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时间:2022-10-09 09:55:24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广场舞的类型分析

广场舞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综合性与灵活性。参与人数多,舞种丰富是广场舞的重要特征。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国际舞,都可以成为广场舞的组成要素。而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多元性的舞蹈形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一般来讲,广场舞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原生态的广场舞。原生态广场舞是广场舞的主要组成部分,数量多,种类丰富。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广场舞中原生态广场舞的比例较大。蒙古舞种以及新疆舞蹈,东北秧歌,都是原生态广场舞的重要形式。这些原生态广场舞活动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特别是在当地特殊节日时,许多群众自发表演,通过广场舞表演丰富自己的生活。原生态广场舞一般具有较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员。第二,二次创作广场舞。二次创作的广场舞是在原生态广场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民群众对原生态舞种进行创新与整合,组成一套套个性化的广场舞。这些广场舞存在时间不长,不仅保留了原生态广场舞的历史特性,更具有现代特点。二次创作广场舞更加贴近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艺术形式。虽然广场舞的二次创作并不容易,但在广场舞火热发展的今天,优秀作品并不少见。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广场舞的火热发展,使广场舞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广场舞得以发展,并越发具有活力,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场舞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广场舞的发展,无疑证明了它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广场舞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形式,不仅丰富了参与者的文化生活形式,也给其它人创造了极好的文化生活氛围。广场舞是自发性的活动,属于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艺术。正是因为如此,广场舞并不会受到时间、服装以及个人舞蹈水平的限制。只要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在参与加强身健体,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广场舞给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丰富。

(二)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和谐化发展

群众文化的和谐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广场舞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促进了街坊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广场舞,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在沟通中,人们建立起共识,在广场舞中体会文化生活的快乐,并积极推动广场舞的发展。广场舞在服务于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发展,加大了新型文化形式的推广与传播。广场舞是地方文化的宣传载体,用广场舞对人民群众进行教化,赞美故乡,能够促进良好地区形象的建立以及区域文化的形成。

(三)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成果检验

广场舞开展的火热程度,可以视为当地群众文化建设效果的衡量标准。广场舞越火气,当地的群众文化普及程度越高。广场舞具有开放特性,人民群众凭借他们的个人意愿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这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创新。广场舞的组织者对广场舞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能够促进广场舞活动的优化。广场舞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们的经济能力并不能支持他们去文化娱乐场所活动,但广场舞则可以为更多人欣赏与参与。人们参与广场舞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地的文化建设成果。如果当地文化馆可以帮助人民群众一起编排广场舞,广场舞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文化特点,此地的群众文化建设质量较高。

(四)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审美能力

广场舞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凡艺术形式,对于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提高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广场舞,是舞蹈的一种,能够促进人民群众艺术潜能的开发,促进人民群众艺术思想的开放。舞蹈在促进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也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审美的机会,培养了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虽然普通大众并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广场舞的艺术性,但他们对舞蹈动作的研究与修改,都让他们更加热爱广场舞,更想去研究广场舞。人民群众能够从广场舞中得到快乐体验,发现广场舞的美。

(五)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广场舞具有艺术价值,同样具有运动价值。人民群众在参与广场舞时,不仅获得了情感体验,更提高了自己的运动能力。广场舞是一种运动型的艺术,人们在跳广场舞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舒展自己的筋骨,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广场舞的参与者会越来越多,广场上的舞蹈人群越来越大。不仅老年人跳广场舞,许多年轻人也逐渐成为广场物爱好者。在音乐伴奏下,各类民族舞与地方舞成为人们广场舞的选择。在用广场舞去愉悦自己心情的同时,运动机能得到发展,心情舒畅,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开放度的增强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给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追求精神文明生活的过程中,社会大众发明了广场舞,并推广开来。广场物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在建设群众文化过程中重视广场舞的作用,能够促进文化建设成果的丰富。

作者:林晓平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文化馆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探究 下一篇: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