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1 15:20:30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建议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这样有利于教学。3.强调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加强读出离子方程式正确含义的训练。学生练习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和由离子方程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

[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能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①生成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②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③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①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②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③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Ⅰ、Ⅱ、Ⅲ,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

[投影]

[提问]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Ⅰ无明显现象。

实验Ⅱ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Ⅲ中生成不溶于稀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考]实验Ⅰ中无明显现象,原因?

[学生回答]只是溶液电离上的和与溶液电离出的的简单混和。

[引导思考]实验Ⅱ和Ⅲ中反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Ⅱ和Ⅲ说明了溶液电离出的和溶液电离出的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而溶液电离出的与溶液电离出的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和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实验Ⅱ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Ⅲ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Ⅱ和Ⅲ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述]2.书写:(以溶液和溶液为例)

①写(化学方程式):

②离(电离):

③删(两边相同离子):

④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②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和,而不是和。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和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

①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②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2篇

1、掌握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

2、能熟练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3、会由离子反应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4、会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3、使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课本第16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提问]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出现之一者才能发生。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NaOH+HCl=NaCl+H2O

[提问]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离子浓度如何变化?

[回答]离子浓度减小。

[板书]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即要依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判断。

[练习]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2)、碳酸钙和硝酸银溶液

(3)、硫化氢气体通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4)、碘水和溴化钠溶液混合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硫酸铜溶液与硫化钾溶液反应:CuSO4+S2—=CuS+SO42—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Cl—=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Ba2++H2O+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6H+=2Fe3++3H2

E、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板书]六、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讲述]能否将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关键在于能否选准方程式中各离子对应的物质,现将有关规律总结如下:离子方程式中如有H+存在,应选择强酸,但要注意同时有还原性离子存在,不要选用HNO3(如2H++S2-=H2S);如有OH-,应选择可溶性强碱;如有酸根离子,一般应选择钾、钠、铵盐;如有金属阳离子,一般选择强酸盐。

[板书]H+——强酸

OH-——可溶性强碱

酸根离子——钾、钠、铵盐

金属阳离子——强酸盐

[练习]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1)2H++S2-=H2S(2)CO32-+2H+=H2O+CO2

(3)Cu2++2OH—=Cu(OH)2(4)Zn+2H+=Zn2++H2

[过渡]接下来讨论本节最后一个问题,有关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板书]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Na+、HS-、Cu2+、Cl-BHS-、Na+、OH-.K+CK+、MnO4-、Cl-、H+

DH+、Cl-、Na+、SO32-EK+、S2-、Cl-、Na+FK+、SO42-、SO32-、H+、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练习]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环境下能大量共存的是C

A.pH=1的溶液中Na+,S2―,K+,MnO4―

B.pH=7的溶液中Al3+,Cl―,SO42―,HCO3―

C.pH>10的溶液中Na+,AlO2―,SO42―,K+

D.pH=0的溶液中Fe2+,ClO―,Na+,K+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过程与方法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在“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有如下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直接下定义、出结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进行学习,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究。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设计,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1:《强、弱电解质概念》教学

鉴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因此教师就利用媒体直接提出第一个问题:“下列物质中:NaCl、HCl、NaOH、CH3COOH、NH3•H2O、H2SO4、Ba(OH)2、酒精、蔗糖,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在学生的回答中,有部分学生对CH3COOH、NH3•H2O不敢确定。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有办法证明CH3COOH和NH3•H2O是否为电解质吗?”学生思考之后形成统一认识,因为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所以只要测定一下醋酸溶液和氨水是否能导电就行了。

学生分组实验:把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盐酸、NaOH溶液以及醋酸溶液、氨水置于五个小烧杯中,五个灯泡的功率一样大,电极也一样,并联后接通电源,请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决?”学生们观察后都直接回答:这个实验证明了CH3COOH、NH3•H2O和NaCl、HCl、NaOH一样都属于电解质。但随即有几位同学质疑:“为什么醋酸溶液、氨水对应的灯泡比其余三个要暗呢?”

教师提出第四个问题:“是呀!物质的量的浓度一样的这五种溶液为什么导电能力却不同呢?”课堂一下子静下来了。几秒钟之后,教师启发:“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呢?”学生略有所悟,此时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刚才五种溶液导电能力不同说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不相等。”教师没有立即纠正这位同学的错误说法,而是环视四周。又有同学站起来:“应该是这五种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这位学生还举例:1L、1mol•L的NaCl溶液和10L、0.2mol•L的NaCl溶液,何者导电能力强?他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但此时又有同学发难了:“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会不同呢?像HCl和CH3COOH都是一元酸呀。”许多学生思考后认为:“肯定是这些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造成的。”

此时教师接上话题:“对,原因是有的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大,有的电离程度小。根据电离程度的大小,我们把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同学们能对这两个概念下个定义吗?”学生没有阅读教材就直接得出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只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回答、质疑、设计、再质疑、讨论、得出结论等环节自行得出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且理解了强、弱电解质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到了组织者、帮助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作用,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

案例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概念》教学

教材中设计的交流与讨论:比较Na2CO3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和CaCl2溶液反应的现象,两者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然后就直接得出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师认为这个实验只能说明Ca2+与CO32- 发生了反应,而无法让初学者判断Na+与Cl-、OH-是否发生了反应。学生还不能从反应实质上理解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现象更为明显的实验来阐述离子反应的实质。

实验1: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稀H2SO4,观察现象。

问题1:“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白色沉淀是溶液中Ba2+和SO42-反应生成的Ba2SO4,红色逐渐褪去是由于OH-被H+中和了。”

教师肯定:“Ba(OH)2 、H2SO4都是强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问题2:“是不是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所有的离子都参加反应了呢?”

学生想了一下之后,纷纷发表意见,有肯定也有否定。

实验2:向3ml稀H2SO4中滴加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观察现象。

问题3:“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没有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Ba2+和SO42-反应生成了Ba2SO4沉淀,只是不知道H+和Cl-有没有反应?”

问题4:“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H+、Cl-是否参加了反应?”

学生交流讨论后的结果有:

(1)用石蕊试液检验反应后的滤液是否还有大量的H+。

(2)在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Na2CO3,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在滤液中加入锌片,能否产生H2。

(4)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AgNO3溶液,然后加入少量的稀HNO3,看能否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来检验Cl-的存在,等。

根据最简单的原则,学生们同意用(1)、(4)两种方案来证明溶液中是否还有大量的H+和Cl-。教师用手动离心机使沉淀快速聚沉,然后取上层清液,完成方案(1)和(4)实验,从实验现象说明H+和Cl-没有参与离子反应,只是Ba2+和SO42-参加了反应。

思考问题5:“从上面的二个对比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有的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如Ba(OH)2和H2SO4反应。有的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某几种离子参加了反应,如BaCl2与H2SO4反应。”

此时,教师提出:“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是非常必要的,它能真正揭示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于是,顺利引出了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了创设实验情景质疑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设计、比较、归纳等办法,最后得出离子反应的实质。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材料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教学情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由此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4篇

课时目标既是微观概念,也是行为概念,因此,表述时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具体、准确、可实施、可检测。

为了贯彻这四个基本原则,课时目标的表述可按四步进行。

一、 明确主语

课时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表述时主语是学生,不是教师。有的教案将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或“使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规范的表述应该是“学生……”有时,主语学生可省略。

二、 选准动词

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到、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如辨别、识别、辨认、认出、类比、对比、比较、背诵、默写、听写、写出、列出、举出、画出、绘制等。

这里要特别注意五个动词:了解、理解、把握、掌握、培养。前四个动词一般而言是中观概念,有时可作宏观概念,最后一个动词一般而言是宏观概念,有时可作中观概念,它们通常适合于表述中长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学期、学年、学段教学目的。这些词语,在以前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等文件里使用频率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不适合用来表述课时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知道得很清楚”。教学目的中的“了解”水平,其下位概念有辨别、识别、辨认、认出、再认、回忆、说出、描述、复述、背诵、写出、列出等,表述课时目标时应尽量选用下位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

2.理解。意思是“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而领会的词典义是“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因此,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较深的了解”,就是要“懂得”事物的意义、原理、方法等。教学目的中的“理解”水平,其下位概念有解释、说明、阐述、比较、类比、对比、判断、分类、归纳、概述、概括、提供……例证、把……转换成……、预测、估计等,表述课时目标时应尽量选用下位概念。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学习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把握。其词典义是“抓住(抽象的东西)”,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学生预习了“量变与质变”这一课题之后,能把握其内容要点,这里的“把握”是“归纳”或“概括”的意思;读了某篇科技说明文,能把握文中重要信息,这里的“把握”是“筛选”或“整合”的意思。因此,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最好不要笼统地说“把握……”尽量用“把握”的语境义来叙写。

4.掌握。其词典义是“熟悉并能充分支配或运用”。对某个知识点,如果只是了解了、理解了或者把握了,而未达到灵活运用,就不能表述为“掌握”。

5.培养。其词典义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的教案这样表述课时目标:“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短的一课时能培养出什么呢!这种宏观概念的叙写在课时教学中既无法实施,也无法检测。

如果培养的是认知能力或者涉及知识、过程、方法等,应尽量从“了解”、“理解”、“把握”、“掌握”等词语的下位概念或者语境义中选取。如果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则视具体情境而灵活表述。这是因为:人的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表述时采用一种开放的形式,不强求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适度的模糊、笼统是允许的。

三、 提示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学习行为、影响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前提。条件的表述有四种:

一是辅助手段,如:“可以用计算器。”二是信息提示,如:“给出碳酸氢钠(NaHCO3)的分子量,能计算出……”三是时间限制,如:“在10分钟内,写一个肖像描写片断。”四是情景限制,如:“在课堂讨论中,能……”

条件在表述时,有时可以省略,如:“学生能熟练地说出离子反应的类型。”这里就省略了“学完离子反应的概念之后”这一条件。

四、 预设水平

水平是指课时目标应达到的表现程度。如高中语文的大作文应“不少于800字”;高中数学在讲“二项式定理”时,某老师要求“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写出通项公式”。这里的“不少于800字”、“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写出”就是“水平”。

参考文献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是指执教者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将要上的或已上过的课,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述者答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研究性活动。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地点、学生、教学进度、教学设备等限制,使它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这也是说课活动兴起的一个原因。

2.理论性与科学性

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为什么这么教”,这是说课的核心。说“为什么这么教”,就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新课程改革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说清楚这样设计的理由,使教学更具科学性。

3.示范性与交流性

说课者通过说,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安排,本身就具有示范性,再加上相互之间的切磋,集思广益,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二、师范生说课能力的培养

说课能力的培养一般在大三或大四学年,是在师范生学习了“教学论”课程后,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等理论),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技能(如导课、讲解、演示、板书、结课等)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对师范生进行说课训练主要是用下列模式来进行:

说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上图所示。我们采取分步训练的方法,分散说课的难度,使学生逐个掌握。其基本模式是:理论解释一实例示范一练习模拟。下面我们主要以“说教材的作用与地位”和“说教学过程”来详细分析训练情况。

1.说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理论解释: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从知识特点、教材编排、中(高)考涉及程度等方面考虑。关键是先找出它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对后面知识的铺垫作用,再说明它是否属于重点章节,在学习中是否占有重要作用,是否属于中(高)考热点。

实例示范:“卤族元素”属于元素化合物类型的课,与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有密切联系,且与前面学到的碱金属元素相类似,本节和碱金属元素都是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卤族元素的学习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知识,又为下一章研究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练习模拟:学生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和地位,然后由学生代表现场说,师生评价,相互交流提高。

2.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中心环节,是整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具体呈现。本环节既要有清晰的、分层次的课堂教学设汁,又要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的阐述融入其中,可灵活展示,但逻辑性要强。一般程序是:导课――新知学习――结课――练习――作业。

导课:要说清用什么方法导入,这样导课的日的。

如“钠”的导课:让学生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预测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目的: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性质与结构联系起来,为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知学习:这是说课中心环节的核心部分。每一知识点如何设计要逐一介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各有哪些,使用何种教法,指导哪些学法,培养学生哪种能力,大概占用时间等。最重要是说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以及理论依据的渗透。

如“钠与水反应”的说课要点:指导学生阅读书本的讨论题。目的:让学生观察实验时更有目的性,注意力更集中,实验现象观察更完全、更清楚。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叙述实验现象,以发展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出问题:Na与H20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请设计实验来检验生成的气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检验装置,既可发展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在上述基础上,让学生写出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既让学生明白了反应的实质,又复习了前一章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然后从Na与非金属、水反应,引导学生归纳钠的化学性质,再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解释,使结构与性质联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结课:结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节课结束时把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正所谓有头有尾,避免头重脚轻。

练习:要讲练结合,注重知识的巩同与迁移。用到哪些练习,目的是什么要说明。

作业:本节课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这样布置的理南。

学生模拟:试说“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亲自构思、动手的机会。

说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介绍新知时内容到方法逐一介绍;(2)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3)突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3.说课的观摩学习

在基本掌握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操作要领后,我们让学生进行说课的观摩学习,有目的地提升感性认识,促进说课能力的提高。我们先给学生展示中学教师或高年级学生的说课教案,让他们仔细阅读、讨论,逐步加以内化。然后放映中学教师说课比赛或高年级学生的说课录像(一般用后者比较多,因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易产生共鸣)请高年级学生现场说课示范。学生观看、记录,然后评议,从中挖掘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不足,达到借鉴、提高的目的。

4.说课教案的编写

学生根据说课的基本内容,自选内容或教师指定内容,编写出说课教案。教师认真批阅,详细点评。学生修改、完善,为说课训练作好充分的准备。

5.说课的分组演练

通过大量的见习学习和说课教案的编写,师范生对说课的基本内容已大致掌握,但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安排时间、地点,召集本组成员训练,并做好评议记录。我们利用微格教学,把每位同学的说课情况录下来,反复回放,先让说者自己反馈,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每次训练,我们都安排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学生对说课的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增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师范生经过反复操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说课的基本要领,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说课能力。

三、说好课的关键

1.要显示自己的亮点

说课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新颖的、符合新课改的教学出亮点,也可以精心设计说课程序,如在程序中加上教学反思、教学缺点(遗憾之处)等,使自己与众不同出亮点。

2.在“生动”上下工夫

说课与上课一样,要求对说案非常熟悉,说时一定要脱稿,语言要流畅,不要有口头禅,不要出现频繁的停顿,且要有激情,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最好有一定的肢体语言,与听者有眼神的交流。

3.用不同的语言说

说教材、教法、学法时用陈述性语言,以说课者身份出现,重说理。说教学过程时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以上课者身份出现,重教学设计。

4.课件处理要恰当

课件的文字不要太多,不要有错,版面不能太花哨。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动态生成;倾听;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8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动态生成资源能否及时捕捉与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但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不能敏锐地捕捉与有效地挖掘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民主,课前教学预设不够充分,教学实践智慧不够灵动等等。现就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策略,促进动态生成,谈几点认识与想法。

一、真诚倾听学生观点

教学不能总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还应包括学生诉说,教师倾听,也就是说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难发现,动态生成资源往往发生在平等对话中,发生在教师真诚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阐述的观点是学生基于个体经历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加工后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曾预料到的,是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民主的胸怀,用欣赏、鼓励、期待的目光去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感想、闪光点,理解学生的观点,并将其纳入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中“氯碱工业”的相关内容教学时,讨论完课本上的三个问题后,有位学生站出来问道:从图上可以看出,上边的左出口分离出去的是淡食盐水,那么这种装置为什么不把食盐电解完呢?是不是实际工业生产中不可能100%参加反应?我马上意识到这是课堂生成的很好问题,就引导大家课后可以去查阅资料解决。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同学们知道:当Cl-和OH-浓度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就不会是Cl-反应而是OH-反应了,也就是说电解食盐水是不可能将氯化钠电解完的,所以当电解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将稀的食盐水分离出去重新补进高浓度食盐水。有位同学恍然大悟地说,其实课本讨论的第一个题是: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Na+、H+、Cl-、OH-, 请根据实验事实指出哪些离子优先在电极上发生反应。这里可能就是暗示我们OH-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在电极上发生反应的。我接着追问学生,你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在水溶液中能够进行镀锌?为什么电镀要控制溶液的pH值?学生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相信学生对这一类与浓度有关的离子放电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样由于解决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困惑,学生有深切的体会。虽然在课堂中的这种临时发挥可能打乱了原先预设的教学程序, 但它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有效地促进了发展,巩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密切相关,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泛、充满活力等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化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体悟化学,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囿于课本、教材上静态的知识;其次引导学生要用综合的思维、而不是狭隘的眼光和就事论事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如果学生能跳出学科的限制,打通不同学科的联系,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问题,在更大背景中学习、感受化学,自然会生成有益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高二有机化学教学时,我演示了淀粉水解实验后,设问如何检验水解反应已经发生?学生回答检验有无水解产物葡萄糖生成,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检验有无还原性葡萄糖生成。有的同学认为,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或银氨溶液要在碱性溶液中才能氧化醛基,所以要先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至碱性。有的同学觉得太麻烦,容易忘记要先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我顺势追问有没有其他试剂可作淀粉水解的催化剂?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看短时间内很难有解决方案,便让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1]。一段时间后,我都把这个问题忘了,但有几位同学提出了几个很有创意的方法。有个同学从生病时医生给有饱胀感的他配了一些多酶片得到启发,提出能否用多酶片代替硫酸作催化剂水解淀粉,实验后发现效果果然非常好,查阅多酶片的说明书后发现,每片多酶片内含胰淀粉酶1900个单位,而胰淀粉酶是淀粉水解的催化剂。有的同学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能否用唾液中的淀粉酶代替硫酸作催化剂水解淀粉,实验后效果也不错。试想,不关注生活、不善于移植方法的学生怎么可能想出这样用生活中生物学科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三、捕捉课堂实验的意外现象

在指导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递变规律”,分别用镁条和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在回答镁铝的活泼性比较后,又有学生观察到铝片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基本上看不到气泡,这不是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相矛盾了吗? 于是我鼓励我的学生去大胆的大胆猜想、探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和实验设计。

疑问: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反应的实质是单质铝与氢离子反应,那么为什么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与铝片反应的速率却比稀硫酸要快得多?

猜想与假设:溶液中除氢离子外的其他离子(Cl-、SO42-)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稀盐酸中产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那么,是否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42-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呢?。

探究方案制定与实施:用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硫酸分别与相同的铝片反应,验证了这个题目的正确性。两者再进行对比实验分别检查Cl-和SO4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再进行对比实验:

1.若往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Cl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加快。

2.若往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2SO4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减慢。

虽然这节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递变规律”预设的内容没有完成,但是通过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浪费”一些时间应该还是值得的。

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总之,如果要提升把握和挖掘课堂资源的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胸中有策略[2],做学生发言的倾听者,学生实验的指导者,学生交流的参与者,用智慧、技巧去捕捉与开发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伟.用原始问题优化化学教学的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7):29-30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专业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9-006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9.028

2011年11月21日,我来到了坐落在姑苏水乡深处的苏州第十中学,有幸代表连云港市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与其它25位选手同台竞技。从初拿到通知的激动与忐忑,到准备过程中的忙碌与充实,再到比赛时的紧张与坚持,这一路走来,付出很多,同时收获良多,感触颇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教学生涯中尽快成长,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扎实的基本功是关键。

这次的比赛项目多,层层选拔时间长。比赛项目包括“学科理论笔试、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模拟课堂教学、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展示、粉笔字书写和即兴演讲”六项,这对选手的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连云港市内三轮选拔,再到参加省赛,时间跨度两个多月,每一场比赛,都是全面考验;每一次准备,都是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一次选拔都是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赛前准备,积累胜过历练

本次大赛设置的项目繁多,在赛前的几个月,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重温化学教学论、新课程标准等资料,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反复研究和思考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大市的模拟卷以及江苏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复赛试题,了解命题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分析、解题能力;对照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对不同课型列出课堂设计思路,制作PPT课件,对典型课题进行3小时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20分钟的模拟课堂,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关注有关化学的新科技新动向,阅读近三年的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与《化学教学》,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期间,得到了市教研室以及同行老师的关心与指导。赛前准备促使我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地搜寻隐藏在自身教学活动后面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地对教学行为作出自我评价,并且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建构与整合。可以说,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从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自己得到了全面的“进修”。

二、赛时展现,历练促进成长

在这次比赛的所有项目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天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这两个项目。

1.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

这一环节,我抽到的课题内容是《离子反应》。教学要求包括利用“实验探究”来说明离子反应的本质、发生的条件,并讲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另外组委会给每位选手一个素材包,里面囊括了相关的电子书、论文、图片、视频等。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的时间只有3小时。拿到这个题目,我觉得应该首先深刻挖掘教材内涵,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层面分析学生已有水平及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确立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理论分析和实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将离子反应的重难点突破。

理清思路后,教案的具体设计和课件的具体设计就在紧张的时间中进行。另外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注重了格式的规范性,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书写。格式只是形式,但是我觉得一堂课还是要建立在对教学目标、对学生充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点恰好与赛后评委在点评该项目的观点一致。

2.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考核的内容是通过实验证明淀粉本身没有还原性,而淀粉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实验提供的用品:淀粉、1:5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氨水、1% NaOH溶液、10%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该实验是常规实验,考查的是基本实验操作,但是需要注意物品量的取用,选择合适的试剂。我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始终注重控制变量对比的方法,另外做到实验步骤统筹合理安排,保证实验的高效和现象的明显。

3个小时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马上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高强度的磨砺,锻炼了我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升了我个人的专业素养。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暴露了我们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弱化实验的现象,教师在常规实验教学中往往忽视自身实验习惯的培养和实验原理的灵活运用。

三、赛后反思,成长在于积淀

这次比赛,让我开阔眼界,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体验过程最重要。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基本功的形成贵在长期的养成与积淀。

这次比赛是江苏省青年教师的比赛,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大多数是80后的教师。他们有活力、爱创新、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从这次的比赛中,也发现我们年轻教师身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反思和提高的地方很多。如何在教学生涯中尽快成长,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看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以及学科观念、学科教育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处理。因此,若想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读书是一条有效且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精选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把读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不仅可以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学习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向网络、媒体、专家、同伴学习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青年教师应拓宽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真正成为一名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的优秀教师。

2.重视实验,理解实验,坚持实验

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实验应该是基本功。实验技能必须非常熟练,实验操作应规范化、细致化。然而,实验在这次比赛中几乎是所有老师的弱点。在这次的实验设计及操作环节中,淀粉水解产物检验的实验,有不少教师的实验操作不规范、不严谨,同时失败率较高。仅仅是书中简单的一个实验,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赛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这些反映出我们一线的教师平时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演示实验的设计、改进与思考不够。甚至连实验仪器如何规范地画出来都不会。感觉化学实验“可有可无”,实验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如此一来,教师的实验基本功得不到强化,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将每一次实验操作当作比赛,关注实验设计理念和方法,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将实验内化为学科知识;熟悉、掌握仪器的功能,对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验结果做到胸有成竹,规范每一个操作步骤,处理好每一个实验细节,把化学实验当作讲授科学知识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3.及时多维的进行教学反思

1989年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败笔”,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在看似平淡、司空见惯的教学工作中,只要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一定能捕捉、提炼出教学研究的问题素材来,并将成果进行物化。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能够很好体现专业发展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杜廷云.谁来设计80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29-337

[3]王玉.课改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6-131

[4]高婧.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南方论刊,2008,(3):68-69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培养;青年教师;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45-02

青年教师刚从大学走出,有理想、有创新,但缺教学经验,如果把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传递给他们,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常规的教学业务和教学规律,找准自己的特色、特长并结合到教育教学之中,成就他们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而驾驭讲坛。

一、培养分析理解和驾驭教材能力

青年教师欠缺的是分析理解教材的经验。下面以“盐类水解”为例培养青年教师分析教材和驾驭教材能力。

1.引导青年教师熟悉和理解“盐类水解”的新课程标准、理念,着重理解盐类水解属于电解质理论部分,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把握好盐类水解的内涵和外延,抓住书写离子方程式化学用语的技能这个重点,突破强酸(碱)弱碱(酸)盐水解的规律这个难点。这样,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参来分析研究,就能培养他们分析理解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2.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盐类水解”的新知识和以前知识强弱电解质联系的特别研究,不断把盐类水解的概念、盐类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等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构建知识网络。

3.启发青年教师理解“盐类水解”内容安排离子反应和强弱电解质之后,是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电离和强弱电解质概念下进行,尽量利用已有的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知识的比较、辩析帮助理解。并从中挖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4.把好确定“盐类水解”教学方案的关,对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在分析教材时可以简略,对学生疑难多的强酸(碱)弱碱(酸)盐水解规律的重点内容,要从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启发他们深挖,使他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始终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培养其分析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为驾驭讲坛打下良好基础。

二、在校本教研中传授经验使其站稳讲台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解决教研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他们进行信息交流、经验交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是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培养他们站稳讲台的有效途径。

1.看片—备课—上课—反馈评价—验收是青年教师获得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拍摄和回放他们的课堂教学录像,并与观看“教学示范片”结合起来,带着研究教学规律、模拟教学技能、思考教学策略的目的去看片,然后讨论、评价、模仿教学,启发他们发现某一特定教学行为的种种操作,以增加对范例教学的理解和掌握。

2.坚持每周与青年教师老师互听一节课,做好课后评析,把彼此的感受作深入的交流,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缺点。如在组织教学中的欠缺,给他指出就能迅速地改进,他们的教学思路清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他们尽早掌握教学的常规能起很好的作用。

3.与青年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他们获得新授课、复习课、作业或试卷评讲课等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并从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评价观点、评价依据、评价语言几个方面取得经验而站稳讲台。

三、培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促其成熟

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青年教师的弱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因此必须引导他们课前进行创造性劳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深入研究教材,选择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教法。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例如,元素周期律的教法是通过分析1至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数值、主要化合价等得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选择实验探索法探索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而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主要是选择横向,纵行的对比归纳教法得出其性质的内在规律性。因此在教学中培养他们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法,是使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青年教师成长为能驾驭讲坛的优秀教师,一般经历把所学到的心理学、教育学及教学法等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和把所掌握的教学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的两个过程。要使他们驾驭讲坛,应引导他们找准自己的特色、特长,成就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但教学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博取众长、模仿他人阶段,勤学教育理论、探索提高阶段,形成教学特色阶段,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阶段。

1.与青年教师总结成功经验和查找失败原因,要求他们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用具等方面成功、独到之处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把不尽人意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记录下来,达到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提高的目的。

2.要使青年教师驾驭讲坛,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的经验让他们吸取。例如:课前如何用复习上一节课要点;如何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实验应该怎样做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探索能力等。只有使青年教师取得间接经验,逐步完善,迅速成熟,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而驾驭讲坛。

引导青年教师用心灵去感悟教育,记录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他们的教育教学感悟就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理性,教学上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就把他们培养成才了。

参考文献:

[1]姜艳秋.如何培养青年教师[J].教书育人,2009,(05).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

对教学而言,教学理念是内在保证,教学策略是外在向导。不论是内在的发展还是外在的衡量,都需要学生具备长远的发展意识和优秀的学习能力。传统的高中化学教育忽略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掌握一部分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权并不在学生自己的手里,习惯全然按照教师的安排学习,缺乏自己的个性想法和主动思考。教学的过程并非师生共同思考,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是教师单方的“角色扮演”。教学需具备直观与深刻的统一。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理解教师思想的过程,教师讲课不能过于繁冗,给学生带来太大压力,而应加强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成长。笔者立足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深入探讨高中化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为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质量提供几点建议。

1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

教学的集合不仅在于教学理念的集中,也在于教学方式的更新。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坚持变化的理念,立足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集合不止是教学方式的集中,也是教育发展的集中与综合。传统的高中化学忽略发展的方法论,没有及时了解发展与创新的理念,也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各种视角创新现代高中化学。传统的高中化学往往将“教学”当做生命,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但是知识传授在这种观念下逐渐演变成知识灌输,不利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锻炼,也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和长远发展。有效的教育不仅能对学生的当下产生影响,更有利于学生的以后和将来,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向导作用,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讲课需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重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的高中化学教育忽略对自身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往往沿用一种或两张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策略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学应当具有规律性,要体现规划和教师实施的规律性,要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综合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策略的调整需立足教学实际。教师教学要有自己的想法,而非单纯依赖教学大纲,教学体系进行知识输出。有的传统的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前缺乏完善的教案准备,备课不及时,不充分。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一大部分数学老师备课只是走过场,觉得教学内容记于心就可以了,疏于具体内容的文字落实。还有一部分老师甚至不备教案,觉得没有备案的必要性,在书上划划就可以。显然,这些理念都存在着偏差。任何事情,都需要充足的准备,教学也是如此。另,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上课严肃沉闷,学生感受在压抑的氛围下学习很容易丧尸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而言,学习知识是一部分,发展能力也是一部分。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导引。传统教育下的高中化学没有对学生的发展进行适时的引导,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也没有做到适时的分析和指导,导致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缺乏规律性,学生对学习没有完全的概念,尽管有一肚子知识,但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分析意识和行为习惯承接新课改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育要加强探究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生一直跟在教师后头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的话语权。

2对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建议

2.1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将高中化学知识直观化,同时可以激发了高中学生的好奇和思考的能力。同时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师生互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物质性质这一块的时候,可以先把物质分类,尽量给学生提供实际物品,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在观察中反思,收获。物质性质比如颜色,形态,硬软这些属性都是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简单的口头输出,知识重复有效地多。就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稳定性这些化学性质而言,单凭肉眼是不能得出结论的,需要通过实验,一步步经过探讨得出结论。做实验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学生自己做实验关注度会更高,也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双向适时有效的互动。

2.2加强教学引导:教师要重视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新课改的要求以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指引,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明显的提高可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研究物质比如有机物的物理变化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的反应,教师不能仅通过语言传授。这时应加入一些辅的道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知识模型,将复杂的知识简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像离子反应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播放动态模拟离子合成的视频,帮助学生学习。

2.3重视基础学习:新课改的高中化学教材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这就利于学生通过教材提高学习的效率。新课改的高中化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它比较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详细,难易结合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论对哪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教师讲课要注重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比如教物质的量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基础不好理解起来就比较苦难。再比如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性质多样,学生如果基础不够坚实,学这忘那,学习的难度便会增大,学习知识的时候十分容易混淆,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搞乱种化合物的性质。

3结束语

新时期高中化学新课改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对高中化学教材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这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离子反应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新观念

新课程标准也给化学教师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大教师亟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提升化学教学质效,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两种新的观念。

一、新教材观(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一为例)

1.新教材内容集中体现了时代性与人文性

教材对相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穿插着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这些科技成果不同程度反映了我国科研现状与发展未来,为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材还列举了如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等反映人文历史进步的物象,从而使课程更加具有历史纵深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

2.突出“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主题

教材内容涵盖了21世纪中国公民所应普遍具备的化学常识,涉及原来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大部并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衔接自然贴切,而且知识点强度要求不高,从而与后续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定的梯度。教材第一章讲述“从实验学化学”,系统概括地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等相关的知识,并以此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知识引导作用,并在后续教学中得到深化和拓展;第二章讲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的角度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并顺势引入分散系、胶体、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运用实物、彩图形式增强课程吸引力

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认知特征,教材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技术,让学生在视觉感官上享受到教材的绚丽多彩,并增强其欣赏性和可读性。教材刻意精选,多编排实验科目,取消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立足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感受化学内在的魅力,并巩固了化学学科作为实验科学的理论定位。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发现化学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展示,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化学知识与技能,启迪其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二、新教师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上对教师职业的高度概括。不可否认,以前强调师道尊严,教师高执教鞭威严不可侵犯,但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所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作为学术权威而备受尊崇,但在现代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和教育者,与学生一同就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构建健康、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现代课堂的主题,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教材的设计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有的教案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教师要把大量时间用在对新教材的研究备课上,充分发掘和拓展教材资源,融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上,教师必须解放自己,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不重要,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变革观念,才会不落于时代潮流。

上一篇:幼儿教育教案范文 下一篇:免疫调节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