促进。奖励机制的引入能够达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三)通过加强预算控制降低审计成本

对国家审计机关来说,预算主要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审计经费及机关行政经费收支情况的预测。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实行定额预算,对机关行政经费实行定额定员管理,也就是由人员定预算,由预算定经费,由经费定支出,这对强化预算约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新视野 下一篇:浅谈基于4Cs理论的企业内部顾客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