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管制分析

时间:2022-06-20 06:49:15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管制分析

摘要:传统自然垄断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之上,现代自然垄断理论建立在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的基础之上,通过自然垄断产业的界定以及成因判断政府管制的标准和程度,并对目前我国的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成本劣加性 效用最大化

一、自然垄断产业的界定

自然垄断理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阶段、早期阶段、现代阶段和当代最新进展4个阶段,其理论基础依次是自然条件决定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本劣加性。

最早提出自然垄断理论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他主要是从自然资源的特性上来理解自然垄断的,这和我们今天的说法有了很大的区别,穆勒以后德国学者基本也持该观点。在该阶段,经济学家们主要是从自然因素或自然条件的角度来阐述自然垄断的,把自然垄断的原因归结为制度的垄断和自然要素的稀缺性,因此,在自然垄断理论的萌芽阶段,自然条件决定论居于主流地位。

后来经济学家对垄断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表述:一种主要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如斯蒂格利茨(1997)在其《经济学》有关进入障碍一节中认为,当一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市场可能容纳的产量范围内不断下降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而当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大而下降时,亦即当产出处于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的阶段时,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都认为引起自然垄断的原因在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因而当总产量对应于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的一段时,由一个企业单独生产比由多个企业共同生产更有效率。

另一种对自然垄断的表述则是建立在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的基础上,植草益在《微观规制经济学》一书中对自然垄断所下的定义是,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和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所形成的,从而使提供单一物品和服务的企业或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形成一家公司(垄断)或极少数企业(寡头垄断),可以把这种由于技术或特别的经济理由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这与鲍莫尔、沃特森、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观点一致。

这些关于自然垄断的理论都是一种静态的表述,都假定了技术不变、市场需求不变、时间跨度为长期、投入要素等比例增长等若干前提条件。但是实践和理论都已经证明,在长期内,技术进步和需求扩大(市场容量和规模扩大)都可能使原来的自然垄断产业变为竞争性产业。近几年来,技术的飞速变革已经使原来的自然垄断产业内形成了新企业进入和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基础,自然垄断程度被大大弱化了;需求的急剧增长带来了市场容量和规模的扩大,如果原来自然垄断企业的产量只占全部市场容量的很小部分,即使其平均成本是最低的,该产业也可能具备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基础。我国目前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自然垄断,主要还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采取行政手段来界定的。所以,在后面谈到的自然垄断产业也就是指的目前在我国只有一个企业经营的产业。

二、我国现阶段自然垄断管制的现状

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管制主要表现在价格和进入限制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不能有效地激励企业,造成效率低下。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还是采取传统的企业上报成本加上政府许可的利率决定的,成本上涨,在利率不变的前提下价格随之上涨。因此,政府管制价格实质上是只管利润率,并未管住成本,这是垄断产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能够有效地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有的企业为了提高价格曲意地增加成本,一方面导致企业内部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导致企业资源大量的浪费。在审核调价方案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利润率的确定,至今没有明确规定任何产业的合理利润标准,更不用对不同来源的资本规定不同的报酬率了。

其次,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由于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带有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内容的歧视性价格或收费政策搞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严重损害了竞争,更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消费的需求与福利,无法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另外,垄断行业的厂家利用垄断地位,擅自延伸经营范围或附加各种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进行强买强卖,赚取由垄断带来的不正当收费,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政府行政壁垒的保护下,自然垄断企业的垄断弊端往往比一般垄断企业更加明显和严重。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垄断企业成本在呈现越来越高趋势的同时,各种垄断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和严重,在产量、质量、服务、产品多样性等各方面的状况令人很不满意。

最后,管理者也是经营者。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大多数还是属于国有,国家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那么在进行管制时的客观性就值得怀疑了。最重要的是企业和消费者在价格上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关系,是两个对立面,那么,在指定价格管制时,是以消费者利益为重,还是以企业利益为重也是政府必须考虑的事情。

总之,我国对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并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而且还由于过渡时期管制环境的巨变而使管制体系处于混沌状态。

三、政府进行管制的标准

从自然垄断理论来看,不管是建立规模经济基础之上,还是后来说的范围经济、成本劣加性,自然垄断强调的重点还是成本的最小。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最小当然是好。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最小的成本并未能够产生最大的福利。除了成本最低外,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多样性及差异程度、企业的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社会福利有着重大影响。产出成本最低只是可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因之一,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虽然在自然垄断情况下,单独一家企业能比多个企业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但成本最低未必保证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还必须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只要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就必将导致自然垄断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在进行管制时,就不能只考虑成本而采取行政手段过分的保护垄断产业。至于自然垄断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是否达到最优,现有的自然垄断理论都使用“成本最小化”作为达到最优标准;肖兴志用“效用最大化”作为达到最优的标准;在没有更准确、更理想的概念提出之前,这里采用姜春海提出的“社会福利最大

化”作为达到最优为标准。

四、管制的建议

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效率低下的现象,有人提出引入竞争、私有化的观点,既“自然垄断消失论”。当然,现实中的确有一些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需要放开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但是,我国在放开管制时不能对所有的自然垄断产业都放开。

首先,所有制的改革。在决定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是否也应该进行所有制改革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效率来自民营化还是来自竞争? 因为如果效率仅仅来自于竞争,而与民营化无关,则提高自然垄断行业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引入竞争,没有必要进行所有制改革。即便进行改革,也完全可以在国有经济的框架之内进行适当调整。②自然垄断产业是否需要进行民营化改革? 关键在于成本―――收益的分析。不能先入为主地设定自然垄断行业,应该是国有企业控制还是实行民营化,可以将国有企业看作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或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同样道理,也不能将民营化作为改革的目的,为民营化而民营化。自然垄断行业所有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这一点应该是检验所有制改革的最终标准。

第二,遵从市场经济规律。自然垄断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为的,而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其产生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因此在没有经过市场竞争检验之前,谁事先都不能准确判定某个产业、环节或业务是否是自然垄断的。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着人为垄断,例如“行政垄断”或“法定垄断”都属于人为垄断。但是,这些人为垄断与自然垄断关联甚少或根本不相关。“行政垄断”或“法定垄断”的产业、环节或业务可能是自然垄断的,也可能根本不是,只是出于部门利益或其他原因,打着自然垄断的幌子而已。对于这些可能是自然垄断的产业、环节或业务,在未能准确判定之前,首先应该采取竞争方式,如果市场竞争证明了自然垄断性,才考虑采用自然垄断治理方式;应克服首先采取国有化或规制方式,迫于无奈时才引入竞争机制的做法。

第三,政府管制的重点发生转移,对原来的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纵向分解,打破原来的垂直一体化市场结构,将自然垄断环节或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环节或竞争业务分离开来,采取治理措施。现实中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产业是十分罕见的,但在某些产业和企业中,却明显存在着“自然垄断业务”或“自然垄断环节”,整个产业并不是自然垄断产业,但却有自然垄断环节或业务。例如,电力产业原来被作为典型自然垄断产业,而现在却被看作是竞争性很强的产业,但其中的输、配电业务或环节却仍然具有自然垄断性。这样,“自然垄断设施”未必只能由一个企业拥有和运营,完全可以由多个企业共同拥有和运营,也可以由多个企业分别部分拥有和运营,只要能够顺利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并且由此带来的成本(或社会福利)小于(或大于)其他两种情况即可。这时仍然需要在政府的管制下进行竞争,但是政府管制的重点应该由进入和价格管制转移到互通互连的接入机制了。

最后,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不同于以往传统管制的再管制。自然垄断产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也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损害社会福利。例如,由于竞争激化可能导致一些企业倒闭,从而会影响供给稳定,因此,必须进行普遍服务、保证供给规制;另外必须继续对可能出现的垄断企业进行行为管制,迫于竞争的压力,某些企业可能采取降低生产标准、以次充好等手段危害消费者利益。因此,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主要指的是放松经济性规制,而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反而应该大力加强。

[参考文献]

[1]姜春海,自然垄断理论评述.

[2]经济评论,2004年第2 期.

[3]林木西,和军.自然垄断行业所有制改革研究.

[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5]刘导波.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变革思路.

[6]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5月.

上一篇:对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思考 下一篇:建立征信体系 杜绝信用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