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十一五”主旋律

时间:2022-10-09 06:44:24

新型工业化:“十一五”主旋律

“十五”期间,内蒙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7%,工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基本上还处于拼资源、拼消耗、拼投入的发展阶段,上游产品多,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离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实际上,新型工业化是在总结西方国家工业发展的模式和我国工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既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工业化实质上并不仅仅是工业自身的任务,还需要其它产业共同来完成。但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角,工业化的任务完不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意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我区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没必要再走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老路,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起点、高水准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以技术跨越推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为目标。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了。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高能耗、高物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着眼于关注民生,扩大就业。既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还要大力发展配套服务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构筑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企业体系。四是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要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综合运用改革、开放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引进关键性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从工业发展来讲,发展产业集群是走向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五是加快机制和体制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深化改革,清除体制,制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做好核心产品,强化企业自身素质,积极推进跨国经营。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范围宽领域配置资源,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巩固和提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提高加工深度,在资源产地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若干大型化工基地。冶金建材工业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和玻璃,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乳、肉、绒、粮油加工等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运输机械和特种工程机械,促进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稀土深加工和生物制药业。

开发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要切实加快开发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创新园区管理制度,在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税费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吸引企业入区发展的良性机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引进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高的项目,以产业为纽带,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编制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推广、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着力建设一批有较强实力的自主创新基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有明显提高。

上一篇: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战略特征分析 下一篇: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