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生报道路

时间:2022-10-09 12:29:22

我的民生报道路

济宁日报于2007年5月创办《民生》专版,我被安排负责专版的编采工作,从此踏上了民生报道路。一晃5年的时间过去了,摸索着一路走来,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便是爱,挚爱《民生》,更热爱“民生”。

紧盯百姓身边事

《民生》创办之初,对民生新闻的概念定义尚不清晰明了,难以准确把握《民生》的定位。但在大脑里有一个大概的“筐”,那就是有关百姓生活的新闻事件都应该装在民生这个“筐”里。确定了这个“筐”后,自己内心似乎有了些许兴奋:生活在最基层的百姓,其生产、生活中遇到急事、难事、感人事,可以有一个展现的阵地了。《民生》,是百姓表达自己愿望的平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皆能展现在这一板块里,我也为能在这个板块里耕耘而兴奋。

真正的爱,发自内心深处;爱百姓就要真正体贴百姓;而百姓最为关注的就是自己眼皮底下的事。于是,我们的新闻眼就紧盯百姓身边的事。《民生》从创办之日起,就一直立足于以民为本,走近百姓,贴近百姓,报道叙说他们的故事,不仅如此,作为党报一部分的《民生》还承担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任务。我多次踏入幼儿园、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调查了解孩子入园难、上学难的症结所在,多次进社区访敬老院,采访报道社会机构养老不足的问题,还有留守儿童问题和就业、住房、交通、环保问题等,不仅将百姓关心的身边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更将一些惠民政策、利民举措给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根据济宁市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实际,2009年,市中区探索推出了居家养老模式,我一直跟踪此事。2010年,此养老模式趋于成熟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我以《市中区保姆式互助式养老模式受益千余老人》为题进行了报道,刊出后反响很好。随后,邹城、嘉祥、任城都相继学习推广了这一模式,此稿荣获2009年度山东新闻奖二等奖。

万事皆民生不是万稿皆民生

从事民生报道多年,我领悟出一个道理:万事皆民生;但万事皆民生不是万稿皆民生。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围绕改善发展民生做了大量工作,像有关领导的走访、调研、视察以及一些时政会议,哪项不是为了改善民生?但对这些进行报道时,往往是以时政新闻的形式出现的,作为民生版的民生报道该如何进行呢?这就有个写法定位问题。

我们常说民生新闻要以民为本,那么,以民为本的民生报道就要以平民的视角,以百姓的口吻,切忌居高临下地说教,这样写出的稿件才有吸引力,才能给人亲和感,才是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

2010年5月,我们从济宁汶上县的一份材料上获知,该县联手浙江平湖市,组建了“平湖汶上新居民计划生育联合协会”,一个跨省协会,不仅一年为在平湖务工的9000多名已婚育龄妇女省下2700余万元,还能使平湖的企业如期交付订单。这是一项计划生育工作,如果按传统的写作思路,一般会写成经验典型式的稿件。我在深谈细聊获取大量材料后,悉心琢磨角度与写法,确定了“两地跑 搞体检 本人不愿”、“共联手 建协会 本人省钱”两部分内容,两部分的着眼点都立足于“已婚育龄妇女”上,有了两地联手建起的计生协会,不仅免除了她们来回奔波的辛苦,还省了钱,这不就是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吗?于是,便用简短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此稿在2010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因为爱,亲近着父老乡亲

现在,我对民生报道工作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不仅热爱民生报道工作,更热爱《民生》报道的服务对象――我的父老乡亲。2011年,我们拿出重要版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多次展现了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反映了农民工的饮食卫生问题、劳动保障问题以及他们精神生活中的所需、所盼。在走近他们的身边、采访他们的故事时,我们不是去说教,更不是拉出一个什么采访提纲、一本正经地要求我问什么你答什么,而是带着爱、带着关心,以兄弟姐妹的身份唠家常、聊生活。就在这唠和聊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盼望和梦想,并读懂了代表中国农民工的不屈和坚强。然后,再以平民化的视角,用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展示新闻事件,使刊出的报道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由此,《民生》不仅赢得了受众,更收获了来自最基层的那分亲情,成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朋友。

(作者为济宁日报民生报道部主任)

上一篇:“公共”新闻如何变成“独家”新闻 下一篇:城市媒体的全国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