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 毛毛虫长成了小象

时间:2022-10-09 07:03:06

银行理财 毛毛虫长成了小象

熊市让很多人伤别股市,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又堵住了资金流向楼市的主要渠道,股市楼市的双重打压,令大量寻找出路的社会资金流向了收益更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

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承接了2011年的高速发展势头,并延续了爆发式的增长速度。特别是针对高端和私人银行客户的中高端银行理财产品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进入2013,随着股市出现反弹,楼市重现回暖,投资人的钞票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空间,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不是投资理财的首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银行理财产品已经获得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同,就算证券市场牛市重来,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会是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特别是对中高端投资者来说,对保本保值的诉求要远远超过财富增值的要求,对银行中高端理财产品的关注将持续升温。

理财产品还在长个儿

与市场上其它的投资品种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属于稳健的投资品种,对于资金投入在100万以上的客户而言,市场上存在相对较多的投资选择,如证券、基金、信托产品等。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可能不及这些产品,但是不同的投资产品具有显著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在进行产品选择时,不应仅看预期收益,还要分析产品的风险,并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就银行理财产品而言,由于其相当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存款的作用,因而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同;相比之下,其他投资品种无论在营销渠道上还是风险匹配上都不及它。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各类理财产品突破3.12万只,发行规模突破3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万只,较2011年上涨25.84%,发行规模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也创造了历史新高。

按照发行对象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针对单一客户群体发行的产品与针对混合客户群体发行的产品两类,在各自类别中根据所面向的具体客户种类进行细分,又可分为面向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三种不同的客户类型。2012年针对个人客户和特定高净值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66%和6%。也就是说,以个人为主体是银行理财产品最主要的发售对象。

从0到30万亿,银行理财产品用了9年。9年前,当民生银行把一款名为“2004年民生银行外汇存款类信托计划”的美元结构化理财产品推销给他们的客户时,可能根本没有想到,这竟开启了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在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看来,2004年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元年”有其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必然性。“2004年实为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最好的那5年中较为平淡的一年。”金麟表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急速增加,居民理财需求的加速增长更是自不待言,而滞后于物价上升速度的加息进一步造成了当时存款负利率的状况,这也强化了短期内的理财需求。而当年,国有银行尚在努力与不良贷款历史包袱相抗争,彼时还被视为真老虎的外资银行在按照银行业开放时间表进入中国,而招行等个别领先银行的零售转型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这自然带给其他银行一份战略上的焦虑。”

2004年1月1日,央行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至1.7倍,后于10月29日取消了贷款利率上限。扑面而来的利率市场化压力让很多银行家意识到,如果短期内难以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力进行产品创新。现在看来,第一款理财产品,由转型执行力最强但转型资源最少的民生银行来推出,实是历史的点睛之笔。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在这样的历史因果下,具体发生的事件内容反倒变得次要了。

从诞生之初的月均60只左右的发行速度起步,到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月均发行量已经达到2600多只,月均发行规模2.53万亿。截至去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元人民币,而当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131万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4.3万亿元,以此计算,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比分别为约5.4%和7.5%,继续呈现占比逐年上升的态势,已经具备对我国经济和金融运行产生影响的潜力。

“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而未来的影响力还会继续大幅上升,就像客厅中的小象,已经足够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它还在长个儿。”金麟说。

名义收益率并非越高越划算

“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日益丰富的理财产品,消费者又该如何取舍?

表面上看,同一类型的理财产品,存续期限越长年化收益率越高。但研究发现,与同期限的资金成本相比,名义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实际的高溢价,理财产品的收益溢价并不随着产品的期限而增加,相反,高期限的产品往往拥有更高的溢价波动性,获得实质负溢价产品的可能性更高。

2011年,受到央行连续4次加息影响,打着5%、6%甚至更高预期收益率旗号招揽生意的银行理财产品如过江之鲫。而进入2012年,随着央行降息降准,通过逆回购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特别是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1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快速回落,5%以上预期收益率的产品退出了主流,加上银监会对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清理整顿,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更多向1-3个月之间的短期产品集中。

统计显示,去年发行的3.12万只理财产品中,期间在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只有1574只,市场占比5.05%,与2011年相比,发行数量同比下降79.71%,市场占比减少27.04%。与之相对应的,是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急速增加,2012年共发行18715只期限在1-3个月之间的短期理财产品,与2011年相比,同比增加115.91%,市场占比60.02%,市场份额同比增加24.17%,短期理财产品成为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替代品,大量占领发行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2012年全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预期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62%,依然保持高于同期定期存款的法定基准利率。专家分析,中国居民有强烈的寻求存款替代品的意愿,但另一方面当前可选的投资方向中,股票和基金已经配置到了相对合理的水平,而大量存款正在迫切地寻求提升收益率,但也并不希望承担过高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风险与存款类似,但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

在数量和规模继续创出新高后,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管,更加公开透明的运作等诉求。2013年,随着资本市场转暖,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上升,对于偏重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言,似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高端产品占比继续攀升

普益财富分析师叶林峰认为,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继续放开的情况下,银行理财迎来的可能是进一步的合作和创新,而非竞争。这使得商业银行和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公司的合作可能更加紧密,银行可能发行投资于包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在内的组合类产品数量有望大幅增加。

考虑到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可能继续维持震荡的态势,各种金融资产的走势面临的不确定性可能仍然较大,这使得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可能继续倾向于将理财资金投向多种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

中高端市场竞争的三大主体是股份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中,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产品占比呈上升的趋势。随着国内富裕阶层的快速成长,中高端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不仅个人理财业务,大中型银行的个人业务均定位于中高端客户。

对同一银行的同类型产品而言,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产品设计较一般产品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产品风险也大致相当,但是面向中高端客户的产品在高投资门槛之下拥有高预期收益率,并且就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现状来说,无论是面向中高端客户还是面向普通客户的产品,除结构性产品外,几乎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投资者能够满足高预期收益率产品的准入条件,自然更愿意购买这类产品,因为在同样的风险条件下,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今年是“稳增长”政策进一步贯彻实施的一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可能维持较为宽松的态势,并以此拉动需求增长,财政扩张对私人部门的“挤出”以及中央对中小企业从政策上的扶持使得央行可能在2013年进一步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将令银行理财产品的利差进一步收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仍将继续回落。

但是,从中长期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势来看,市场已经完全消化了2012年两次降息带来的影响,在下一次央行利率下调之前,预计货币市场利率不会出现大幅下行,从这点来看,短期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较为有利。

上一篇:新式经典 第4期 下一篇:MONSTER怪物商店 骨灰级怪物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