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浅析

时间:2022-10-09 07:52:18

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浅析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其地位的“升格”,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作为承担我国环保国策教育主力军的地理教育,在普遍性、深入程度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都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环保国策

【中图分类号】G36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87-01

初中地理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仍然是令人痛心的自然生态恶化。党的十报告不再单独提及环境保护,而是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气、土壤污本文由论文联盟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

一、环境教育观念薄弱,对中学生环境观念的教育缺位

受到中小学课程体系、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普遍对环境教育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环境教育的实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虽然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了一些宣传教育活动,但难以形成持久深入的环境意识。

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造成了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由于环境教育观念的薄弱、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这一点未能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尤其对中学生环境观念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空白地带。由此造成有些学生环境道德较差,环保意识淡薄,一些在公共场所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等不良行为和习惯比比皆是。

二、教师缺乏把环境教育作为本学科教学重点的动力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是目前环境教育中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业务素质较低,导致了很多从事地理教育甚至是环境教育的工作者在面对这一教育时有心无力。

另一种情况是,承担初中学校环境教育的地理教师,虽然大多数具备了相关的环境知识,但缺乏把环境教育作为本学科教学重点的动力。他们往往把精力主要投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上,认为环境教育不是考查科目,更不是考试科目,上不上无所谓。

三、当前环境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是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访问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践,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限制了环境教育的多途径教育模式的形成。应当说,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但现实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并不多。

四、学校环境教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表现脱节

学生的行为与所居住的社区、街道的环境意识有很大关系。有些社区居民个人家里干干净净,公共场所脏乱不堪。一些人的乱扔乱倒、乱停乱放、随意损坏公共设施等缺乏环境意识的不文明的陋习随处可见。这些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校的环境教育又恰恰忽视了学生在社区、街道中的社会角色,只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完全将环境教育局限在学校之内、学生之间。脱离了生存环境的课本教育,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把学到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表现。失去原有的教育环境时,在环保问题中就表现的不够理想。

针对环境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在新的形势下,应不断改进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开创我国环境教育新局面,让学生的“美丽中国”梦从初中环境教育中得到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拓宽途径,增强环境教育的主体性。其途径有,利用漫画插图,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进行环境教育;通过环保纪念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漫画插图具有大胆夸张、寓意深刻、画面诙谐幽默等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知识;适时地通过对时事和历史事件中环境问题的分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最易达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共赢。对政府部门而言,把环保工作深入到社区、乡村、学校和全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社区居民而言,积极参与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是培育公民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希望所在。

创造良好的环保教育社区环境是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补充,社区人居环境改善了,学生及全体居民的荣誉感会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学校可让学生在本区域的地理环境问题调查研究中,参与环境教育实践,与社区、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教育、环保机构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共同开展地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上一篇:试析初中体育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下一篇:是信任与鼓励改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