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空间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时间:2022-10-08 06:42:06

运用历史空间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摘要:历史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迹离现在年代久远,从现在的角度往前回溯,往往会有一种历史的苍茫隔离之感。尤其对于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时空概念上与现实的遥远暌隔,让他们觉得回过头去学习历史人物,梳理历史事迹如坠五里雾中,苍茫云海间,何得辨云天。这增加了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历史时空的悠远又容易造成学生们心理上对历史学科的疏远,因疏远而影响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其实,大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只是在时间概念上是离我们遥远而不可及的,但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生活和发生的空间,与我们现在中学生所生活或所熟知的空间是重合的,或者是很邻近的。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善于运用历史空间观念,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空间观念;拉近;距离。

一、善于运用历史观念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生活或发生的空间与现在中学生生活或者熟知的地域在空间上是重合的,或者是邻近的,所以这就给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空间观念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历史与现在中学生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下面试举几例。

在学习三国三大战役时,我们都知道三国三大战役指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又称亭之战)。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朗读,教师再予以讲解梳理,从知识的传授程序上并没有差错和疏落,但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观念就是在被灌输概念,他们所接受的仅仅是“死硬的、僵化的”冷冰冰的历史事实的罗列而已。但如果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一小节时,换一种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效果就会不一样。这个角度,就是合理运用空间观念,也就是唤起学生的空间观念,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下是我讲解夷陵之战时的板书和语言:

夷陵之战(又称亭之战)

1、发生地点:夷陵(今宜昌境内长江沿岸地区),现宜昌还有夷陵区和亭区。

语言讲解:同学们很多都去过巴东和宜昌(野三关到巴东很方便,巴东和宜昌很近),也看到过巴东和宜昌共有的一条江――长江,当然还有巴东长江大桥和宜昌长江大桥。长江流过巴东后再往前流就流经宜昌了。巴东和宜昌还有一条江相连,那就是恩施人民的母亲河――清江。清江流经我们巴东水布垭镇等位置,然后在东南方向的宜昌与长江汇合。(并作简图)去过宜昌的同学(从野三关到宜昌无论走高速还是坐火车都是一个多小时车程,很近便)知道宜昌的夷陵区和亭区吗?这两个位置一个是离我们很近,一个是与我们马上要学的三国三大战役的“夷陵之战”有关。(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并伴有“顿悟”的表情,很可爱)好,我们一起来学习夷陵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和结局。

2、发生的时间:公元222年 交战双方:蜀国吴国

3、结局:蜀国战败,吴国胜利。蜀国君主刘备退守白帝城(今长江巴东县城段西北方位的奉节城),不久病逝。语言讲解:夷陵之战时,误将陆逊用火攻打败刘备大军。蜀军被打散过后,兵败如山倒,很多士兵沿着清江(巴东大多学生去过水布垭,看过清江,熟知这一空间方位)一路逃命,准备沿清江借道恩施逃回重庆和四川(历史上重庆和四川是一体的)。既然是沿清江逃命,那肯定会从我们巴东水布垭、野三关这一带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前几年恩施白果乡就出土了很多蜀汉时期的文物,主要是军队里面的器具。据恩施市文化馆里面的工作人员考证,这些文物正是夷陵之战后蜀汉溃军沿着清江逃命沿途丢下的器物。(所有这些,一个是发生的空间离巴东的学生很近,一个是很容易到恩施市文化馆查证,也能激发他们进行历史知识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这样的板书,这样的讲解,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对历史空间观念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起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这样运用学生所生活和熟知的空间观念来贯穿历史教学,起到了激发学生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的功效,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更能通过联想自然而然地回忆起相关内容,减轻了学习负担,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效果,在后来的期末复习中通过检查得到了应证,说明我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这一堂课都是成功的。

二、善于利用历史空间观念,可以用历史空间作为历史区间和坐标,汇聚这一空间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整合这一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历史沿革,将历史知识整合化、板块化,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是,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教学设计。首先在黑板上画中国历史区间简图,可以把古中国划为关中平原、中原、江淮地区(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江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等,然后从关中平原开始,结合《中国历史朝代表》我们所学过的中国古代史里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和各王朝的鼎革沿袭:“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将我们先后学习过的炎帝、黄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活动的空间与黑板上的简图一一对照,结合简图,归纳在每一历史空间里发生过的历史事迹,建立过的王朝,活动过的历史名人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自然而然的将每一历史空间里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知识整合成一个一个的知识板块,学生的思维就能被集中起来,顺着老师的引导去思索,去探索,去求知。在这里,历史空间概念就像一个容器,把属于它的内容打包装在一起,便于分类,便于归纳,便于总结,也像一块一块的吸铁石,把在自己吸引力范围之内的铁器吸引到各自的身上,形成各自的“抱团”。通过先对历史空间的讲解和对历史区间的划分,梳理出各自区间历史人物、历史事迹和各王朝的鼎革沿袭,再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引导到“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主题上来,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比按部就班的从头到尾的讲解要好得多。不信,诸君可以一试。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发生和存在的两个必要维度。学习历史知识,我们必须要掌握历史的时空观念。但这要讲求学习的方法,要循序渐进,合理引导。历史的时间概念离我们很遥远,因遥远而容易陌生。但历史的空间维度却千百年来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有的甚至很近很近。如果我们善于运用历史的空间观念来贯彻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去,合理利用就近的历史空间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力和热情,利用历史空间来整合历史知识,归纳知识板块,就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动力,就能增强教学效果,收到事半而功倍得奇效。

参考文献:

[1]《历史地理学》,侯仁之先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历史教学论》,张向阳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

[3]《历史学与地理学》,贝克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上一篇:十六届男篮世锦赛国外优秀中锋进攻能力对比 下一篇: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研究