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桥:加快建设现代化临港新城

时间:2022-07-23 03:50:51

杜桥:加快建设现代化临港新城

杜桥镇紧靠台州市区,是全国闻名的“眼镜之乡”、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台州市中心镇。全镇陆地面积186平方公里,辖7个办事处,123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20.5万。近年来,随着台州市委“三个台州”重大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作为温台沿海产业带和“海上台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杜桥镇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3.75亿元,财政收入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61元。为加快东部区块的发展,充分发挥“海上台州”建设主力军作用,临海市第十二届党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东部区块(主要包括杜桥镇、上盘镇、桃渚镇及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陆域面积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20平方公里)临港新城建设的战略目标,而杜桥镇就是这一区块的核心区域。建设“临港新城”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杜桥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杜桥建设临港新城条件日益成熟

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工业方面:杜桥眼镜经过30年发展,其块状经济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机械、绳缆、工艺品等产业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已初具规模,拥有上市公司华海、海翔、待上市公司永太化工、仙琚制药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农业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已有各类农业合作社20多家,拥有全国最大的西兰花出口生产基地和发达的海洋捕捞业、滩涂养殖业。现代服务业方面:杜桥镇是省级中心镇,商贸业、服务业有一定的基础,拥有浙江眼镜城等各类专业市场20多家,近年来先后引进了华联超市、耀达商场、肯德基、拉芳舍等一批高档次商贸服务业项目,四星级国际大酒店、浙江国际眼镜城已开始规划建设。桃渚、上盘集镇逐步扩大,桃渚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南门坑4A级景区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区位交通优势逐渐凸现。随着台金高速公路东延线的开工建设,83省道改建、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台金铁路东延至头门岛港区、椒江二桥等工程的相继规划建设,东部区块陆上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台州港临海(头门)港区的开工建设,将使东部区块成为台州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依托陆海大交通,东部区块能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承载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影响。

资源空间十分广阔。东部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目前已形成红脚岩、北洋、南洋三大工业区及规划中的头门岛港区,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现已开发1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块部分主要是利用废盐田、灰库和滩涂围垦前期所形成的未利用地,目前北洋涂、南洋涂在建围涂约4.33万亩。另外,还拥有长达243公里的海岸线。海岛资源丰富,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岛屿107座,超过1平方公里岛屿5个,达岛、白沙、洞港与头门等处蕴藏着丰富的港口资源,其中头门港具备2万吨至5万吨深水泊位条件。

管理体制不断创新。2005年。临海市委、市政府结合东部“三镇一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实际,对东部区域实施了区域调整和体制创新,设立东部区块党工委、管委会,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赋予管委会对所管理区域相应的开发事项管理权、协调权,负责对管理区域内镇级干部管理、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投资建设和年度经济指标考核。与此同时,还设立了临海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开发建设北洋涂围垦工程、疏港公路工程和港区码头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为建设临港新城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设临港新城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经济总产值400亿元,工业产值320亿元以上,工商税收8亿元以上,城镇人口达到13万人;到2015年,经济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基本建成温台沿海产业带中创新活力最足、创新环境最佳、经济活力最强、社会最和谐的现代化临港新城。

经济发展要实现临海经济从“内陆时代”向“陆海并举时代”跨越。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开发的契机,实施“港城联动”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核心战略资源――头门港区,推进“以港带产、以产兴城”的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由港航、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现代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成东部临港区域的“增长极”,推进临海新一轮经济的高速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要形成“一城、一港、四区”的空间布局,“一城”就是由海湾新区、上盘、南北洋产业区和围涂新区4个组团而成,形成拥有山、海、湖、港、湾、峡6个典型的城市特色景观,建成生态型城市。“一港”即头门港,要建设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深水转运型港口,成为台州未来的中心港区之一。“四区”包括杜桥片区、上盘片区、洞港产业区和红脚岩产业区。其中,杜桥片区是临港新城城市发展的基础,形成设施完善、集“居住、产业发展、城市设施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片区;上盘片区依托疏港公路、头门港区和白沙湾新区建设,发展成为宜居的生态型城市居住片区。

社会事业要坚持立足现实,把资源条件与社会事业、劳动力状况结合起来,统筹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

加快临港新城建设,争当“海上台州”建设的主力军

规划为先,整体推进新城建设。规划是龙头,要在《临海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完成《临海东部区域空间发展概念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临海东部区块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修编完成《临海市临港新城规划》、东部商业业态规划、南洋涂和北洋涂建设规划,着手编制《温台沿海产业带临海东部区块产业发展规划》、《临海东部区块船舶产业布局规划》。坚持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主动与台州市区和临海市总体发展规划衔接。遵照“长短结合、有序启动、分期实施、整体推进”的开局思路,以南洋工业区块、北洋工业区块、杜桥南工业发展区和杜桥北工业(机械电子)发展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以台州港临海港区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临港型产业,做好各功能区块的规划调整,集聚开发,整体推进。城市建设近中期以杜桥镇区现有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设施为基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提升杜桥镇区的城市服务功能,远期以海湾新区的开发为重点,最终形成“一港四区”的城市发展格局。

增量增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眼镜、机械、医化等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眼镜科技园和微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上规

模、集约化的眼镜产业集聚基地,努力使杜桥镇成为全国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眼镜产业中心;启动建设杜桥北工业区,作为机械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引导企业从零部件加工向整机制造转变:整合医化产业,鼓励医化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大项目、好项目,把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中大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部区块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临港型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汽车及零配件、新型纺织机械、绿色能源工业、电子、机械等新兴产业项目。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做精做强万亩西兰花基地、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万亩油茶等优势农业产业,培育区域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巩固提升海洋渔业,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捕捞业,大力发展标准鱼塘,加快红脚岩渔港建设;以桃渚旅游为中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休闲旅游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业态规划编制,明确三产功能区块,实施杜桥老城区“退二进三”:加大三产项目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教育培训等新型三产,建设新兴市场,正确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近期重点是按照“南拓东进、改老建新”思路抓好杜桥城区建设,加快以滨海路为轴线的新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设杜桥国际大酒店、浙江国际眼镜城等重点项目,完善、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同时,合理规划建设整个东部区块的水、电、汽、路等基础设施,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截污管网工程、台金高速东延线、83省道改建工程、牛头山引水工程、南北洋围涂等各项在建重大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启动建设西湖新水厂、110kV金都变、220kV童燎变等项目,配合做好椒江二桥、甬台温高速复线、甬台温铁路、疏港公路、港区码头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整合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考虑工业持续发展,外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留足空间,加快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东部发展要求的学校。满足人口集聚对教育的需求。规划建设文化、金融、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抓紧建设行政办公服务中心、总部商务区、科技创新中心。

优化环境,努力破解发展要素制约。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分片开发建设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领导和沟通,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快温台沿海产业临海东部区块发展的若干意见》,抓紧出台城镇户籍、社会劳动保障、城市建设投资、融资体制等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港、城、区、镇联动开发,对内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分享,对外形成统一品牌、整体推介。积极探索征地新方法,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统一"32作,努力增加建设用地。创新投融资体制,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在基础设施开发、项目投资等方面形成政府主导与民营资本投资的良性互动。提升私营企业家素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东部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上一篇:有关省市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的主要举措 下一篇:推进余慈统筹发展 打造和谐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