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方言中“日”的意义和用法研究

时间:2022-10-09 10:51:25

温州方言中“日”的意义和用法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温州方言中“日”的语法特点及涵盖意义,指出温州方言里的“日”保留了古汉语“日”的名词和量词用法,它附着在部分时间词之后,能起到凸显时间概念的作用。本文将温州方言中的“日”同普通话中的“天”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温州方言中“日”的方言特色。

关键词:温州方言 日 天

一、引言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全市东濒滨海,南与福建省交界,西面是丽水地区,北面为台州地区;辖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泰顺、文成六县,及瑞安、乐清二县级市;其方言属于吴语的瓯越片区。本文中的温州方言语料取自笔者母语平阳县肖江镇话。陆俭明(1987)指出,“‘日’是书面语词,口语里不说‘日’,说‘天’或说‘号’”;而邓思颖(2012)为了口语通顺和避免歧义,在文章中采用“天”而不用“日”。可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天”和“号”已取代“日”的说法,“日”的名词用法则被“白天”“太阳”所代替。但温州方言中“日”的使用情况与上述事实相反,“天”仅限于表达“天气、气象、天空”等义。本文拟在时量词和时间词两个类别下,对温州方言中的“日”与普通话中的“天”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温州方言中“日”的名词用法以及与时间词结合的特殊作用。下文将普通话简称为“普”,温州方言简称为“温”。

二、“日”(温)与“天”(普)对比

(一)作为时量词的对比

1.共同点

本文除了借鉴陆俭明(1987)的测试之外,还考察了二者重叠的可能性、与疑问词连用等现象。我们以重叠的可能性作为判断时量词的依据,发现二者基本呈对称分布。在温州方言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时间词“月日”,有“X+月日”和“X+个+月日”两种使用格式,为了方便比较,笔者将三者的测试结果总结为表1。

表1:时量词“天”(普)、“日”(温)和时间词“月日”(温)的用法

基数词+X 多少+X 几+X 个+X 半+X 第+X XX 一X一X

天(普) + + + - + + + +

日(温) + + + - + + + +

月日(温) + - + + - + - -

除上表所揭示的共性外,时量词“日”(温)与“天”(普)还有以下共性:①按XX式重叠后,表示“每一”的意思,且只受基数词“一”修饰;②在“基数词+X”后加“半”,不用带量词;③“基数词+X(+的)”结构都可修饰“时间”。在普通话中,人们可以说“三天的时间”而不能说“三日的时间”,但在温州方言中可以说“三日的时间”;④二者与数词组合成短语,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如:

(1)给你三天的时间,够不?给你三日的时间,够夫够?(作定语)

(2)有一天,我到城里去。有一日,我走城底去。(作状语)

(3)他讲了半天,还没有说完。渠讲半日,还未讲完。(作补语)

2.不同点

时量词“日”(温)与“天”(普)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否表达时位意义上。陆俭明(1987)认为“‘天’和‘号’在用法上是互补的,说日期用‘号’而不用‘天’”。这个结论符合普通话的说话习惯,“基数词+天”表时间段,不能表时位,我们不能说“二月三天”,但可以说“二月三号”。而“基数词+日”(温)既可表时间段,也可用于日期表达即时位表达,如“三日儿”指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长八日”指正月初八;“三十日”指除夕,阴历中一年的最后一天。许多年份的除夕是腊月第三十天,可知“三十日”中的“日”带有第X天的含义。根据马庆株(1990)对时量词的分类,“日”(普)既为时间序量词,又为时间基量词,而“天”(普)只为时间基量词。我们发现“日”(温)兼具基量词和序量词语义特征。

(二)作为时间词的对比

1.共同点

本文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编写的《方言调查词汇表》(刊于《方言》1981年第3期)以及日常表达(以下每一条都是先列举普通话说法,其次是温州方言的说法)对比同一概念两者不同的表达,发现大部分说法中“日”和“天”可直接替换。可见,时间词“日”(温)与“天”(普)的意义和用法高度一致。再如“生日日”(温)指生日这一天,两个“日”发音不同,前者是“日子”的省略,后者是“天”的意思。如:

星期日(天)——礼拜日、明后天——明朝后日(明朝为明天)、今天——今日、(大)后天——(大)后日、大大后天——再大后日(紧接着大后天后的那一天)、(大)前天——(大)前日、前天的前天——再大前日、前两/几天——前两/几日、那天——许日、这天——该日、整天——成/透日、改天——下日/旁日/转日、当天——当日、有一天——有一日、哪(一)天——哪(一)日

2.不同点

二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能否与某些修饰词搭配上。另外,温州方言还有一种利用“日”附着于某些时间词后凸显该词时间概念的现象,本文以时间词“月日”为例进行意义描述和用法分析。

1)与修饰词的搭配能力

(4)半天(普)好半天、大半天、老半天

(5)半日(温)*好半日、*大半日、*老半日

(6)敲了半天的门。(普)敲半日门罷。(温)

(7)星期三只上半天班。(普)星期三,只用上半日班。(温)

“半天”(普)和“半日”(温)都为约量时间词,表示不确定的时间量,人们无法明确它们具体代表多少小时。通过对比例(4)和例(5),我们发现二者并不都能受表示程度高低的词语修饰。可见“半日”(温)较“半天”(普)所代表的时间量相对稳定,是无法增加或减少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所表达的时间量是确定的,如例(7)。笔者赞同殷志平(2002)把“半天”(普)作为兼表约量时间和确量时间的时量词,同时认为“半日”(温)也兼具约量和确量这两种含义。

2)“日”(温)的特殊用法

《温州方言词典》把“月日”解释为计时单位“月”。可见,在该词中只有语素“月”承担语义,而同为实语素的“日”(温)则没有附加意义。邵敬敏先生(2001)指出“词缀是从词根演变而来,典型词缀的意义已经明显虚化”。如“子”为后缀时其意义与作词根的“子”相对立,但“日”(温)在“月日”这个词中不表达任何意义,这种用法显然不同于词缀。

我们通过表1探究“日”(温)附着在词后可能产生的语法意义,发现“月日”的用法基本等同于“月”,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月日”为双音节词因而不能按XX式重叠。“基数词+个月/月日”都表示时间段,其中量词无法省略。当基数词为一到十二时,量词的省略会对语义产生影响,如“三月/月日”意为一年中第三个月,可视为三月份的分化形式,揭示了序次信息;当表示时间点时,必须在基数词前加“第”,如“第13个月/月日”;在疑问句中“几个月/月日”都表示对时间长度的询问,“几月/月日”则表示对某月在一年中序次的询问。此处顺带指出赵敏兰(2005)对“月日”在温州方言中使用情况的调查是不完整的,她的举例中“月日”必须置于量词之后。笔者家乡平阳县隶属于温州市,在使用该词时量词可以简省。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节气的名称中,如“清明节——清明日、端午节——重午日、冬至——冬节日/冬至日、立春——新春日”。这些词同“月日”情形相同,语义完全由第一个语素承担。“日”(温)附着在第一个语素后,不影响整体意义和用法。这些词构成的语素性质相近,都是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笔者认为在这一类“X+日”结构中,“日”(温)起加强时间概念的作用。

三、历时原因探究

本文从历时角度对“日”的方言特色进行探究,认为其根源在于温州方言保留着许多古词古义,沿袭着较古老的说法。

(一)“日”(温)取代“天”的原因

以“日”替换“天”来表达时间概念,是因为二者成为汉语计时单位的前后顺序不一致,“日”的说法早了数百年。曲建华(2012)的研究表明“作为计时动量词使用,‘日’最早也始于先秦时期,但只是偶有使用。到了唐朝,‘日’已经是一个使用得比较普遍的计时动量词了,一般和数词组成数量词组在句中作补语”。“最早作为动量词使用,‘天’出现在唐朝……宋辽金时期,‘天’也大都作为名词来使用,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以后,‘天’作为计时计量词才开始大量使用。”蒋绍愚(1999)说:“大概从南北朝开始,‘天’可以表示某一段时间,尤其是某个季节;至于‘今天’‘白天’等说法,在《红楼梦》里还没有,大概是在现代汉语中才出现。”可见,有关“天”的许多说法出现时代较晚,在此之前人们广泛使用“日”。到了近现代,“天”的使用范围扩大,可搭配的动词也愈加丰富,在现代汉语中逐步取代了“日”。相比之下,温州方言的词汇系统变化缓慢,反映了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前人们的说话习惯。

(二)“日”(温)名词用法来源

“日”(温)除了能作为时量词和时间词使用之外,还能表“白天”和“太阳”义。如:

太阳——日头/日头佛;日头气——夏日烈日的辐射;日头火——夏日强烈的阳光;白天——日里/日地;一天到晚——一日到夜;白班——日班;白天越来越长——日越哩越长;上午/上半天——上半日;中午——日昼(正);下午/下半天——下/后半日

在上述例子中“日”有些是表示与“夜”相对立的概念的,因此是“白天”的意思,而非“完整的一天”。“日”(温)的这两个名词用法来源于古汉语词“日”的本义及引申义。《说文解字》:“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日”的本义为“太阳”,后引申为时间词“白天”,如《礼记·内则》:“日出而退,各从其事。”《周易·上经》:“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温州方言中“日”的显著特点是:1.兼具时量词和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替代了普通话中“天”的说法;2.保留着古汉语中“日”的名词用法——“白天”和“太阳”;3.附着在部分时间词之后,起凸显时间概念的作用。前两点表明温州方言沿袭了古汉语中“日”的古词义和用法。许多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消失,但这些古词古义却还在温州方言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温州方言仍在大量使用类似“日”的古词,如“汤”表“热水”,“箸”表“筷子”等。这些现象对研究古汉语词汇、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生僻词汇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承融.平阳方言记略[J].方言,1997,(1).

[2]邓思颖.再说“年、月、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

[3]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3).

[4]蒋绍愚.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J].中国语文,

1999,(5).

[5]马庆株.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M].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2.

[6]曲建华.汉语计时动量词“年”“月”“日”“天”的流变[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沈克成,沈迦.温州话词语考释[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9]游汝杰,杨乾明.温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4).

[11]赵敏兰.说“月日”[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12]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黄林敏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上一篇:《夜航船》语义分类系统初探 下一篇:浅析汉语敬语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