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科小儿花斑癣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9 08:08:18

风湿免疫科小儿花斑癣的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12)02-0049-01

作者简介:常纯,男,主治医师,沈阳市245医院皮肤科。花斑癣,俗称‘汗斑’,主要位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躯干、面部、头部等部位,覆盖有细小糠秕状鳞屑的色素沉着或减退斑。花斑癣的致病菌是糠秕马拉色菌,多见于成人。因为本病在小儿中发病较少,常容易被忽视,为更好的了解小儿花斑癣发病特点,我院对在2010年4月~12月间,对收治的31例小儿花斑癣患者,进行了跟踪及整理,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17例(占54.8%),女:14例(占45.2%),男女比例为1.2:1。年龄4月~7岁。病程13天~6个月。发病季节:4~5月6例(占19.4%),6~10月21例(占677%),11~12月4例(占12.9%)。全部患儿均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既往健康,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史。29例患儿的家族中无花斑癣患者,另2例的父亲患有花斑癣,1例患儿并存婴儿脂溢性皮炎,3例患儿于外院误诊为单纯糠疹或白癜风治疗无效而就诊。

2临床表现

皮损大部分布于前额、眉间及颈部,仅3例泛发于胸背部。皮损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稍微高于皮面并有微细鳞屑覆盖;另2例患儿皮损皮表面平滑并稍低于皮面,无鳞屑。

3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及停药1周后分别作真菌直接镜检。直接刮取皮损部位鳞屑放于载玻片上,滴一滴20%KOH溶液直接镜检或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20%KOH溶液,再取透明胶带贴于皮损部位,待2~3分钟取下胶带贴倒载玻片上,然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及孢子。29例患儿均找到大量短粗菌丝和孢子,2例患儿因皮损无鳞屑及患儿较小家属拒绝镜检。

4治疗及随访

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每天2次,每周随访一次,记录皮疹变化,并视皮疹变化,连用2~4周,待症状消失后再用2%酮康唑洗剂,每周一次连续3~4周,以防复发。治疗结束及结束4周后均复检一次,并作真菌镜检。

5疗效判定

痊愈:皮疹消失面积95%以上,真菌学检查(-);显效:皮疹消失面积61%~94%以上,真菌学检查(±),好转:皮疹消失20%~60%,真菌学检查(+),无效:皮疹消失20%以下,真菌学检查(++)。

6结果

治疗4周后,痊愈:20例,占64.5%;显效:7例,占226%;好转4例,占12.9%,总有效率占87.1%。治疗8周后:痊愈27例,占87.1%;显效:2例,占6.5%;好转2例,占6.5%,总有效率占93.5%,另1例患儿在治疗半年后复发,而巧合的是其父亲是花斑癣患者。

7讨论

马拉色菌为条件致病菌,嗜脂性强,好发于皮肤油腻、多汗的患者。马拉色菌不但存在于花斑癣皮损中,而且也存在于健康人正常皮肤表面[1,2],为孢子形态,在某些条件下会从孢子转变为菌丝,具有感染力,侵犯周围组织产生损害。①儿童花斑癣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是高温和多汗。本组患儿6~10月份发病者居多(占67.7%),考虑为气候炎热、潮湿及患儿易动,出汗而易导致发病。②本组患儿性别差异不很明显(男女比例为1.2∶1)与成人花斑癣患者的性别差异较大(同期116例成人花斑癣患者中男:89例占76.7% 女:27例占23.3%,男女比例3.3比1)多数研究认为,男女发病的主要差别与男性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提示雄性激素活性可能是花斑癣的一个易患因素[3],由于小儿皮脂腺功能尚不健全,而性激素水平较低[4],由此儿童花斑癣的性别差异不很明显。③本组有1例患儿半年后复发。其患儿父亲为花斑癣患者,提示花斑癣的发病是否与家族遗传或直接及间接接触传染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④由于儿童花斑癣的皮损大多分布于面部及颈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多观察皮疹特点,注意与白癜风、单纯糠疹、玫瑰糠疹以及其他面部、颈部色素性皮肤病相鉴别,必要时真菌学检查以减少误诊。参考文献

[1]张文娟,张永圣 皮肤表面糠秕孢子菌临床分离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88.21:150

[2]苏敬泽,涂均成 花斑癣患者个体易感因素的临床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24

[3]施和建,张国龙 483例儿童花斑癣回顾性分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9.34卷第5期

[4]王崇新,叶大勋 青少年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天津医药》1997.9

作者单位:110042辽宁省沈阳市245医院皮肤科

上一篇:利培酮口服液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首发精神分... 下一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