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把生活经验融入数学教学中

时间:2022-10-09 01:43:45

谈如何把生活经验融入数学教学中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应尽量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有个别教师总是埋怨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发言提问,课堂死气沉沉的,完全没有活力。如果教师只会一味的照本宣科,枯燥的学习肯定让学生失去兴趣。但是,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就肯定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其实,老师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生活化,捕捉活信息。为学生创造一个敢问、会问、善问的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对知识才有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容易接受理解,进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不是简单的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构建起来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来讲,是毫无意义。那教师如何生活经验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呢?经过这几年新教材的数学教学的努力尝试,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生活中数数的经验与技能是数与计算知识的生长点

孩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最早始于小手刚刚灵活的时候。面对摆在面前的一个物体,他已经能够从妈妈那里学会用一个手指表示它的数量了。这时,“一个物体”与“一个手指”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他能够吃力的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两个大苹果时,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过程让孩子在“一个手指”与“两个手指”的不同中,体会“1”与“2”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认识发展更为迅速。因此,当他们在课堂上学习这些数字时,吱吱喳喳地想要表达他们的认识,从而增加了教师操纵课堂的难度。教师要能理解,他们这时的感觉不是陌生,而是亲切的,同时也是信心十足的。在学习时,常常与自己以往的体验相联系,将老师引导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对照,加深了对数的理解和体验。可见,孩子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走入课堂的。比如,我在教“8的认识”的时候,问学生:“8像什么?”。有的说像眼镜、有的说:“我爸爸在考汽车驾驶证时要开车绕8字。”、有的还说:“我的电子表上的8字跟这个不同的。”还有的说:“老师,我能用一根橡皮筋做出一个8字。”……事实上,学生在入学前,早已对“8”有所了解和认识,不过他们想到的可真多,有点让我意想不到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重从一事一物的认识中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理。多开展一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有价值的讨论学习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与学的创造性。

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和数字符号及其运算规律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下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就必需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和数感相结合。数字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之所以要进行大小比较,是因为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就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数字“1和2”,如果当它们只是表示物体的数量时,1就是比2少;而当它们表示比赛名次时,第一名又比第二名要大要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学生已有的数数的经验和数感为基础,用生活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学习数学要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数学就是他已有经验的升华,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消除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感。

二、相对位置关系,对称、角、平移与旋转等经验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生长点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去感知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长短及其所处的方位,初步认识物体的视图,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从而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这对以后进入高年级学习几何知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低年级学生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尤其是对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学习,更容易产生疲劳,因而影响学习效果。有关几何方面的知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学习情景,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让学生具体感知几何图形在实物中的立体形状。从立体图形过渡到平面图形,学生会较易理解。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愉快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活动本身产生很大的兴趣,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生活中分类、收集数据以及无法预知一些现象是否发生等经验是统计与概率知识的生长点

统计图和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很常见,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对已有数据或根据要求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作出决策。另外,对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们更好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处理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一二年级我们都有学习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让学生根据本班实际信息编制全班同学参加学校兴趣班人数的统计表,改变了以往从课本到作业本的传统作业模式,让学生对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材料进行处理,开放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展实际锻炼,收集信息,调查本班参加兴趣班的人数。然后制成相应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尽可能正确、规范,利用数学课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讲评,从中选择一部分优秀作业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进行展示。而且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延伸,对统计知识长期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提出让学生对往后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作一个真实的记录,然后编成统计表、画统计图。由于作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很有特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体现,自觉地参与知识的应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自觉性。只要持之以恒,长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培养。

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地收集素材,我们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要把这样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避免把数学的面孔搞得太严肃,与生活太格格不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他们走出对数学理解的种种误区,还数学一个真实的面目,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为自已和社会服务。

上一篇:关于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建构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育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