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

时间:2022-06-28 01:08:40

进一步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

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省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一次性价格补贴,这一机制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下降,当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以完善。

一、近年来我省对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及价格补贴情况

我省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始于1996年,比全国提前整整10年。2004年12月17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对困难群众实行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的意见》(浙政发[2004]52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浙江省对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与价格上涨幅度相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正式建立。《意见》对因价格上涨需补贴的幅度、补贴时间和对象作了明确规定。当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3%~5%(含)之间的,政府给予低保对象不低于半个月当地全额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的物价补贴:当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5%~10%(含)之间的,政府给予低保对象不低于一个月当地全额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的物价补贴。其他因下岗、患重大疾病、受灾害影响等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和市县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对象,参照上述标准,给予相应的一次性物价补贴。2007年,针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实际,按《意见》确定的原则,全省先后3次对困难群众发放了物价补贴,相当于补贴标准为城镇低保对象每人每月25元、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15元。除60多万低保对象外,还惠及5万低保边缘对象。2008年,在认真测算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建立完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办法的基础上,针对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多的情况,在当年2月、5月和8月相继增发和预发了价格补贴,3次合计为城镇低保对象人均410元,农村低保对象人均255元,相当于前三季度城镇每人每月45.6元,农村每人每月28.3元,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下降。

二、现行价格补贴机制存在的问题

补贴时间滞后。《意见》规定,在市场价格较快上涨的年份,政府应给予困难群体一年一次价格补贴。由于按年补贴,受补贴金额测算时间所限,补贴金发放通常在下一年度,滞后于困难群体实际生活困难发生时间。而困难群众当年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即期消费,如果不及时补贴,生活水平将受到影响。为解决这一矛盾。2007年以来,浙江省对困难群众价格补贴发放已由一年一补调整为半年一补,2008年又3次预发了价格补贴。但是,目前《意见》规定的补贴时间仍不能适应当前补贴工作的实际需要。

补贴标准偏低。2007年以来,以猪肉、食用油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导致困难群众实际支出较大幅度增加。2007年浙江省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同比涨幅为6.5%。据测算,仅食品类支出,2007年就比2006年人均增支323元,即月增支27元左右。而按照现行《意见》规定,低收入居民享受一个月当地全额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的价格补贴仅22元/月左右,尚不能弥补仅食品类价格上涨导致的增支部分。远远低于其总体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实际消费增支额。

以同比指数作为单一的补贴依据不尽合理。现行价格补贴以全年消费价格同比指数(即当年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之比)为补贴依据,目前公布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也均为同比价格指数,但同比指数含有翘尾因素(即上年价格上涨对当年的滞后影响),难以科学反映当年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影响补贴效果的充分发挥。

在补贴对象、经费保障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目前,浙江省编制价格指数时所调查的低收入居民与实施价格补贴的低保对象关联不大,且除低保对象外,《意见》规定的其它价格补贴对象还包括因下岗失业、患重大疾病、受灾害影响等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等,这些边缘群体由于在就医、就学、住房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或制度性的补助或优惠政策(如低保户享受的就医零起点救助等),价格上涨对其阶段性影响可能更为突出,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协调机制,部门间意见不大统一,大部分没有纳入低保的困难群众难以享受到价格补贴。据了解,目前全省仅2万余人享受到价格补贴。从经费看,与生活补助及慰问金相同,低保对象的价格补贴也主要由市、县级负责,省级财政部门每年对贫困地区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但是,由于价格运行的非稳定性及价格补贴的非常态性,各部门对价格补贴发放标准的意见不尽相同。

三、关于完善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的建议

1 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编制方案。为了更好地发挥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在困难群众价格补贴和调整最低工资等方面的作用,我省指数编制方法在以下方面需要一步完善。一是编制时间及内容应更准确反映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目前,浙江省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指数按季编制,且反映内容为同比指数。为了更及时全面地反映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建议进一步将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指数按月编制,并将环比指数及定基比指数一并纳入编制内容,与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式相统一。二是调查户范围应适当扩大。为提高价格补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开展以低保户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专项调查,即将纳入调查的低收入户与经民政部门核准并登记的低保户尽可能相衔接,并以此作为编制权数的重要数据来源。同时,应将贫困大学生和拥有城市暂住证(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打工人员也纳入低收入居民消费调查范围。三是代表规格品的选定应更贴近低收入居民消费特点。低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商品和服务具体品种差异上。由于低收入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常常属于削价淘汰品种,市场寿命往往比较短,规格品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还须定期调查核实,加以及时调整。同时,根据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特点,以及低收入居民应对涨价更倾向于减少消费量或寻求替代品的特点,在选规格品时,更应强调其异质性。四是价格采集地点和时间的选择应更具代表性。由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差异较大,仅以全省平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各地对困难群体实行价格动态补贴的统一标准不能真实地反映全省各地区的不同情况,还需选择不同发展水平的若干个代表地区。在采价的具体地点和

时间方面,也应当根据低收入群体的特点,以集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超市、街头小店为调查地点,并选择低收入居民的惯常采购时间。

2 建立更为灵敏高效的低收入群体生活指数与补贴挂钩机制。一是提高补贴的时效。要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度变动情况和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研究制定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最低收入保障线及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联动机制方案。如果发生长期变动,应根据变动情况适当调整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最低收入保障线水平。为有效缓解即期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造成的压力,应进一步调整对困难群众的价格补贴时间,即改变当前按年或按半年补贴的办法,采取按季(或3个月)补贴办法,并力争于下季首月底前补贴到位。二是建立同比指数与环比指数相结合的价格补贴办法。为使价格补贴更灵敏、更全面地反映价格上涨情况,建议将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的同比指数与环比指数相结合,作为政府实行价格补贴的标准。规定季同比指数达到某一值或环比指数达到某一值时即启动价格补贴,并视其不同涨幅进行分档补贴。结合已有的价格补贴政策及低收入居民承受能,力,建议季同比涨幅数超过3%(含)或连续三个月月环比涨幅超过1%(含),应作为新增价格上涨补贴依据。三是扩大价格补贴范围。作为一项惠及广大困难群众的政策,在考虑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扩大补贴对象的范围。具体为:城乡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对象及因下岗失业、患重大疾病、受灾害影响等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具体补助范围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四是完善价格补贴标准计算方法。仍以同比指数作为补贴的挂钩依据,对困难群众价格补贴实行不低于上年水平、根据上年实际水平与当季上涨程度相结合的原则考虑。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季同比价格涨幅超过(含)3%的,季度补贴标准不低于:上年每人每月低保金标准×当季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同比价格涨幅×系数×3(个月)。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连续3个月环比涨幅超过(含)1%时,3个月补贴标准不低于:上期每人每月低保金标准x3(个月)×当期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平均涨幅×系数。该系数根据单位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影响程度确定。当同比与环比涨幅均达到启动条件时,价格补贴标准以同比价格涨幅为依据。五是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应根据价格上涨幅度动态调整。当受影响全年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同比价格涨幅超过3%后,相应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增加的额度为:全年低收入居民年基本生活费用同比价格涨幅×当前低保金标准。当全年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同比价格涨幅低于3%(包括持平或下降)的。原低保金标准不予扣减。

3 加强价格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针对与低收入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价格预警机制。加强与低收入群体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监测。做好应对价格波动的预警防范工作,特别是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价格政策出台,要首先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问题,认真研究、区别对待,尽量从政策上使这部分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合理确定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预警线”。由于低收入群体处于“弱势”地位,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承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区间比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要低得多,应对价格上涨的心理和行为也要相对敏感。对此,当居民整体消费价格并未大幅至整体预警线时就要重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问题,并及时制定相应的价格补贴预案。

4 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探索建立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各类途径探索完善对低收入居民补贴的长效机制,明确将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政府调整最低工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作为启动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及核定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使价格联动机制作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并与之衔接,共同构成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分工协作、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日常运行管理机制或联系会议制度。由价格、财政、民政、劳动、统计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横向之间的工作联系,互通情况、交流信息,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探讨社会保障工作形势,根据浙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与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效用。系统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和基本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和救济标准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上一篇:家庭工业:城乡居民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下一篇:举生态旗 打生态牌 走生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