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名胜”

时间:2022-10-09 12:39:36

这些“名山大川”却是由垃圾堆叠而成。舒巧敏想用这种看似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揭示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FOTO:这组作品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拍摄了多久?

舒:在2015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了一个垃圾场,一下子被眼前的场景给震住了,目力所及,漫山遍野,都被垃圾覆盖着。在方圆数里就能见到蚊蝇四飞,刺鼻难闻,居然还有人在垃圾堆里拾荒……在远处望去就像是一座不长草木的山。当时我就马上拿着相机走进去了,里面也没人管理,转了几圈拍了一些片。回来后一连数天,我的脑里都被这满山遍野的垃圾所占据了,很着急,我想我应该要做点什么,就这样慢慢开始了一些要创作的想法。拍摄时间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年左右吧。

FOTO:这些垃圾场都集中于某个城市吗?还是分散在各个城市的?

舒:自从有了创作的想法后,就开始调查周边垃圾场的一些情况,主要还是集中在我自己生活的城市范围吧,因为我喜欢关注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我觉得身边的事和物与我的生活是有交集、有触碰的、也最有感受的,所以当时在创作时我也没太多考虑要去市城。我陆陆续续找了10多个地方吧,每个地方情况都有些不一样,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都在城郊无人区的山凹里。

FOTO:画面中为什么“山”的部分影调压得很暗,甚至是去了饱和度,这是有意而为之吗?

舒:对,这是我主观的思想。一个是视觉效果上的需要,一个当时在现场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给人感觉就特别的压抑。人们都喜欢流光溢彩,而我则恰恰相反,在影调的处理上把原本比较艳丽的垃圾进行弱化,一方面是为了让作品有统一的格调,另外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在弱化后的含蓄中能够静心屏气地观看。

FOTO:呈现的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文化有关吗?

舒:在画面中加的点缀元素,有些是中国人熟知的传统文化符号,而垃圾问题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国际化问题,我把这两者通过影像有机地结合,营造了一个特别古典的画面,就是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观看垃圾问题。而融入的中国文化元素是让人有一种东方文化的思考。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话题,摄影则恰恰是一个迫来品,“国际化”对我们影响太深。将中国化和国际化有机的融合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吧。

FOTO:这些公路和亭台楼阁、庙宇和牌坊的选取有什么依据吗?

舒:这些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同时又不是很纯粹地使用这些东西,还有一些现代的元素。元素的混杂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我把传统和现代元素混杂在同一系列中是因为在现实当中,这些东西也是混杂的、并存的,它们之间有联系但又有冲突,我更多的是去探索一些作品之外的内涵。

FOTO:我看有很多艺术家也关注过环境污染问题,你也是想通过作品表达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吗?

舒:环境污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我们每个人既是垃圾生产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问题是现在社会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引起了很多艺术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比如美国的爱德华・伯汀斯基,中国的王久良等等都有出过很优秀的记录片和系列作品。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感触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以自己的态度和创作风格来表达我内心焦虑的情感。

FOTO:这种通过软件二次创作将不同画面合成的方式,之前有艺术家已经尝试过,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和他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舒:对,这种样式确实不是很新了,很多优秀艺术家都已经有成功的范例,比如美国艺术家克里斯・乔丹,中国艺术家姚璐等等。无非是我所利用的一些元素有差异,表达的观念思想仍然是相近的。但不同的是我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在我们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中,中国山水画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特别是利用自然形成的造型营造某种非常主观化的意象。这种很唯心的视觉经验,其实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文化当中。

上一篇:庄寨是乡村锦篮中的明珠 下一篇:对油气田企业地球物理勘探业增值税业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