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引路,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渐入佳境

时间:2022-10-09 05:45:26

设问引路,让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渐入佳境

【摘 要】小学美术鉴赏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学生观看图片,教师进行讲解。而要让鉴赏深入,需要教师有效的引领,“设问”引导则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美术鉴赏 设问 引导

美术鉴赏是观赏者运用视觉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是观赏者对鉴赏对象从感性认知获得理性判断的过程。而小学美术鉴赏活动大多只是停留在学生观看作品图片、教师进行介绍讲解的层面。其实鉴赏的目标并不在于“分析”绘画或“学习了解”一件艺术品,而在于在鉴赏活动中学会辨别其价值,并能与作品发生有意义的关系。要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渐入佳境,笔者认为课堂中的“设问”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预设中引发思考

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学生个体感受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所以在鉴赏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水平作出恰当的预计,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容易进入状态,又能通过思考而有收益。

如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的脸》。这幅线描作品初看非常简单,学生很容易将鉴赏停留在第一感觉而不作深入探究,所以在出示画作之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的“设问”——

师:老师觉得这张画很简单,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画得出来,大家认为呢?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样子有点漫不经心。)

师:有同学觉得这张画不简单的么?请说说理由。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画面的观察与思考开始深入细致。)

生1:画面线条虽然很简单,但显得非常简洁!

生2:画面中有一根线条很特别,它既是人的脸庞的轮廓线又是柳树的枝叶(橄榄枝)。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看来这张简单的画并不简单啊,这样被借用的线条在毕加索的画中经常会出现。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柳树枝叶”,老师要纠正一下,那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这张画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1:和平鸽、橄榄枝和人的脸是结合在一起的……

生2:这张脸上的表情是笑眯眯的,应该是和平带给我们的感觉……

在学生获得审美直觉之后,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以预设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究作品的意蕴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架起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读出了看似简单的作品背后的不简单,看到了作品最精彩与动人之处,体验到了画家的独具匠心。这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审美印记。

二、于矛盾中恰当引导

教师的课堂预设经常会遇到意外,从而出现实际与预设相违背的状况,这时,不如顺应学生的观点,与学生站在同一角度去探讨作品,适时引导,让学生体会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之前,教师对画家凡·高的情况作了大致的介绍。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小声插了句“原来凡·高是个疯子”,下面的学生开始哄堂大笑。如何控制这样的课堂状况?显然对学生呵斥教育并不能挽回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如顺势引导——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凡·高的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学生的笑声还在继续……)

师:凡·高是怎么会变疯的?大家知道吗?

生:不知道!(嬉笑的情绪还在蔓延……)

师: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在他去世后约100年拍卖出了昂贵的2250万英镑的价格,而他生前却为买不起颜料和画布而烦恼。你们觉得命运对他公平吗?

(笑声渐渐停止了。)

生:不公平!

师:命运的确不公平。他热爱生活、热爱绘画,但贫困潦倒,没有人喜欢他的画,在与画友高更激烈争论艺术思想时,他曾精神病发作,割下自己的耳朵。因精神病发作,他在法国瓦兹河畔的欧韦自杀,年仅37岁。

(学生们鸦雀无声,表情肃穆起来。)

师:上帝是公平的,天才必须饱受磨难……凡·高是全身心地、用他的生命来创作的。

(这时屏幕上再次出现了凡·高的《向日葵》。)

师:画面中的花朵这么灿烂、生机勃勃,而当时画家却过着孤单、落魄的生活……

一女生(眼里噙着泪水):我知道,凡·高是在残酷的现实与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的矛盾中被压迫以致疯狂的,但他的画作中却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多么棒的诠释啊,我不禁惊讶于学生的感悟能力!矛盾的出现使思维碰撞产生火花,当学生对画家或画作的理解产生疑惑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儿童体验艺术家与作品题材的关系,试着去体会艺术家的情感和意图,让鉴赏活动产生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入。

三、于开放中走向多元

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因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理解。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多角度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的潜能。学生视角越独特,角度越广,思维就越宽阔。

达利的《时间的永恒》是一张有着深刻意味的作品。课堂先由这样的“设问”展开——

师:请同学们找找画面上不符合实际的怪诞现象。

生1:这张画很奇怪,里面的东西好像都融化了。

生2:画面中间的这个物体有点像马,又好像不是。

生3:钟表像个软软的饼。

生4:这张画上好像没有什么地方是正常的。

师:让我们猜猜画家为什么这样画。

生1:做梦时候看到的吧!

生2:肯定是他自己乱想乱画的。

生3:画家想表现得有趣一点。

师:现在再请说说你看到这张画的感受。

生1:感觉好热啊,世界好像要融化了!

生2:感觉有点可怕!

生3: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像要凝固了一样!

生4:我觉得呼吸困难!

师:大家的感觉真是有意思,或许这正是画家想要带给大家的。

艺术作品,在形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思想、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美术鉴赏不单指观赏美术作品,更应该通晓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内在含义。每个孩子面对同一幅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并用心灵与绘画者进行交流,教师应珍视每个孩子不同的想法。用“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最本真的观点。多视角探索,富于创造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艺术学科的多元化魅力。

四、为探究留宽广天地

儿童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觉和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变化。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鉴赏活动当作一个开始,一个引导学生去关注某位画家或探究其作品的开端。

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画面中母亲怀抱着婴儿、呆板僵硬的黑白色块,让人感受到恐惧感与动荡感。课堂上教师通过设问,了解到学生对毕加索的这张作品的欣赏遭遇了障碍。显然,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缺乏战争生活的体验,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略学生的反应,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本次鉴赏中教师这样来小结——

师:格尔尼卡,这是画家故乡小镇的名字。这幅画作作为画家毕加索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等我们长大了再次面对这张画作时,相信大家会对画作有新的认识和感动。

鉴赏主要是为了增进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并不是所有的鉴赏在课堂上都能让学生达到最深层的感知,在这样的状况下不如留下开放性问题,并借此导向新的有关知觉、情感与智慧的感受,为学生以后的探究留下广阔的天地。

鉴赏是作者心底深处的一种震动传达到鉴赏者心灵的过程。美术鉴赏活动应能使学生具备读懂“真善美”的眼睛,能够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感动,能发自内心地喜爱,能懂得画面带给我们的意蕴。鉴赏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耐心,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上一篇:“书香课程”对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启示 下一篇:在真实的师生交往中开展语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