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10-09 12:16:52

【摘要】1.消费信贷的业务总量稳步增长,而增幅趋缓。调查结果显示,文昌市近5年来,消费信贷增长了1.6倍,占全部贷款比重也呈稳定上升态势。截至2008年末全市消费信贷余额13355万元,比上...

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在出口减缓、内需不旺的经济形势下,发展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消费信贷在全国较发达地方发展迅速,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然举步维艰。本文在对海南省文昌市消费信贷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县域消费信贷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文昌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5-0077-03

消费信贷是国家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商业银行新的业务效益增长点。近几年来消费信贷在全国较发达地方发展迅速,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然举步维艰。为了探讨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思路,我们对海南省文昌市消费信贷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了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县域消费信贷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海南省文昌市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1.消费信贷的业务总量稳步增长,而增幅趋缓。调查结果显示,文昌市近5年来,消费信贷增长了1.6倍,占全部贷款比重也呈稳定上升态势。截至2008年末全市消费信贷余额13355万元,比上年增长37.55%,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消费信贷余额比上年增加,农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比上年略有下降。总体而言,消费信贷增长速度缓慢,特别是2004和2006年都出现了负增长。

2.银行间发展不平衡,国有商业银行占据消费信贷市场绝对份额。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文昌市均设有分支机构,近年来均以消费信贷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进行大力发展。调查结果表明,文昌市消费信贷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消费贷款占全市消费款贷款余额的74.71%,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消费贷款发展速度较快,两者的市场份额占比达63.44%。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也积极拓展消费贷款市场,但仍只占有少量的市场份额。

3.消费贷款期限长期化,个人住房贷款为主要品种。文昌市短期消费贷款比重为18.4%,长期消费贷款比重为81.6%,其中长期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为72.46%。消费信贷涉及住房、住房装修、汽车、助学及综合消费信贷,贷款形式一般为按揭或担保。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了消费贷款的主导地位,2004年到2008年间,占比达到了86%到96%之间;而汽车、助学贷款和综合消费贷款基数很低,2008年占比分别为0.35%、1.54%和2%,大件耐用消费贷款和旅游贷款则一直处于空白。

4.消费信贷品种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原有的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新型消费贷款品种,如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小额抵、质押综合无用途贷款和装饰装修贷款等业务,但推广效果因受县域经济状况和居民消费理念限制,并不理想。

5.消费贷款承贷主体以城镇居民为主。近几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改善住房条件成为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切入点。文昌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4年的22.12M2提高到2008年的33.95 M2。调查显示:69%的购房者主要依靠住房贷款,28%的购房者以个人储蓄为主,以银行贷款为辅。而农村消费信贷主要用途是孩子上学、婚嫁和就医等,所占比重很低。

二、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1.县域消费信贷结构单一,风险较为集中。一方面是消费信贷投向单一,县域消费贷款的投向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如文昌市的消费信贷大部分投向个人住房贷款,很少涉足汽车消费贷款、耐用品消费贷款和教育助学贷款等其它种类。由于投放对象单一,使县域消费信贷的风险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2.县域消费信贷风险责任与贷款审批权限脱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限上收,在消费信贷方面,县支行只有进行前期资料准备和可行性调查的权限,最终贷款审批权限则在省分行。贷款审批后,其投放、管理和清收的过程又全部在县支行,有关人员必须承担管理责任和清收的风险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县支行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消费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从近几年来文昌市经济的发展模式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一直都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制约了辖区消费贷款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4.相关部门配合不力,抵押物处置困难,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涉及社会多个部门,需要有关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评估、保险等服务收费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担保制度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银行在办理个人用房屋抵押的消费贷款后,一旦借款人无力如期偿还贷款银行,对抵押物进行拍卖变现将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县域的消费信贷,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一旦贷款出现风险,首先,县域没有完善的住房二级市场,房产抵押变现困难;其次,处理房产抵押物手续繁杂,收费较高;最后,由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对于个人基本生活住房不能用于司法处置的规定,金融债权难以得到维护,这些因素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1]

5.个人信用度不高,县域信用环境很难达到消费信贷的要求。当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存在错漏情形,如借款人收入减少、工作异动、被单位开除甚至死亡等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消费信贷的偿还。而且,县域信用程度更低,逃、废银行债务状况比较严重。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大量不良贷款难以收回,抗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客观上造成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时格外小心谨慎,对当前的县域信用环境表现为惧贷、惜贷的心理。

三、借鉴国外消费信贷发展的经验

1.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大多拥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从而为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资信管理提供了基础。在这些市场中,从事征信、信用评级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由私人部门发起的3家全国性信用局,专门收集个人信用的历史资料,凡有关个人信用的数据,包括借贷历史、偿还及拖欠记录、搬迁历史、诉讼记录以及个人信贷参数等全部记录在案,这些数据直接来自于各贷款机构。与此同时,美国社会高度发达的货币电子化也为建立个人消费信用档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个人的收支状况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和资信机构通过互联网获得这些资料,目前一次信用查询的在线答复仅需要几秒钟就可完成。

2.先进的消费信贷管理工具。根据国外经验,随着消费信贷市场的日益活跃,要想最大限度地规避高风险的申请人和最有效地降低坏帐,除了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还必须依靠强大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一整套自动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决策系统。事实上,信用管理价值的核心,不仅仅是通过信用局等各类信用机构,形成信用信息的共享,还在于据此建立起客户关系管理体系,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信用和操作风险。另外,信用管理还常常派生出另一个附加值很高的功能――目标营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包括信用信息在内的客户资源,经过整理加工后往往就是巨大利润的来源。谁掌握了这些资源,谁就拥有了目标客户群体。

3.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业务所占比重大。目前,在美国、西欧等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为20%-40%,有的国家甚至高达60%。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一些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花旗银行不少年份的收入来源中,来自消费信贷业务的常常超过40%。[2]

四、推动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改善政府管理行为,强化消费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时,要减少投资冲动,提高消费理念,加强对消费需求的调控和平衡,发挥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对宏观调控的平衡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努力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秩序,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另外消费信贷的发展应尽可能转变现有的“投资主导”消费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主导”模式,扩大消费信贷发展的空间。首先,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的调节,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均衡增长。其次,增加城乡就业和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从而增加居民的实际消费。

2.完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国家应加紧制定和完善消费信贷的政策法规,根据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好业务中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一是降低评估、公证等项目收费,降低居民贷款成本;二是协调银行、保险、房管和公证等部门集中办公,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各商业银行要在现行的法规基础上,制定完善各类消费信贷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在分配机制上进行必要的灵活处理,将个人报酬与业务绩效紧密挂钩,组织评选,激发员工荣誉感等。[3]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适时推出具有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农村消费的需求,积极进行消费信贷产品创新,研究开发满足农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出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如信用卡业务、“一卡通”和IC智能卡业务等,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便利,满足农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

金融机构应把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当作整个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在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开发方面,应积极办理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户的发展;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具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做担保的方式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户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质押、抵押办法。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消费信贷营销网络,最大限度地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

与此同时,扩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还需要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消费能力;改变农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促使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转变传统保守的消费意识,增强对现代消费观念的认知程度;尽快在农村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助残制度等,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4]

4.改善经营机制,强化风险管理。改善经营机制,改变目前这种回避风险的经营方式为积极管理风险的方式。一方面重视分散银行资产风险的客观规律,走出信贷风险防范与消除贷款“零风险”的误区。同时对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不能完全上收贷款权限,具体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要求、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还款方式、业绩考核以及问责制度等方面,应根据不同业务,针对不同地区贷款业务特点力求改变,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在信贷及其价格上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提高信贷资产的使用效益,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同时,应该完善适宜个人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应针对消费信贷中新的保险品种加快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积极引导保险公司介入消费信贷保险业务,进行诸如抵押住房财产保证保险、住房抵押贷款险种的推广和创新,形成社会化的消费信贷保险机制,在客户能够承受保费支出的情况下规避贷款人因疏忽大意或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财产不正常的损坏和折旧,确保银行信贷资产不受损失。

5.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和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分散银行经营风险。加快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力度,丰富个人信用信息,更好地为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服务。同时要建立健全区域内独立、公正、权威的资信评级中介机构。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提高评估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有条件的应设立个人资信咨询公司,负责收集、调查个人消费贷款申请人的人品、收入、信用、抵押品等情况,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资信证明,减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欺诈行为,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房地产经营部门应开办房屋回购业务,一旦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抵押房屋就能处置变现,进一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巧玲,徐慧敏.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下旬),2008,(17).

[2]王明华.国外主要消费信贷种类及发放模式[J].北京商业,2002,(1).

[3]沈晓晖.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促进扩大消费需求[J].中国金融,2004,(24).

[4]闫立良.央行:金融机构应把农村消费信贷作为新增长点[N].证券日报,2009-02-21.

上一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初探 下一篇:中国、印度两国银行监管制度比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