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检验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10-08 11:38:54

离子检验的教学思考

【摘 要】 课堂教学要承上启下,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超前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老师的教学任务增加,同时教学效率、效果也不会理想。落后了又会导致学生学习连续性不够,知识不紧凑。在化学必修1中离子检验这节课在课本中的位置是否合理?有没有超前?教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要如何进行?怎样安排这节课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 离子检验 教学设计 位置 教学效率

1 本课时的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课元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初步了解化学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之后,进一步学习和熟练物质检验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教材选了一些能够被高中学生所理解的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的检验,主要是基于复结初中化学知识,又学习物质检验方法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实验原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所在,关于实验原理的教学主要是在检验某种离子时试剂的选择,现象的观察,干扰离子的排除,结论的得出。例如CO32-的检验中如何排除HCO3-、SO32-、HSO3-的干扰,SO42-的检验中如何排除CO32-、SO32-、Ag+的干扰等。以SO42-的检验为例,检验该离子所用的试剂为稀盐酸、BaCl2溶液,其原理是Ba2++SO42-=BaSO4,看到的现象为产生不容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说明有SO42-的存在。若单纯的用BaCl2溶液依据是否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42-,则不够准确,因为CO32-、SO32-也能与Ba2+生成BaCO3、BaSO3白色沉淀,Ag+也能与Cl-生成AgCl白色沉淀,即CO32-、SO32-、Cl-对SO42-的检验能产生干扰。在待检验的试剂中先加入稀盐酸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以上例子的干扰,其原理是:2H++CO32-=H2O+CO2、SO32-+2H+=H2O+SO2、Ag++Cl-=AgCl,将CO32-、SO32- 以CO2、SO2气体的形式除去,排除干扰;而溶液中若有Ag+则在加入稀盐酸时就会出现白色沉淀,以此现象排除Ag+的干扰。也就是说,在样品中加入稀盐酸之后若溶液中没有沉淀出现,继续加入BaCl2溶液此时出现白色沉淀这可以说明溶液中有SO4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会提出一个问题:BaCl2溶液在稀盐酸之前加入或BaCl2溶液和稀盐酸一起加入到样品中是否可以?此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如果溶液中存在CO32-、SO32-则在加入BaCl2溶液时会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随后加入稀盐酸,生成的BaCO3、BaSO3白色沉淀和稀盐酸反应而溶解,因此再加入稀盐酸后如果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存在则可以说明有SO42-的存在,即BaCl2溶液和稀盐酸的加入顺序对排除CO32-、SO32-引起的干扰没有影响,但溶液中如果有Ag+存在,则在加如BaCl2溶液时会产生AgCl白色沉淀,而该沉淀不溶于酸,因此在样品中先加入BaCl2溶液后再加入稀盐酸或BaCl2溶液和稀盐酸一起加入,以看到有白色沉淀这一现象来判断溶液中有SO42-存在无法排除Ag+的干扰,即用BaCl2溶液和稀盐酸来检验SO42-有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的要求。随着教学的深入有的学生会问:能否用Ba(NO3)2溶液代替BaCl2溶液来排除Ag+的干扰呢?即先加Ba(NO3)2溶液然后再加入稀盐酸。先加Ba(NO3)2溶液虽然能够避免引进Cl-与Ag+形成白色沉淀,但先加Ba(NO3)2若溶液中有SO32-则会生成BaSO3白色沉淀,而BaSO3在随后加入稀盐酸时并不能溶解,因为此时溶液中有H+和NO3-,相当于有HNO3的存在,BaSO3会被HNO3氧化为BaSO4,而BaSO4不溶于稀硝酸,这就对SO42-的检验形成了干扰。因此不能用Ba(NO3)2溶液来代替BaCl2溶液。同样的道理,也不能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

2 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若整节课其他离子的检验也按SO42-的检验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则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①时间不够,这么多的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②容量过大,这么多的知识同时呈现出来,学生无法马上理解、消化、吸收,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同时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吃力不讨好。导致以上两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刚进入高中,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时间安排等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另外以上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原理也好,排除离子的干扰也好主要是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化学必修1专题2才开始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可见这部分的内容有些超前。若在教学过程中,排除离子的干扰这部分不讲,只讲实验的原理虽然能大大的节省时间,也利于学生的理解,但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一知半解而并非真正理解,另外略去的这部份知识在后续元素化合物中还是要讲解,反而造成了教学的不连续性。

3 解决的方法

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调整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完之后再讲。因为调到后面去学生就有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基础,也学完了离子反应方程式,此时再来讲授CO32-、SO42-、Cl-等检验中有哪些离子会产生干扰?如何干扰?怎么排除干扰?对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之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由此,首先可以起到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的作用;其次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那么难,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最后按调整后的顺序来教学,由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再变的那么难,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偏向于分组实验本身,即加大力度在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培养,也使得一节课不至于单纯的讲解理论变得过于枯燥无味。另外调整后的顺序从知识结构上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独立到综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丹青等.福建教育.高三总复习教学瓶颈成因分析及对策,2011.

12.12(50)

2 翁乾明.福建教育.关于教学目标的若干逆向思考,2012.3.12(11)

3 谢冰滨.福建教育.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2012.6.11(24)

上一篇:论习作教学与业余日记的关系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中运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