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及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2-10-09 01:07:35

论民族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及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够激发观众的内在情感,将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改编并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元素,将作品不同角度的艺术形象展现给观众。因此,在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各个要素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 二度创作 群众文化

一、二度创作的内涵

(一)作品二度创作中的速度与作品关系

民族声乐中的速度在变化中根据作品自身的内涵进行调整和变化适应,例如我们熟悉的作品《七律二首送瘟神》,在作品的最初讲述了因为病情带给人们的可怕状况,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人们对病情的无可奈何。所以在演唱这一段时应采用中速来讲述人们束手无策、悲观失望的感觉。到最后一段,表述的是6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与灾难斗争到底的坚强毅力。“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一段在旋律和情绪上与上一段形成对比,因此在本段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可以通过语气来表现作品的意境,表达作品中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精神。

(二)音色与情绪的关系

1.欢乐、喜悦的情绪表达

一般用开朗、明亮而有弹性的音色来表示庆祝、奔放、欢乐、狂喜。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作品中通过字里行间中的活泼、明朗来表现出人们现在生活的幸福、开心的诠释,心中充满了阳光。所以在演唱时,由于这首作品节奏欢快,为了体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要用明朗、高亮的声音,从技巧上讲,气息不需要太深,但声音点和胸前支点要清楚,为了突出作品的俏和巧,可以在胸前支点支持的基础上声音可以靠前,有些字可以白些,例如“上”和“哎”给人以欢快、喜悦的感觉。

2.赞美、思念的情绪表达

表示赞美、思念的情绪,一般使用温暖、优美的音色。例如作品《望月》,这首作品借以对物的思念,反映心中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前面叙述部分情感处理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声音暗淡,但声音位置一定要高,咬字一定要到位、清楚。到后面高潮处,讲的是心中寄予对祖国的思念,我认为这一段的处理应该是音量要在气息的控制上要有力度,声音要结实,胸前支点清晰,让气息和声音在通道里充分振动,气息要深,有弹性,音色要集中明亮,给人以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3.悲伤、幽怨的情绪表达

悲伤、幽怨的情绪表达需要通过浑厚有力的音色,呼吸的力度有一定的爆发力和韧性。作品《断桥遗梦》,这是一首作曲家赵季平老师为了怀念已故亡妻,利用西湖断桥,引用许仙白娘子的传奇爱情故事而写的一首作品。作品中用了2段不同的情绪,前一部门用幽怨的情绪,要求用较厚的音色,用气息支撑,表达出两人的感情像断桥一样,从中折断。后一部分“桥段水不断,水断缘不断、缘断情不断、情断梦不断”。一连用了几个叠近, 表达出对爱人很深的思念之情之深,这一段演唱时情绪要和前一段有对比,要用倾诉、诉说的情感去演唱,声音不要太强。在最后一段“地老天荒、爱心不变”,表现出对爱情的地老天荒。所以应该把这种作品的整个情绪全部用在这一段,以凸显出整首作品表现的对爱情一种坚贞和至死不渝的情感。

(三)作品中语气的处理分析

由王志信编曲、刘麟编词的中国作品《斑竹泪》,高潮部分,“长天黑,大地倾,泪飞如水泼,如水泼”。此段中“长天黑”整部作品共是16拍,“黑”字一个字占8拍,因此在表达这一段娥皇女英痛苦舜帝驾崩的痛苦的心情的时候,演唱者可以用很强的语气来演唱长天两个字,在演唱黑字的时候要用响亮的声音来表达,结果容易造成往往是“黑”字唱不足8拍,难以演唱者所想要的效果恰恰相反,没有突出该段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笔者认为“黑”字的处理应是强—渐弱—弱—渐强—强,这样的话,演唱者也能缓冲一下自己的体力,唱到“黑”字的最强处,演唱下一句的“大”字,这样无论从演唱技巧还是作品处理上,即可以达到作品本身的需要,也达到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能突出该作品的意境。

(四)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

笔者认为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人物,并且每一个人物都是该作品的线索,只是这些人物在作品中没有名字而已。譬如作品《钗头凤》讲的是陆游与唐琬的爱情受到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导致了情人无缘再见的结果,最后陆游与唐琬分别写了以《钗头凤》为主题的诗,其实是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还有我们熟悉的作品《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祭祀用的植物,“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自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讲的是九九重阳节独在他乡不能与亲人欢聚的情景。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及全国各族人民期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

二、作品二度创作对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它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反映,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继承、改造、创新、积极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演唱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作为群文工作者的我们,简单地去教学,一味地去教会作品、一味地去教怎么唱高音,这是对群众文化的片面理解。其实群众对群众文化文化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在群众文化中也一样的重要,主要是二度创作不仅是对作品进行简单再创作,而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也是对生活高度的一种向往。

专业艺术也好、群众文化也罢,都是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都是一种追求,不要简单地去认识歌唱、片面地认识作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从作品的情感出发,才能在艺术的殿堂里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世樑.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2007,(06).

[2]赵宇昕.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0,(04).

上一篇:关于高校舞蹈课程专业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儿童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