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轻松把课堂还给学生

时间:2022-10-08 09:15:13

浅谈如何轻松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习不应被动看成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视为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才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应用题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我们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应用情境,营造积极参与氛围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比如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

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950人,教师27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今日放映 《宇宙与人》,成人票每张8元,学生票每张4元,团体票每张6元(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以下是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1:8×9+4×161=716(元)

方法2:(9+161)×6=1020(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1人,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

10×6+160×4=700(元) ……

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学有价值,才能学得既主动又轻松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应用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教材中有一道应用题是这样的: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类应用题枯燥得很,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学不好这类应用题。不如改变一下应用题呈现的方式。

1.课件展示情境

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示例。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应用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三、重视应用题的形成过程,为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应用题具有抽象性,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造成解题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视应用题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轻松掌握解题方法。

以下是“归一应用题”的教学片断。

师:如果现在要求大家很快地测算出全班20个同学在1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踢多少个毽子,你们准备怎样测算?(学生们争相发表意见)

生1:我先测算每个同学1分钟踢毽子的个数,再把它们加起来。

生2:那样太麻烦,我只要先测出一个同学1分钟踢毽子的个数,再乘以20就可以了。

生3:这样也不对。如果选出一个踢得特别快的同学,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一个踢得特别慢的同学,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

经反复考虑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1分钟踢的个数,算它们的平均数后再乘以20。

经过实地测试,编出应用题:“在1分钟内,8个同学共踢毽子328个。照这样计算,我班20个同学1分钟大约能踢多少个毽子?”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解答。学生在探索解答方法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还向学生指出,用这种推算的方法,能预测出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学,不但渗透了统计、估计、推测等思想,而且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所学知识,学到的不是僵化的知识。

应用题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应用题,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应用题离自己并不遥远,解答应用题有一定的价值,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应用题。从而真正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应用题教学课。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刍议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