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收集江西名记者资料的人

时间:2022-10-09 02:21:08

一个收集江西名记者资料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近些年来一直同江西省九江县委机关青年干部胡荣彬保持书信联系。不久前,他又去信给小胡说:“……发现徐墓到为徐宝璜先生树立纪念碑,你出力最多,贡献最大,可钦可敬可佩”。方老为什么对这位小字辈如此称赞和厚爱?原因是小胡以坚强毅力,发掘和收藏了我国近代和现代新闻界名记者黄远生、徐宝璜等九江籍名人的珍贵著作资料和实物,赢得老人的敬佩。

35岁的胡荣彬,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九江人。九江作为江西北部门户,历来就是人才代兴、名家辈出的地方,仅二十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新闻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就出了20多位。这一“地域”资料,促使小胡萌发了收集名记者资料的兴趣。近十年,他利用工余时间,不厌其烦地调查走访,去图书馆、书店以及一些书刊收购站,寻找到本省名记者有价值的各种资料和实物共180多件。

出生于九江县新合镇址坊村的黄远生,是我国民国初年的记者,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创始人,曾誉为“报界奇才”。胡荣彬多次到黄远生家乡走访,经过多方面工作,收集不少黄远生所写的通讯、政论、时评、杂著等方面资料和黄远生挚友林志钧选编的《远生遗著》四卷。同时还找到一套《黄氏宗谱》,从中发现谱首有宋代朱熹作的序,反映朱熹当时对自然宇宙观、自然哲学观的认识。后经查阅考证,这篇序系朱熹佚文。此事被多家新闻单位报道,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甚大。中央编译出版社还将胡荣彬写的佚文考证,收入《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

九江籍人氏徐宝璜,早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学成回国。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的人,也是参与创办中国新闻学第一个研究会团体的人。特别是他1919年著作出版我国最早《新闻学》专著,被新闻界公推为“中国新闻学开山祖”。1994年3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全国记者联合会,在京举行了徐宝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新闻学》再版首发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均作了报道。胡荣彬据此写信与会议组织者联系,获得会议有关资料。可惜资料对徐宝璜墓只字未提。

徐宝璜于1930年5月病故,只知当时是将灵柩运回九江安葬。其子女抗战初离开九江,现在有的已作故多年,有的侨居海外,也已年迈多病,多年未回原籍。当年参与安葬的人极难找到。胡荣彬并不气馁,在寻找到徐墓的线索后,3次骑自行车去距家40多公里的九江市东郊虞家河乡,徒步翻山越岭,对数百座荒坟一一考察。有一回,在丛林中遇到一条毒蛇冲来,他急中生智,抛出几个白纸团将蛇引开,继续寻找,终于在鲁板村的深山中找到徐墓。北京、上海的一些新闻学专家闻讯后高兴地说:“这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但是,胡荣彬仍不满足取得的成果。他又与有关单位联系捐资,在墓前立起了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撰写碑文的“徐宝璜先生纪念碑”。纪念碑建成后,他又约人一起向上级申报建议,经所在地的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徐墓被列为文物保护点。“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当地政府能作出这项决定,说明他们心中有文化,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也很有远见”,远在京城的方汉奇得知后,又情不自禁地给小胡写来这样的信。

收集名记者资料,胡荣彬许多时候如同大海捞针,付出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时间。17岁离开家乡九江的当代著名作家杜宣,1943年遵照指示,在昆明先后任《群报》、《评论报》总编辑,也是个老报人。有一次,为找杜宣《胶东散记》的文章,小胡跑遍了九江市十多个废品收购站,终于在一间堆满废旧报纸的小屋里,翻到1991年12月4日《羊城晚报》上载的这篇文章。前年年初,小胡从收藏市场买到杜宣三十年代在日本从事左翼文学和戏剧活动时编辑出版的《质文》期刊第2期,并转送给居住在上海的杜宣。杜宣感激地回信小胡说:“这十分难得,真是沧海遗珠,吉光片羽,无价之宝。”

1946年至1949年,先后任《解放三日刊》、《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美术编辑的蔡若虹,现年90岁,晚年尤其思念故乡九江。1946年5月29日,北平地下党办的《解放》报登载他创作的一幅反对内战的漫画,当天军警查封了报社。这张终刊号报纸不久前也被小胡收集到。解放后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多年的蔡若虹知道后,欣然给小胡题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收集名人资料,胡荣彬常常为他们的品德、作品所感动,于是就拿起笔来宣传名人。近年来,他编著了包括记者在内的《九江古今名人传》,筹办了《九江古今名人业绩展览》。还先后写了《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昨夜星辰今该亮――记新闻界前辈徐宝璜》、《奇才哲嗣桑梓情》等文章4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海内外报刊社采用。

上一篇:报纸模块版式初探 下一篇:拯救蓓蕾,女高工爱泽万朵格桑花绽放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