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西湖模式”

时间:2022-10-09 05:12:49

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西湖模式”

2002年开始,杭州市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连续8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7次推出“新西湖”,开展了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的一次西湖综合保护行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贯彻“整治、引水、美化、造景”8字方针,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彻底改变了环湖“脏乱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状况,显著改善了西湖生态、旅游、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成为杭州践行“积极保护”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范例。

一、“积极保护”理念的践行

保护是目的,利用是手段。不利用或利用过度,保护都将无从谈起。一方面,为保护而保护,是一种消极保护。如果只讲保护,不求发展,将当地百姓的生存、发展置之不顾,甚至把它推到保护的对立面,那么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盲目求发展,是对消极保护的一种惩罚。如果只求发展,不讲保护,不尊重当地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和企盼,就会使“石头经济”、“黄沙经济”等泛滥成灾,保护最终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前,西湖景区内违法建筑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环湖周边工厂众多,景区规划不尽合理,湖水污染极其严重,水质一度沦为“劣Ⅴ类”,西湖景观面貌频遭蹂躏,生态环境处于失衡边缘。为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秀美的山水是西湖生命的源泉”;“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在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无条件地服从于生态和环境效益”;同时提出“‘淡妆建筑设施、浓抹花草树木’要求,强调要尽最大可能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在西湖综合保护过程中,杭州市践行“积极保护”理念,强调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了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二、西湖环境保护的主要举措

水环境保护治理工程。迈入新世纪,杭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标本兼治、逐步到位”方针,通过疏浚底泥、截污纳管、溪流整治、生物防治、引配水“五管齐下”,大力推进西湖水环境治理工程,将西湖水环境保护建设推向了历史新高。2003年,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的西湖引水工程,从钱塘江引水注入西湖,使西湖日引水量达40万方,年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实现了西湖水“一月一换”,西湖水质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平均水深由疏浚前的1.65米增加到2.5米,透明度从以前的50厘米提高到73厘米;采取底泥疏浚、截污纳管、生物治理、溪流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使西湖形成了清水草型湖泊、清水池塘、浅水沼泽、溪流等生态系统,极大地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例如,“西湖西进”新拓水域、恢复旧貌,使西湖经历了一次超越性的历史复原;“五水共导”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力改水体弱者态势,真正实现了杭州与西湖“城水合璧”;长桥溪生态公园、小南湖等局部建设,成为西湖水域治理与美化工程的特写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这项工程搬迁大批污染企业,拆除违法及有碍观瞻建筑58.5万平方米,外迁单位265家、住户2791户,减少景区人口7021人,使景区建筑和人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疏散;综合整治景区内农居点、民用房及单位建筑物立面和道路沿线,全面实行截污纳管。通过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了西湖环境污染严重状况,显著提升了西湖综合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例如,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整治农居点和单位建筑物3万多平方米;在新湖滨景区建设中,对景区内和延安路东侧自解放路口至凤起路口所有建筑物立面进行了整治;在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中,对154户农户和6个单位的建筑物立面进行了整治。

环湖交通改善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是建设西湖核心景区交通“二环线”,将大量车辆挡在了西湖核心景区之外,并在黄龙体育中心设立旅游集散换乘中心,实施旅游“黄金周”本地车辆进入西湖景区实行“单双号”通行等一系列交通管理措施,在减少和控制西湖景区交通流量、改善西湖景区大气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倡导绿色交通理念和环保出行方式,率先在西湖景区推出公共自行车免费服务系统,提高自行车这一“零排放”交通工具的使用率,使机动车尾气污染源得以有效控制,明显改善了西湖景区交通状况和大气质量,为打造“绿色杭州”、“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

生物综合治理工程。这项工程采用湖西一带原有生长植物,并引进亚洲苦草等新品种水草,吸附河床底的淤泥,吸收湖水中有害重金属,消耗水体中二氧化碳和氮,抑制了藻类繁殖,净化了西湖水质;结合产业结构和业态调整,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使水体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老湖区采用直立式挡墙,硬质护底,以两岸绿色景观点缀;新湖区以自然为主,采用生态材料如自然护坡、抛石、堆石处理,局部段采用松木桩,且护坡上种植本地草种、树木等。湖区分为浅水区及深水区,游人不可接近的地方,仅限船只通过,这为鸟类创造了自由休憩空间和良好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在杨公堤景区新挖水系,养植水生植物,栽种70余种、约100多万株水草;茅家埠片区水域通过拓宽河道水体,原貌得以恢复。

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这项工程按照“淡妆建筑、浓抹花草”原则,新增绿地100余公顷,建成部分生态湿地,种植水生植物60多个品种;景区、道路两侧电力电信杆线“上改下”,配置以高档优雅的灯饰,进一步美化了景区环境。例如,通过拆违还绿、拆迁还绿和绿化配置,杨公堤景区新增绿地80余万平方米;通过还路于绿、还房于绿,新湖滨公园绿化面积4.14万平方米;梅家坞茶文化村拆违还绿2070平方米。

三、西湖生态保护的成效

通过引水治水、截污纳管、底泥疏浚、绿化美化、拆迁搬迁等有力举措,西湖周边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大幅下降,环境污染大量减少,“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西湖水质显著提升,植被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使“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得以保护,“真山真水园中城”的杭州城市特色得以凸显,实现了人与自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夯实了西湖申报“世遗”和杭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如今泛舟湖间,清澈湖水拍叩杨柳岸,水乡风情洗尽尘世烦恼,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亲密无间。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后,虽然在湖西地区增加了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但由于坚持了“积极保护”理念,实现了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与利用共赢,修复了西湖生态,保护了自然景观,真正实现了西湖的可持续发展,使西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赞誉。风景名胜区专家顾问王秉洛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由园林建设提升到生态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在考察新西湖后说:“我一生都与自然打交道。以前我认为杭州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可能不符合申报标准中‘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这一款项。现在我完全打消了疑虑,这里的人类、昆虫、自然等已完全融合,西湖正是人与自然的完美杰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考察西湖景区后,对西湖水质的变化、西湖生态的恢复赞不绝口,特题字“绿色西湖,生态家园”盛赞西湖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将杭州定位为发展生态郊游的好地方、天然抗击病患的好场所、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城市。

四、建设西湖生态文明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公众生态意识。自觉的生态意识是推动西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大力倡导“积极保护”生态理念,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法规。以此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进而彻底转变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传统价值观,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使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将公众生态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制定行动计划,出台生态保护政策。打造“生态城市”是杭州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西湖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专门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为顺应世界时代潮流,切实保护西湖生态,我们要结合世界环境保护公约的实施,将西湖环保确定为优先发展区域,抓紧制定西湖环保政策与行动计划,明确相关领域、行业的生态化发展战略、步骤及目标,制定并实施系列鼓励政策,为加快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速西湖生态化进程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强生态立法,健全环境法制体系。社会法制是保证西湖生态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自然环境保护的各种法规与条例,使之自觉遵循自然生态法则。为此,我们要加强市民的生态法制教育,拓展环境法学的研究视野,根据杭州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制订实施西湖环境保护的地方性纲要、法规,建立健全符合西湖生态发展规律的法规综合体系,使西湖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真正实现法律化、制度化。

(四)设立职能机构,构建环保网络系统。职能机构和网络系统,是西湖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们要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环保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和监督西湖生态保护战略的实施,同时为推进公众环保教育提供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和相关城区的合作,建立西湖环境保护伙伴关系,构建全面、立体、动态的环保网络系统,实现环保技术和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重视技术研究,推广生态技术应用。生态技术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而创造的一种新型技术形式,为破解生态环保难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我们要重视技术研究,增加科技投入,选择生态“适宜技术”,研制和开发新的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坚决抵制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各类落后技术;推广生态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打造生态产业,提倡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

(作者单位:杭州市委办公厅)

上一篇:举生态旗 打生态牌 走生态路 下一篇:江苏出台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八项政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