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世界与幼儿音乐教学

时间:2022-10-09 09:50:57

论生活世界与幼儿音乐教学

摘要:生活世界理论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学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这为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价值。本文以生活世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建构性、情境性、体验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幼儿音乐教学。

关键词:生活世界;建构性;情境性;体验性

生活世界是近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关注的重要问题。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的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被经验着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的世界。继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都对生活世界进行了阐释。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世界是一个相对于人的世界,并非是一个与人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物,是人所能够言谈及思考的世界,是一个进入了人的认识视野、成为人的实践对象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的本性所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

生活世界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地影响。20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发展主要深受现代性知识观的影响,它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基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知识理解与建构。随着当今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人们重新开始认识被遮蔽的教育中的人的存在,开始关注教育中生活世界的缺失以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等,于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是音乐产生与创作的源泉。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体验都是基于个体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幼儿对音乐的体验同样如此。如学前教育家张雪门认为,音乐教材要与儿童生活有关,要有民族性,要简单而完美,适合儿童的需要与能力,容易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要将音乐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或者劳动的时候,都能够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悦性的表现。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当时的教育受到苏联的影响,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突出了音乐技能的训练,即突出了“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后来的幼儿音乐教育中,脱离审美体验,脱离了幼儿个体生活体验的孤立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幼儿生活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便带来了幼儿音乐教育脱离生活的困境。在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学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的改革理念,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着教学联系生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角度来探讨幼儿音乐教学无疑顺应了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下面笔者主要从建构性、情境性、体验性三个方面说明回归生活世界的幼儿音乐教学。

一、幼儿音乐教学的建构性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教育理论经历了从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作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强调学习者信息加工主体地位的认知学习理论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深刻。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建构主义最早来源于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基础上,后人又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关键作用及认知过程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建构一方面是对信息(学习材料)意义的建构,即运用已有经验理解、超越新信息;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的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即按具体要求对记忆系统中已有信息的建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幼儿音乐教学的建构性体现了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化特征。儿童自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音乐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生活是音乐的源泉,幼儿音乐教育应和儿童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建构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要意识到在生活中积累幼儿的音乐经验或内在图式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积累他们的音乐经验,将音乐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联。例如,鸟的鸣叫声,潺潺的流水声,汽车的鸣笛声……这些音响都是生活中易于寻找的,也是幼儿音乐启蒙的宝贵素材,引导幼儿对这些来自生活的声音的感受可以使幼儿从小对周围的声音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和观察以及辨别,从而积累丰富的音乐内在图式,促使幼儿对音乐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因此,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可以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劳动等密切相关的作品,如《郊游》《翘翘板》等等。还有幼儿喜欢的卡通音乐,如《天线宝宝》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乐趣。

二、幼儿音乐教学的情境性

情境教学是教师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其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心理结构的整体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开发幼儿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的情境教学模式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①由于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来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所以音乐教学中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此来激发、感染、陶醉、启迪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在幼儿的音乐情境教学中,歌词的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可以使幼儿领悟的情境,这些情境也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述。

三、幼儿音乐教学的体验性

建构性原则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注重音乐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审美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当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才能进入音乐的美好世界,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并产生强烈的创造望去表现音乐,最终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②体验感悟表明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这个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引导幼儿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必须以审美体验作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体验积累为前提。当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产生共鸣时,幼儿才能真正进入音乐的殿堂,理解和感悟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由于音乐是音响的时间和情感的艺术,所以说没有时间流动过程,音乐的情感便无从释放。幼儿听赏、表现、律动、游戏、创造活动的过程也是接触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体验的过程。体验感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倾听、多感受、多积累。

当然,幼儿音乐教育中审美体验需要建构一定的情境。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意境。如在欣赏《小雨和花》时,教师可以创编各种不同的小雨的动作,在哼唱音乐的同时带领幼儿创编出下雨的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的意境,同时还要请学生自己创编各种不同的花的造型动作,并在哼唱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音乐的美。这些创设的情境离不开幼儿的实践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注释:

①②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360、356

作者简介:

刘小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上一篇:观白俄罗斯民间舞蹈专场随笔 下一篇:传统建筑元素 现代传承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